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沦落天涯,大骂“汉王有道恩犹薄”时,暗指谁?

当他沦落天涯,大骂“汉王有道恩犹薄”时,暗指谁?

耿直boy一般都混不好官场和职场,比如说刘长卿这样的。

一来是刘长卿这个人很傲娇,自视甚高。有人把他和唐前期的沈期、宋之问、王勃、杜审言和同时代的钱起、郎士元、李嘉佑并列,本是赞誉,但是他却很生气:“有没有搞错!李嘉佑和郎士元怎么能和我相提并论呢?”而且他每次写诗的时候,落款只写“长卿”不写姓,理由就是“天下就算叫长卿的人再多,但是写诗的那个长卿,谁不知道就是我啊?”

这样傲娇的人,自然性格也很刚直,在官场上分分钟得罪权贵。他本来在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做县尉,工作能力还挺强,“能使纲不紊,吏不期。”很快就晋升为海盐令(今浙江海盐县)。可是他这人做事太正直,又有傲气,不肯同流合污,“刚而犯上”,结果就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儒。这位吴仲儒可是那位平定安史之乱、大败吐蕃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女婿,标准的小人一枚,就诬陷刘长卿贪污公款20万缗。于是刘长卿被下了苏州狱,后来被贬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尉。唐代的广东实在是蛮荒之地,非常的艰苦,于是有人为他说话,最后他从潘州又被贬去了睦州(今浙江淳安)做司马。

但是“文章憎命达”,官场失意,文坛就得意啦。这样的贬谪经历,使他经常自比西汉洛阳才子贾谊,写出的诗格外悲凉感人,为我们后世人贡献了不少好诗。特别是五言诗,人称“五言长城”。比如下面这五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一个人的旅途最怕的事,就是路还远,天已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时最想见到就是人迹。刘长卿就是在这样孤寂的旅途中,看到了一处简陋的茅屋,赶紧去投宿。“日暮”对“天寒”,“苍山”对“白屋”,“远”对“贫”。暮、苍、远、寒、白、贫,这些字眼让人感到的是从内到外的“透心冷”,可到了下半部分却画风一转。

到了夜深人静时,借宿之人已经就寝,但并没睡着,只听到外面风雪交加的呼呼声,四周一片万籁俱寂。但是这片寂静突然被犬吠声打破,然后还有柴门开启声,家人出来迎接声,原来是这家的主人回来了!没有直接描写,但这一幕让人顿时心生暖意。原本山居荒寒之感,被这户贫穷人家的温馨给冲淡了不少。这不免让游子也想家了,有家真好 ,家就是那个再穷也有人等候、有人欢迎的地方。

以动衬静,静更静;用温馨衬托寒夜风雪,寒更寒。但是这静中的寒夜却充满了动感和温情,这就是“风雪夜归人”的故事。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弾

《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七弦琴俗称古琴,那声音清冷清越,让人心静。美妙的古琴声能将你带入水流石上、风入松下的清幽高雅的意境。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听古琴的原因。可惜啊!从汉魏六朝传承以来的音乐传统,到了唐代时竟然out了,开始流行从西域传来的用琵琶演奏的“燕乐”新声,相当于今天的hip-hop,古琴古调转眼成了曲高和寡之音。

此诗颇有种孤芳自赏的意味。刘长卿其实就是在很不屑地说:我品味脱俗,不和你们一样!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是刘长卿目送灵澈上人归去的背影,写下的一首名篇。这位灵澈上人,是一位著名的诗僧,姓汤,字源澄,会稽人,出家的本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此时,灵澈上人还没出名,正在云游江南,在润州时歇宿竹林寺。刚刚从广东茂名贬谪归来的刘长卿,就在润州与灵澈上人相识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如故。

谈得来的人在一起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这不,一下就到了傍晚时分。远处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传来了报时的暮钟声,灵澈上人就像午夜十二点的灰姑娘,该回去了。向刘长卿辞别后,灵澈上人便转身归去。刘长卿伫立原地,呆呆地目送他的背影。只见这位灵澈上人头戴斗笠的身影,在夕阳余晖中,孤独地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小黑点,直到看不见。

很有画面感是不是?非常有中国风的意境。很有情意是不是?长情的目送就是最大的深情。全诗没有一处说友情,说大家有多同频,可是这一句“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却浸着满满的情谊二字!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刘长卿在潘州南巴过新年,不免感怀:过年了,想念家乡、思念家人的心就更切了,可自己此刻却只能远在天边独自落泪。临到老了,还要远贬他人之下,好憋屈!

