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金融的衝擊及金融政策在其中的作用

截止2020年4月23上午,新冠疫情全球確診人數超過260萬,累計死亡人數超過18萬,對全球經濟金融造成了巨大的衝擊。4月1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與1月份3.3%的增長預期相比,這可能是大蕭條以來跌幅最大的一次。接下來我講三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金融和中國經濟金融的衝擊預測;其二是目前金融政策對沖疫情衝擊的作用和效果分析;其三,從中長期來說金融政策對沖疫情衝擊的展望。

一、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金融和中國經濟金融的衝擊預測

IMF上週出來最新的預測,這一預測實際是一個樂觀的預測,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即疫情能在2020年下半年逐步消退,隨著政策支持措施幫助經濟活動恢復。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IMF預測會達到1.2%,再結合中國目前正在進行“雙統籌”,即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財政、貨幣金融、產業政策等多管齊下,那麼最終2020年增長速度可能會高於IMF估計的1.2%。

但是IMF世界經濟展望最後提到,假設疫情無法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或者呈現雙峰形式,整個疫情要持續到2021年第二季度以後,那麼2020年全球GDP的增長速度將為-6%,即使2021年得到控制,2021年世界GDP將進一步萎縮2.2%。

本次疫情對全世界經濟社會政治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九個方面的相互交織的衝擊:生命損失衝擊、醫療擠兌衝擊、需求衝擊、供給衝擊、勞動力市場衝擊、全球產業鏈衝擊、企業破產倒閉的衝擊、金融衝擊、政治衝擊等等。這其中任何一個衝擊都不容易對付,九個方面的衝擊疊加,壓力巨大。最近我整理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與歐洲的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關於疫情方方面面的工作論文,總體而言,幾乎所有文獻均認為這次疫情的衝擊將不再是一個短期衝擊,並且可能接下來1-2個季度無法結束,經濟金融衝擊將持續12-18個月以上。而且這一衝擊具有極大的產業異質性與人口異質性特徵,產業異質性分析表明對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交通運輸、旅遊服務、建築業的衝擊將更大;人口異質性結論表明對中低收入人群、中小企業主和老齡人口和孕婦以及非裔人口等衝擊相對更大。伴隨著疫情的繼續發展,居民家庭、企業甚至政府均將面臨巨大的流動性衝擊,歐盟、南美部分國家可能將面臨主權債務危機,歐美部分國家還將可能面臨銀行業危機等等。因此我們需要將困難估計的更足一些。

二、目前金融政策對沖疫情衝擊的作用和效果

廣義的金融政策應該是不但包括中央銀行所採取的貨幣與信用政策,還應該包括金融發展與金融開放政策在內的相關政策的總稱。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大經濟體均迅速利用財政貨幣政策等來對沖疫情的衝擊。關於財政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的效果問題目前的文獻並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大部分文獻認為財政政策效果將大於貨幣金融政策效果,但是也有文獻認為在企業停工倒閉與失業人口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財政政策的刺激作用將大打折扣。但是基本上所有文獻均認為財政貨幣政策需要更好的協調才能起到很好的對沖效果。

以美國的貨幣金融政策為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運用快速而猛烈的多重貨幣政策工具緩解金融市場的流動性衝擊;第二階段是緩解全球的美元流動性壓力,用外匯互換、臨時性的回購便利工具等,以避免全球美元流動性的衰竭;第三階段通過放鬆銀行資本金要求,針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和家庭提供額外的貸款支持等用來修復實體經濟。美國在史無前例寬鬆的貨幣金融政策的實施下,在疫情拐點尚未到來的時候,金融恐慌得到較好的抑制,對實體經濟大幅度衰退的對沖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中國自從一月底以來採取了宏觀經濟政策對沖思路,並且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採取了世界最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和漸進性的、分階段的、比較有系統的並且力度並不小的對沖政策。從貨幣金融政策而言,通過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降息、支持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金、開展央行票據互換,並且積極配合財政政策支持政府債券融資等等多種方式為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等提供了很好的金融支持。2020年第一季度廣義貨幣增長與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遠超GDP的同比增長率+通貨膨脹率的狀況,但是狹義貨幣的增長率遠低於廣義貨幣的增長率,這說明貨幣的流動速度降幅較大。與此同時,一季度資本形成和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之間的差距較大,這其中可能存在存貨投資增長較快的情況,綜合說明需求和產業鏈的雙重複蘇還需要各方政策形成更大的合力。

三、從中長期來說金融政策在對沖新冠疫情衝擊中的展望和建議

我個人的總體看法是貨幣金融政策不但要“精準施策”,而且需要“普適創造”。“精準施策”主要是針對信貸需求與金融服務需求的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因人、因地、因事、因企而採取不同的貨幣金融政策措施。“普適創造”我是這麼理解的,就是在貨幣政策效果邊際遞減和貨幣長期中性的前提下,為實體經濟的復甦與運行創造一個普適的貨幣金融環境。所以我們設計目前的金融措施,應該基於這樣考慮。

基於這樣的前提,我以為要重視這樣三個相關的問題:其一是之前我在媒體瞭解,“浙江稅務部門通過稅收大數據精準分析施策,幫助企業打通產業鏈條”。金融業是一個數據大規模產生與密集的行業,那麼金融業是否可以考慮使用大數據,在目前全球產業鏈受到巨大沖擊的時候,幫助企業打通國內的產業鏈以及更好滿足企業的全產業鏈的金融服務需求?其二是中小微企業目前“獲取客戶難”和“風險控制與管理能力弱”兩者並存,那麼金融業能否利用快速發展的金融科技和金融大數據,協助中小微企業解決”這兩大難題?其三是銀行、信託、保險與資本市場以及和稅務、工商等之間如何實現更好的協調與合作。

長期貨幣中性和短期貨幣非中性的原則應該是大部分宏觀經濟學家已經達成的共識,從這個角度出發短期內財政貨幣政策需要實現更好的協調,市場化融資與政策性融資需要兩條腿齊頭並進,實行更加靈活的貨幣金融政策。而長期內則可能需要更加註意利用市場經濟原則,在穩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基礎上,為實體經濟的復甦和恢復性增長創造一個更好的、更為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這需要進一步提高對經濟運行的預判能力和風險掌控能力。

本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金融運行帶來非常嚴峻的衝擊與挑戰,“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我們堅信中國將率先實現經濟的復甦,金融政策也將在其中起到保駕護航的巨大作用。

(易行健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廣州華南財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主任,廣東省政府金融顧問、廣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