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有許多人認為二戰中東線戰場的轉折之戰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但筆者並不這樣認為,理由很簡單,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仍然能夠穩定戰線,甚至發起局部的攻勢,從這點上看,斯大林格勒戰役並不能稱得上絕對意義轉折。

相比之下,戰役結束後不久爆發的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才被蘇軍真正的從進攻作戰打成防禦作戰。這場戰役更是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戰。那麼這場戰役的臺前幕後到底是怎樣的呢?今天將講述這場影響二戰進程的坦克大戰庫爾斯克會戰!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中的蘇軍士兵

序幕——哈爾科夫反擊戰

1943年1月31日,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終於停止了抵抗。蘇軍取得南部戰線上的局部勝利。然而,蘇聯最高統帥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迫不及待發起反攻,為此,蘇軍在沃羅涅什前線發起反攻,並奪取了城市哈爾科夫。

此時,蘇德戰爭已經進入到第二個年頭,儘管,蘇聯已經有大片國土淪喪和數百萬大軍損失,但不得不承認蘇軍卻越打越強。蘇軍在防禦作戰中表現十分頑強,抵禦住了德軍的一系列攻勢。到了1943初,德軍在北部的列寧格勒仍然停滯不前,中部戰線在莫斯科會戰後也停滯了,南部戰線在斯大林格勒遭遇重創,德軍A集團軍被蘇軍攆出高加索,頓河集團軍群也被迫撤出哈爾科夫。

戰局看似對蘇聯極其有利,但多數人都忽略了德軍的軍事作戰水平。此時,德軍精華尚在,儘管受到不少挫折但仍未完全被擊潰。而且,德軍不甘心失敗,決心在南部戰線上發起一次大的反撲。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德軍士兵在蘇聯的嚴冬中作戰

由於,哈爾科夫的丟失嚴重威脅了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因此德軍陸軍元帥曼施坦因決心組織兵力趁著蘇軍尚未穩固好陣線時發起一次局部反撲。1943年2月20日,曼施坦因指揮了24個師突然對蘇軍陣線發起反撲,惡劣的氣候和突然的反攻讓蘇軍始料未及,他們沒想到剛剛被擊潰的德軍能夠在短時間內集結兵力發起反擊,蘇軍難以抗衡。德軍再次發揮了強大的進攻能力,在德軍元帥曼施坦因的指揮下,再次奪取了丟失了哈爾科夫,重創了蘇軍,整個戰役蘇軍的傷亡更是達到40000餘人,並被迫退卻到頓涅茨河對岸。

德軍總算扳回一局,在南線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後,他們殺了蘇軍一個回馬槍,這一戰,迫使蘇軍暫停了持續的攻勢,蘇德雙方在前線總算平靜的了下來。這場穩定陣線的作戰,被德軍稱為哈爾科夫反擊戰。德軍終於在南線站穩了腳跟,德軍也因此因此再次佔領了一年前冬季佔領的大多數地區。這為之後的庫爾斯克戰役奠定了基礎。蘇德兩軍此時都停止了攻勢,雙方都在此時休養生息,然而戰場上的寂靜是可怕的。它們都知道,未來幾個月即將是生死大戰。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1943年1月-3月,哈爾科夫,德軍摩托化師“大德意志”正在為發起對蘇作戰的反攻做準備

元首更願意打庫爾斯克

1943年,蘇聯在東線戰場上的兵力佔了絕對優勢。其用於作戰的士兵多達600萬,而反觀德軍加上附庸國也才270萬。蘇聯在戰前發展重工業的計劃在戰時起了不少作用,各種工廠日夜不停的生產各種武器以支援前線作戰。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前蘇軍就有15000輛裝甲車,33000門火炮被運往前線。可以說,這些龐大的數目是遠遠大於德國的。這一點來說,蘇軍在數量上無疑是高於德軍。按照這種生產速度,如果不搶先在蘇軍之前發起大規模的有效攻勢,越到後期德軍就越不利。

