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鑄造的十二銅人去哪裡了?

楊康小王爺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攻滅六國後,收繳天下兵器,熔鑄成為十二座銅人,重達“千石”,放置於宮廷之中。然而,這十二座高大的銅人如今早已不知去向,那麼它們到底去了哪裡呢?

秦始皇曾熔鑄十二座銅人,體型巨大且重量極重

關於這十二座銅人,《史記·秦始皇本紀》明確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而除此之外,《史記索隱》等史料同樣對此有所記載。

在各種史料記載中,雖然關於銅人的稱呼各有不同,例如鍾鐻、金人、鍾、金狄人、翁仲、銅人等,但卻均表明這十二座銅人曾經是真實存在的。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名稱,則主要是由銅人的特點造成的,例如因銅的顏色為黃色而被稱為“金人”,又因空心而被稱為“鍾”,還因外形為夷狄人而被稱為“金狄人”。

關於銅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重各千石”(秦始皇本紀)、“鍾小者皆千石也”(《三輔黃圖校注》),“各重三十四萬斤”和“各重二十四萬斤”四種記載,不過如此龐大的銅像顯然是無法具體稱量的,因而這些基本都是估算數字。而根據這些史料換算,這十二座銅像最小的也應該在30噸以上,大的則重達87噸以上。

至於銅人的高度,雖然史料同樣有“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長五丈”多種記載,但從史料的記載推斷,這十二座銅人應該部分為坐姿(王莽曾夢見五枚銅人起立),而銅人身長五丈(約13.7米),坐高則為三丈(約8.12米),這便解釋了這三個數字的來源。

從各種史料的記載來看,這十二座銅人不僅體型巨大,而且重量極重。那麼,如此巨大的十二座銅人,為何最終不翼而飛,它們又都去了哪裡呢?

銅人下落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中最後一種最為可信

關於銅人的下落,從各種史料記載和後人推斷來看,目前主要集中於以下三種說法。

1、毀於項羽。秦末天下大亂,前207年劉邦和項羽先後殺入關中,秦朝就此滅亡。《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殺入關中之後,“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因此,有說法認為,秦始皇所鑄的十二座銅人,要麼被毀於這場持續了三個月的大火,要麼被項羽所搗毀。原因在於,項羽因為國仇家恨,對秦國充滿了仇恨,這種仇恨之下使得他痛恨秦國的一切,包括能夠代表秦國的一切制度、標誌,如此高大的十二座銅人,自然也就成為了項羽仇恨和發洩的對象,最終被項羽所毀。不過,這種說法雖然合理,但卻缺乏直接證據的支撐。

2、埋入皇陵。這種觀點認為,這十二座銅人作為秦始皇時期的標誌,可以說一定程度彰顯了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因而乃是秦始皇生前最為喜愛之物,為了死後繼續享受這份榮耀,秦始皇在營建皇陵的時候,便將這十二座銅人和其他一些生前喜愛的珍寶,作為自己的隨葬品一起埋入了皇陵。不過,這種說法同樣缺乏有力的直接證據,但若是為真,或許未來我們還能有幸見到這十二座銅人重見天日。

3、毀於董卓。與前兩種說法不同的是,這種說法史料上有著明確記載。東漢末年,董卓為了鑄造銅錢,而將十二座銅人進行了熔鑄,不同之處在於毀壞的數量到底是十二座還是十座。

  • 十二座全部被毀。這種說法源自於《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其中有載“(董卓)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這種說法認為這裡的“悉”有全部的意思,《後漢書》和《資治通鑑》同樣持這種說法。

  • 僅毀壞了十座。這種說法源自於《關中記》,其中有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鄴,苻堅又徙之長安而毀之”。即董卓將其中十座銷燬鑄成銅錢,而剩餘的兩座則被他遷到了長安清門裡,後魏明帝曹叡本想將其運到洛陽,但運到霸城後便因銅人實在太重而放棄。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石虎又將這兩座銅人運到鄴城,後又被前秦苻堅運回長安銷燬。

這兩種說法中,因《關中記》並非正史,普遍認為可信度較低,《魏略》中雖然有提到兩個銅人,但卻並未記載是否為秦銅人。而且,董卓毀壞銅人本就是為了鑄造銅錢,豈會只毀掉十座而留下兩座?因此,我認為十二座全部被董卓毀掉的可能性要更大。


香茗史館


秦始皇為了鞏固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除了在原來的機構上建立完善、嚴密的統治機構以及官僚制度以外,還採取了一序列特別的措施,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當然還有焚書坑儒,其中還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了十二個重達千石的大銅人,並立於咸陽。



那麼秦始皇為何要勞民傷財鑄造十二個銅人呢?