新年过后春天就回来了,步伐比我都快,我还滞留在天边没回家呢。在这蛮荒的岭南之地,我日日夜夜听的是山中的猿啼声,看的是江边杨柳、愁烟迷雾。这个遭遇,就和当年被贬为长少太傅的贾谊一样。这苦逼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

字里行间,我读到的分明是“孤寂”二字。

轻生一剑知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一位李老将军,曾经统领过十万雄师,镇守边防几十载,如今老朽了就被朝廷罢斥流落,回归故土。刘长卿送别这位老将军,心有不平,代为悲愤不已。

老将军哪还有什么旧业,常年在外、舍家为国多年,奉献了一生的青春壮年与热血,根本没为自己置下什么产业,日后何以为生?这个时候只能留恋年轻时遇到的贤明君主,那时候懂得重用我,不会说我尚能饭否。刘长卿和李老将军真是太厚道了,哪有什么君主的贤明,不过就是你当时有可被重用的利用价值而已。

想想老将军当年有多威风,镇守三防边疆,奋战沙场,打得敌寇不敢侵犯。可是自己为国家为朝廷立下的功绩,不畏牺牲出生入死的赤心,只有佩戴的宝剑最知道。一句“轻生一剑知”,就像看到一位将帅正在用手指沿着剑刃徐徐抹去,心中涌起的是那一次次沙场征战、奋勇杀敌的回忆,都是拿命换来的好不!

可是如今茫茫汉水,苍苍白发,沉沉暮色,一叶孤帆,你能去向何方呢?这里一语双关,既是送别时的日暮,也是朝廷的昏暗。当时正是安史之乱后不久,确实不再是前面的“明时”了,整个王朝都日暮途穷了,你还有路可去吗?

这首诗写得特别有豪气和悲怆,一代豪杰英雄老时的落魄遭遇感人至深。

除了五言诗,刘长卿的七言诗中,也有两句超棒:

汉文有道恩犹薄

怜君何事到天涯

《长沙过贾谊论》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被贬潘州南巴时,途径长沙。在贾谊的故居,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沙过贾谊论》。上过中学的应该都还记得贾谊,就是西汉写过著名的《过秦论》的那位,我至今还记得“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句。贾谊就是因才学卓著,遭人嫉恨,曾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在此呆了三年,后虽回到京城,也不得重用,最后抑郁而死。

刘长卿来到贾谊贬谪故居,自然是心有戚戚焉。你贾谊纵是大鹏鸟(贾谊在长沙期间写过《鹏鸟赋》),被贬谪于此,也是断了翅的鸟,再也飞不起来了,从此就成了流落在楚地的过客。看看你这宅子,“秋草”、“人去”、“寒林”、“日斜”,要有多萧条就有多冷清。

贾谊当朝的皇帝是汉文帝,也就是“文景之治”的那位文帝,是个治国有道的明君。所以刘长卿大为感叹,连文帝这样的道君尚且对忠臣如此薄恩,就更别提我那位当朝的昏君(唐代宗)了。当然他不敢明骂当朝皇帝,只能借汉文帝来指桑骂槐了。“汉文有道恩犹薄”这句你可要记住,日后当你老板或公司完全不顾你曾经作过多少贡献,最后很薄情寡恩时,你胸中的郁闷不平便可借此句呼出,谁让你早不参破这一点呢?

湘水无情,日夜奔流千百年,你贾谊当年在这里凭吊屈原,写下了《吊屈原赋》,可你是否知道千年后我又在这里凭吊你呢?在此刻刘长卿的心里,他和屈原、贾谊超越时空结成了憋屈三知己,一起抱头痛哭。

刘长卿其实就是借说贾谊,来控诉自己满腔的愤懑不平:好一个寂静江山、草木摇落、荒村日暮的凄凉田地,我们没有任何罪过,凭什么要受到如此惩罚?

有才学和忠心的人就是这样好傻好天真,以为仅靠能力就能拼官场职场,所以他们也就只能在失意时发发”怜君何事到天涯“的牢骚了。

耿直刚正并不是错,但若是能早早明白“汉王有道恩犹薄”的道理,才不至于临末了只有“轻生一剑知”的无奈!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