哈爾科夫反擊戰結束後,德軍的中部戰線和南部戰線之間,蘇軍形成了一個極大的突出部。而這個突出部正是庫爾斯克,原本曼施坦因決心在3月份奪取這個突出部的,但由於蘇軍增援部隊提前來到加之春季到來冰雪消融道路泥濘嚴重影響了行動,為此不得不推遲對庫爾斯克地區的進攻。此時庫爾斯克地區的突出部分已經嚴重威脅了德軍佔領的烏克蘭地區,整塊突出部南北戰線已經長達啊200km,縱深達到150km。當然,這塊突出部有利也有弊,儘管嚴重威脅德軍,但其過於突出,也極有利於德軍對此展開鉗形攻勢,南北夾擊形成一個新的包圍圈一口吃掉蘇軍這個重兵集團。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圖中明顯看出,庫爾斯克地區的巨大突出部

然而此時,曼施坦因腦子裡的計劃並非直接奪取庫爾斯克,他大膽提出讓德軍引誘蘇軍裝機部隊進攻第聶伯河,同時集結重兵在基輔一帶對前來的蘇軍發起突然反擊,同時在一定時間內放棄頓涅茨河,米烏斯河一線形成一個巨大的扇形前沿,之後形成包圍一舉吃掉蘇軍先頭部隊。這個想法過於大膽,希特勒並沒有同意,因為,這會讓蘇軍過於深入,萬一計劃失敗對德軍會是十分不利的,希特勒更希望陣線位於敵方境內。因此,希特勒仍然希望,對庫爾斯克發起進攻。

蘇德雙方的戰前準備

德軍預計庫爾斯克地區集合60個蘇軍師,德軍統帥部認為一旦吃掉蘇軍的突出部,這就可以減緩東線戰場的壓力,從而出兵支援其他戰場。於是,德軍總部制訂了“堡壘計劃”,即在中部戰線和南部戰線發起鉗形攻勢,目的一口吃掉庫爾斯克的蘇軍重兵集團。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希特勒與曼施坦因

蘇軍之前吃了盲目進攻的虧,這也證實了斯大林的軍事判斷不如手下的將軍。而此時,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瓦圖京大將卻希望先發制人進攻,目的是打亂德軍的進攻準備並奪回在哈爾科夫戰役中失去的戰略主動權。這一想法讓斯大林十分讚賞。但在朱可夫的強烈建議下,斯大林最終還是同意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區開始進行大規模防禦。朱可夫希望,積極防禦,利用寬大的縱深逐步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假如,蘇軍真如斯大林想法一般主動進攻,結果很有可能給曼施坦因在第聶伯河包餃子。可見,朱可夫還是比較有頭腦的。與此同時,蘇軍情報部門也不斷收到德軍即將進攻的消息,因此,此時對於蘇軍來說,積極防禦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蘇軍為此開始匆忙的佈防。他們為此在庫爾斯克地區正面構築了數道防線,其縱深超過100英里,整個防禦體系有戰壕、鐵絲網、反坦克火力點、反坦克溝壕、雷區組成且各兵種密切配合目的只有一個,一旦德軍打進來,就拖死德軍。蘇軍在所有德軍最可能的進攻方向否集結了龐大的的兵力和可怕的火力。

此時,德軍統帥部卻分成了三派,一派以曼施坦因為代表,認為應該提前對蘇軍發起進攻,因為越早對德軍越有利。一派為古德里安為代表,認為德軍在北非已經站不穩了,應該趁現在利用新式武器對抗有可能隨時威脅歐洲大陸的盟軍。最後一派為希特勒,認為應該打庫爾斯克但不要馬上,應該等待新式武器列裝後再開打。所謂新式武器,則是當時德軍最強的虎式坦克。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德軍高層對戰役何時進行展開了激烈討論

蘇聯此時本來擔心的是德軍馬上的猛烈進攻的,但是希特勒卻沒有下令,而正是這個拖延,迫使德軍最終難逃失敗命運。無疑,希特勒這個決定是致命的。曼施坦因知道,必須趁蘇軍尚未立足之時就發起進攻,因為蘇軍的補充能力是可見的,德軍一旦喪失了最佳的進攻時間很可能陷入蘇軍的消耗戰。因此,曼施坦因非常希望希特勒能早點發起進攻。也不知道是希特勒沒吃藥還是怎麼了?希特勒孤注一擲,認為只要德軍裝備了大量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就可以完全壓垮蘇軍,因此在這批坦克尚未列裝前線之時,前線不能進攻。這種情況下,最無奈的是德國的坦克製造商們,他們哪怕使出吃奶的力氣也很難及時的製造出前線需要的大量坦克。

