白居易的這首詩,無一生僻字,卻發人深思,值得一讀

語言通俗,是對詩歌風格的一種描述。即通過淺顯、簡潔、準確的語言傳達作者真摯而美好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此類詩歌儘管通俗易懂,但是從不缺撼人心魄的力量,有的甚至還具有發人深思的思想啟迪作用。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諸如此類的詩歌作品,可謂數不勝數。

白居易的這首詩,無一生僻字,卻發人深思,值得一讀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大林寺桃花》,便是唐代詩人白居易通俗易懂卻發人深思的一首詩歌作品。相信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詩歌風格向來以通俗聞名遐邇。相傳白居易寫出一首詩,每次都要先讀給老年婦女聽,如果對方不懂,那麼就回去修改,直到對方能夠聽懂為止。那麼白居易的這首《大林寺桃花》具體寫了什麼呢?它又在什麼地方發人深思呢?

白居易的這首詩,無一生僻字,卻發人深思,值得一讀

根據白居易《遊大林寺序》:“餘與河南元集虛、范陽張允中……凡十七人,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樂天序”,我們可以得知《大林寺桃花》,寫於白居易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時。除此之外,還可以得知它是白居易遊廬山大林寺即景吟成的一首紀遊詩。

白居易的這首詩,無一生僻字,卻發人深思,值得一讀

《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首先,詩的前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即廬山下村落裡的百花早已經凋零殆盡,廬山上古寺中的桃花卻剛剛開始盛開。乍一看,白居易這兩句詩極其通俗易懂,它不過只是把桃花地處不同高度時的生長規律,做了一番紀述和描寫。但是細細品讀的話,你便能看到它發人深思的地方。即“人間”和“始”字背後隱藏的另一層含義。

白居易的這首詩,無一生僻字,卻發人深思,值得一讀

我們說《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紀遊詩,那麼白居易自然是想看看山上的景象與山下有什麼不同。所以才有了“人間”與“山寺”的對比。而山上的景象很多,白居易為何獨獨選擇桃花呢?這是因為它可以營造出一種世外桃源般的世界。因此這裡還可以看成白居易是從人間的現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了一個世外桃源,宛如仙境的地方。那麼自然就會驚異、欣喜地感嘆到山上桃花“始”盛開了。

對於白居易來說,人間現實世界不僅僅是“芳菲盡”,還有他政治上的失意。因為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因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到了朝廷排斥的時候。所以山上和山下可謂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然後,我們回到白居易所說的桃花上,繼續來看詩的後兩句“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即我常為春光的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不已,卻不知它竟然偷偷跑到這裡來了。

白居易的這首詩,無一生僻字,卻發人深思,值得一讀

由此可見,白居易是以桃花代替了抽象的春光,甚至是把抽象的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優美動人。春光本是無情之物,但在白居易眼中,她就像一個頑皮可愛的小女孩一樣,和他玩起了躲迷藏的遊戲。當然,這也就說明了白居易對春光是無限戀和熱愛的。同時,正如春光的頑皮可愛,白居易自己亦是擁有著一份難能可貴的童心。不然的話,恐怕寫不出這首妙趣橫生的佳作。

白居易的這首詩,無一生僻字,卻發人深思,值得一讀

而此處發人深思的地方,就在於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得出的結果也就不同。如果你只能看到眼前百花的凋零,那麼自然就會陷入為春光的無情流逝而感傷的地步。但是你不被事物的表象所限制,就會和詩人一樣,看到另一處春光的存在,更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質。所以說白居易這首詩,通俗易懂卻發人深思,值得一讀。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