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現在與未來之三 人工智能的基本意識

自從上個世紀50年代,“人工智能”概念被提出那一刻起,到現在已經經歷了60多年。在這期間,人工智能會不會產生自我意識,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人類,這類問題在科學家之間爭論不休,到目前為止。科學界也沒有一個一致的看法。

之所以科學界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這是因為:人工智能能不能產生自我意識這個問題涉及到哲學領域、社會領域、人文領域、科技領域等很多領域。 涉及範圍太過廣泛, 很難在短時期內說清楚。

我們今天站在老百姓立場上,以科技的視角談論這個問題,可以避開很多領域的複雜深奧的、不易理解的知識。從實際出發,來探討這個問題會更容易。

那麼,機器人到最終會不會生成自我意識,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得確定兩點。

一,我們要摒棄西方分析問題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兩點論的世界觀。正確的觀點是,世界上的萬物,簡單到複雜是連續變化的,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事物與事物之間的不同之處是逐漸變化的,是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過程。

二,世上的萬物是有生命的。我們可以把火視為一種生命,也可以把一個正在旋轉的陀螺視為一個生命體。只要這種事物符合“ 一種物質有特定形態的誕生、持續、消失。”這個過程。我們都視這個是為生命體。

既然我們認為萬物都有生命,那麼我們人類製造的機器就有生命的。

生命體有很多種,千千萬萬,由簡單到複雜。簡單的生命有簡單的意識。生命所具有的意識也是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連續變化,由量變到質變最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意識。簡單生命不是沒有意識,而是它的意識與複雜生命的意識相比簡單到可以忽略。

動物有生命,也有意識。牛馬自己會拉車,因為牛馬有意識。 由於牛馬的力氣不夠大,以及牛車和馬車的裝載量也不夠大。人類才發明了汽油機和柴油機。人們製造了一種車輛比牛車和馬車大的車輛。把這個比較大的車輛和發動機連接在一起,就成了汽車。

但是。牛有大腦,也有意識,會自己拉東西。汽車沒有大腦,沒有意識,不會自己拉東西。所以需要由具有聰明大腦的、有意識的人類去駕駛。

汽車駕駛員的工作也是相當辛苦的。人類為了把駕駛員從繁重的、重複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並且為了提高車輛的運輸效率,減少交通事故發生。因此,發明了汽車自動駕駛系統。

現在,我們以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系統為例子,說明什麼是意識。

人工智汽車無人駕駛系統實際上是一個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加上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大數據、雲計算以及深度學習功能等等新的技術手段,組成的這個系統。

這個自動控制系統必須具備以下幾個部分才可以勝任汽車自動駕駛工作:

一是由各種傳感器組成的路況信息和汽車車況信息檢測採集模塊。路況信息傳感器主要包括測速雷達、環境攝像機以及互聯網信號和其它信息檢測設備。

二是各種信息的存儲模塊。這裡儲存有行車的地圖,道路交通規則以及自動行車的大量的數據等等。

三是運算模塊。對所有路況信息和車況信息進行處理和運算,最後產生自動駕駛車輛的指令。

四是驅動輸出模塊。驅動各種執行機構完成執行動作。執行機構包括轉向機、剎車機構和變速機構、氣缸,油缸等部件。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大體上可以看到一個計算機的自動控制系統是怎樣根據外部世界的情況變化來工作的。

一個控制系統,必須有 採集外部信息的功能。系統通過這個功能感知外部世界的信息; 必須有信息存儲功能。存儲器用來記錄歷史數據和其他大量數據; 必須有處理器分析大量數據,最終得出控制指令;必須有指令輸出機構。驅動執行機構把 指令變成動作。

我們可以說。一個系統既能夠感知外部世界的變化,也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做出反應去影響外部世界的這種能力就是意識( 基本意識)。

意識本身就是能力,或者是功能。

生命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有形式。生命離不開物質。

意識建立在生命的基礎之上。

今天探討的是人工智能基本意識(或者叫外部意識),下一節討論人工智能的高級意識(既自我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