曼施坦因在其後來的回憶錄是《失去的勝利》中寫道:“會上依據莫德爾的觀點,希特勒認為有必要繼續加強我們的裝甲兵力。行動拖延有必要,過早打擊會使蘇聯向西方求救,導致西方國家過早在地中海登陸,那樣無法應對,意大利不能指望……堡壘作戰實施的理由,如果冬季來臨或西方國家開闢第二戰場,蘇聯人就會發動攻勢,到那時再實施作戰為時已晚,如果蘇聯人的進攻取得勝利,對我們盟國和後方都會產生不利”。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德軍部隊正在集結,圖中可見“虎”式、III號突擊炮等戰車

要知道,虎式坦克製造十分繁雜,生產過程按節奏有序生產,每個生產分為9個步,每步約6小時,每輛虎式坦克生產週期約14天,通常總有18-22輛坦克在生產線上,10輛坦克在總裝調試。有數據顯示,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虎式坦克的總產量只有1354輛。反觀,蘇聯而同時期,蘇軍裝備的T-34/76型從1943年到1944年生產數量約為19809輛,T-34/85型兩年時間也生產了29800輛,二者總數加起來是虎式坦克的36倍多!因此,儘管德軍虎式坦克在戰時可以較為有效的在遠距離擊破蘇軍坦克,同時擁有絕佳的防禦能力,但在數量上卻完全不佔優勢,一旦對方採取“群狼”戰術,虎式坦克的機動性不足的劣勢就會完全暴露,最終會被逐一殲滅。

但希特勒的孤注一擲卻讓將軍們一時無言以對。而正是希特勒的延遲進攻,讓蘇聯在春季到夏季的過程中恢復元氣,增強軍備,蘇聯情報部門也在這段修整期間廣泛收集德軍情報,以至於蘇軍在開戰初期掌握了初步優勢。

大幕拉開——坦克大決戰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蘇軍在衝鋒

被推遲的進攻,一直拖到1943年夏天,蘇軍在開戰前抓獲一名德軍俘虜,他供認德軍即將在第二天開始進攻。同時種種情報來源表示德軍是7月5日臨晨發起進攻,因此,蘇軍指揮員決心先發制人。

7月5日德軍在臨晨五點半發起大規模進攻。然而,蘇軍早已嚴陣以待,得知德軍會在此時進攻的蘇軍提前做好了準備。蘇軍將領朱可夫於5日2時20分下達向德軍陣地實施了炮火反擊準備的命令。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決戰拉開了序幕。德軍發起進攻後,蘇軍馬上用炮火給予還擊,雙方打了個對對糊。

進攻當天,德軍在北線集中3個裝甲師,5個步兵師向蘇軍腹地推進10km,蘇軍避開德軍攻擊鋒芒,主動後退撤到第二道防線。德軍南方集團軍冒險跨越河流也突破了蘇軍第一道防線突進11公里。

然而德軍每一步進攻都是十分艱難。儘管德軍在莫德爾將軍的率領下突破了兩條防線,但是蘇軍防禦十分嚴密,德軍前進愈發艱難。5日,德軍前進的十公里卻被擊毀了70多輛坦克。7日凌晨,北線德軍再一次進攻,企圖奪取交通樞紐波內裡,德軍數次攻入市區,卻被蘇軍趕了出來,更糟糕的是蘇聯空軍經過激戰,奪取了庫爾斯克北部地區的制空權,從此給德國地面部隊以很大威懾。7月9日莫德爾集中300輛坦克向蘇軍發起最後一次進攻,結果仍然啃不動,此時德第9集團軍的攻擊能量已耗盡,莫德爾被迫在10日轉入防禦。北線作戰可以說陷入僵局。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蘇軍喀秋莎火箭炮對德軍陣地發射

雖然,德軍鉗形攻勢分為南北兩路,但南線是最重要的。也是蘇德雙方爭奪的焦點。尤其是在北線進攻不利的情況下,德軍的南線攻勢更為重要。德軍的南線先頭部隊由霍特將軍指揮,其麾下的第四裝甲軍作為開路先鋒裝備了1100輛坦克和突擊炮,其目標是打通南線與中部戰線的聯繫。其必須突破蘇軍重重防禦,儘管這是最直接的路線,但要想成功德軍必須苦戰。其必須通過奧博揚南部,該地區除了蘇軍嚴陣以待還有大面積的沼澤地,不利於裝甲部隊的突破。

蘇軍知道德軍會不惜一切的奪取奧博揚,蘇軍為此集結了戰役預備隊在附近。同時蘇軍大批裝甲部隊出現在德軍的右翼的普羅霍夫卡地區,嚴重威脅了德軍進攻的右翼,德軍久攻不下奧博揚,使德軍無法快速渡河。德軍如果不擊潰普羅霍夫卡地區的蘇軍就會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

德軍為此快速轉變進攻路線對東北方向的普羅霍夫卡的蘇軍裝甲集群發起進攻,一旦德軍消滅了該地區的蘇軍便可以快速渡過普肖爾河,從而直奔庫爾斯克。到了11日,第二黨衛軍裝甲軍抵達普羅霍羅夫卡。這個地區是整個庫爾斯克地區的鐵路中心,交通樞紐,這座小鎮的得失關係到了整個戰役的成敗。蘇德雙方的坦克都全力往這個原本普通的小鎮集結並投入戰鬥。血腥大戰就此展開。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在別爾哥羅德附近燒燬的T-34坦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地上,空中蘇德雙方也進行了搏殺。蘇軍在庫爾斯克的空軍由三個航空集團軍和遠程轟炸機師,2500多架飛機。而德軍投入了1800架飛機,19000門重型和輕型火炮。雙方除了在空中搏殺,還要摧毀地面目標,為了制空權展開生死爭奪。

此時,德軍佔領普羅霍夫卡西部部分地區,而且德軍擁有不少虎式坦克,德軍虎式坦克的88炮優於蘇軍76mm火炮,因而蘇軍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蘇軍並沒有放棄,而是開始了抵抗。在普肖爾河,德軍骷髏師在北岸集結對蘇軍發起進攻,德軍為爭奪226高地付出慘重代價,但最終高地被德軍攻佔。隨後德軍揮師西進卻沒想到遇到蘇軍更大規模的抵抗。

德軍為了彌補坦克不足的情況甚至把繳獲的蘇軍坦克也來往前線,在東部戰線中德軍甚至利用繳獲的坦克給予了蘇軍重創。蘇聯坦克有一個弊端,只有指揮的坦克配備無線電,因此一旦擊毀指揮坦克其餘坦克基本上就是群龍無首了。

在主戰場普羅霍夫卡,蘇軍更是拼盡全力抵抗,當德軍進攻時,蘇軍出動了290輛坦克,伴隨著喀秋莎火箭炮的轟鳴下,擺出一副鋼鐵洪流的氣勢浩浩蕩蕩向德軍開來。德軍的虎式坦克儘管列裝,但數量並沒完全達標,德軍大部分裝備的仍是四號坦克,面對蜂擁而至的T34德軍照樣還擊。虎式坦克的在此戰大顯神威,800米的距離,大量蘇聯蘇軍坦克被擊毀,搭載坦克的步兵更為悽慘,不是直接在車內被炸死就是逃出殘骸後被亂作一團的裝甲車撞到。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德軍虎式坦克

近三小時作戰,蘇軍第一波攻擊被打破。但德軍以為鬆一口氣了,緊接著蘇軍更多的坦克再次向此處開來。這種狼群戰術讓德軍苦不堪言。正如蘇軍所願,利用可怕的數量逐步消耗德軍。儘管德軍依舊能不斷前進,但逐步的消耗讓德軍在後期進攻的鋒芒越來越弱。7月12日,蘇軍以報銷650輛坦克和突擊炮的代價,讓德軍在傍晚暫停了攻勢,而德軍傷亡只是蘇軍的三分之一。可見,德軍裝備仍是十分優良。蘇軍用數量優勢阻止了德軍進攻。

雙方此時都知道,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蘇軍明白消耗越久對自己越有利,而德軍也知道,只要拿下普羅霍夫卡往下才能順利打通戰線。因此,大家都會堅持到底。然而就在這時,希特勒卻命令停止進攻。

落幕——德軍功虧一簣

此時,蘇軍很擔心自己挺不過來,以蘇軍第18坦克軍為例,損失兵力已經達到30%,29坦克軍更是達到60%。朱可夫知道,如果德軍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軍未必能久撐。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德國豬隊友意大利幫了忙。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蘇軍士兵們在不斷支援庫爾斯克地區

盟軍在9日,對意大利發起進攻,盟軍在西西里登陸,意大利軍隊毫無抵抗能力,基本上坐等投降。墨索里尼趨於崩潰,希特勒擔心意大利倒戈,為此希特勒決心在東線抽掉兵力去意大利和盟軍幹仗。

消息傳到前線,曼施坦因大為惱火,他知道能否攻下普羅霍夫卡就在這幾天了。然而,希特勒卻在這時撤兵。曼施坦因極力反對,但希特勒並沒有接受意見,最終戰役釀成苦酒。有的學者甚至認為,7月12日的戰鬥也將不像傳統觀點所認為的是整個戰役的分水嶺,更不是德軍南線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實上,12日的戰鬥後,德軍依然擁有較強的作戰實力,並在以後幾天的戰鬥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包圍了蘇軍的幾個步兵陣地,佔領了一些極有戰略價值的高地。因此希特勒的決定可以說對德軍是極其不利的。

抽掉了兵力後的德軍大不如前,而蘇軍順勢增兵,德軍在前進的路上,被蘇軍的地雷和反坦克壕溝弄得焦頭爛額。朱可夫看準時機,下令對危機普羅霍夫卡的德軍施加壓力逼迫其撤退,因此在之後幾天對德軍發起大規模炮擊與空襲。德軍損失慘重。15日德軍仍無法佔領普羅霍夫卡,隨後宣佈撤退。庫爾斯克會戰結束。

終極對決——圖說庫爾斯克會戰

1943年7月9日盟軍登陸西西里島

隨後,德軍撤回戰役爆發前的位置。8月,蘇軍對奧廖爾地區的德軍發起進攻,德軍此時完全陷於被動。不得不放棄陣地向西撤退。蘇軍在南北兩線同時發動反擊,代號“魯緬採夫團長”的作戰行動,並再次奪回哈爾科夫。南線戰場,蘇軍順勢渡過第聶伯河,進而順勢畢竟烏克蘭境內。德軍至此再無在東線戰場發起反擊的能力。

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中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決戰,歷時50余天。德軍在此戰沒有達成戰役目的,相反在最後完全失去對戰場的主動權。德軍此後真正轉為防禦。此戰蘇軍傷亡80餘萬人。損失坦克6800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3500架,而德軍損失30萬人,損失坦克約248輛,損失飛機900架,然而蘇軍強大的工業體系可以馬上彌補,而德國不能,德國無論從兵員還是物資補給都不能在經得起消耗。如此下去,德軍只能走下坡路。

讓我們看看德軍指揮官是怎麼評析這次戰役的。

“堡壘行動作戰失利可以歸咎於多種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未能達成突然性。如果認為失敗原因在於戰術上面,那就大錯特錯了,堡壘作戰失敗因歸咎於最高統帥部的錯誤決斷。首先受到其他戰場的戰略影響,其次才是戰術上的失策,沒能依據1943年春季總體形勢作出判斷,兵力方面步兵師嚴重不足,時間上和敵人在歐洲大陸的登陸行動(西西里島)同時發生。最高統帥部不僅在兵力上而且在時間上企圖逃避風險,蘇聯直到7月中旬都沒有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

積少成多,一系列看似微不足道到小錯最終釀成大錯,不管如何,納粹發動的這場戰爭,最終也只能走向失敗。以史為鑑,才能更好照亮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