防止民間造反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他一直在憂慮如何讓國家長治久安,他自稱始皇帝,希望能實現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的宏偉願望。


要知道想坐穩天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防止他們趁機武力奪權。



關於這一點有這一的一個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的陪同下,興致勃勃的觀看各種表演,忽然見到一群殺氣騰騰的武士在臺上表演,這一下觸動了秦始皇那敏感的神經,之後他寢食難安。


恰巧沒隔多久,有官員來彙報說,潼關一個農民在當地見到了12個巨人,而且不久那裡就流傳起一首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

”,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也好了很多,於是藉助天意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徵集民間的藝人,鑄成12個銅人。


用來驅邪

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在宮中休息,突然夢到天象大變,並且伴有妖魔鬼神在作怪,令他非常驚恐害怕,忽然有一個仙人來到他的面前,為他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從夢中驚醒後,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都收集到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



經過成全國各地徵調而來的能工巧匠們艱苦卓絕的奮戰,在當時的都城咸陽的皇宮前,屹立起了12尊銅器鑄造的大金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之為金人。


關於銅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這麼幾個數字“重各千石,”,“鍾小者皆千石也”;根據史書記載,在漢代之前,三十斤叫鈞,四鈞為一石,千石就是12萬斤,恰好又是12個,12這個數字在古代代表的含義除了天下一統外,還有千秋萬代的寓意,因此,秦始皇下令鑄造銅人的原因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出於政治上的安定,希望清朝千秋萬代。


但到現在,我們已無法再看到這12尊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有人認為被項羽燒燬了

當年,楚霸王項羽在攻克咸陽後,火燒阿房宮,連同象徵著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燬了,但這件事已經被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不準確的,因為通過對近2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進行勘察,只發現了幾處火燒土的痕跡,所以,項羽究竟燒沒燒還有很大的爭議。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阿房宮當時並沒有完全建成,項羽只是燒了建成的幾座宮殿。


還有人認為是董卓把銅人熔了鑄成錢幣

在東漢末年,董卓率兵攻打咸陽,便將這其中的10個銅人進行了銷燬,然後融化鑄成了銅錢,到了南北朝時期,又有人將剩下的兩尊銅人運到了螂城,後來前秦的苻堅統一北方後,又把這兩尊銅人運回咸陽銷燬,至此,存世約600年的12個銅人全部被銷燬了。


隨秦始皇陪葬了

這是一種比較樂觀的說法,這12個銅人並沒有被銷燬,由於這些銅人是秦始皇的摯愛,隨著秦始皇的駕崩,它們連同其他的精美珍品也隨著秦始皇全部被帶入皇陵中,當做陪葬品了。



現在由於技術原因,皇陵發掘工作不得不推遲,至於12個銅人是不是在裡面,還得皇陵被髮掘的那一天。









遺產君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從這裡我們知道,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不但下令將六國的貴族遷徙到了咸陽以及邊遠的巴蜀等地,還把全國的兵器一股腦兒地收繳起來,鑄造了十二個銅人,將它們立於咸陽的宮中。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個銅人?這些銅人後來又到哪裡去了呢?

(秦始皇)

關於秦始皇為何要鑄造這12個銅人,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傳說秦始皇曾做了一個白日夢,夢中天象鉅變,日月無光,黑暗霎那間籠罩了大地,妖魔鬼怪紛紛逃出生天,百姓們驚恐萬狀,避之不及。正當始皇束手無策之時,突然一道金光閃過,一位鶴髮童顏的仙道翩然立於始皇面前,叮囑他務必快速鑄造12個銅人,方可安定天下,拯救黎民。

夢醒後,始皇遂下令收繳全國青銅兵器,融化後鑄成了12個高大威猛的銅人,安置在咸陽宮內。

其二,有一次,始皇率文武百官觀看民間雜耍演出,期間忽然衝上來一隊手持兵器,滿臉殺氣的武士,在始皇面前極盡表演執戈廝殺的場景。這一幕深深地讓始皇憂慮,朝廷對兵器的管理不夠嚴格,如果任由這些兵器在民間氾濫,終究會殃及他的統治。

其後,始皇又聽到大臣報告,民間流傳一首民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這個“渠”字,在古代含有“大”的意思,去掉一橫後,變成了“人”字,似乎在提醒始皇,多多鑄造青銅人,方可以消災避禍,穩固江山。

當然了,這些都是傳說。最有可能是,始皇之所以鑄12銅人,其根本的目的是藉此將民間的兵器收繳,不給百姓和六國貴族造反的機會。於是他假借夢境,或者假託民謠,以達到他穩定統治的政治目的。

(咸陽宮中的十二金人)

那麼,這些銅人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據史籍記載,這些銅人均著狄人服裝,胸部鐫刻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這樣的銘文。它們都出自於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之手。李斯本就對中國的文字統一居功至偉,其書法自然是精美絕倫了。

12個銅人的高矮不一,輕重各異。《史記·索隱》記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鍾小者高三長,皆千石也。”“銅人十二,各重三十四萬斤。”綜合各種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這12個銅人體型巨大,最高的超過了13米,最矮的也有近8米,重量則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多噸。

那麼,始皇帝為什麼就不多不少只鑄造了12個銅人呢?

因為“12”這個數字,在中國古代很有獨特的寓意。古人曾把大地分成12地支,也曾把整個世界分成四面八方,加起來也正好是十二。另外,一年四季,每季三個月,也恰好是12個月等等。在始皇的眼裡,12就代表著天下,代表著整個大地,鑄造12個銅人,自然就表示一統天下,四海臣服。

(西楚霸王項羽)

這些銅人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12銅人鑄造完成後,曾被安放在阿房宮的宮門外,至今還有“銅人原”這樣的地名。公元前206年,秦國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此後,這12個銅人也隨著秦王朝的覆亡,開始了其輾轉坎坷的命運。

王莽篡漢自立新朝後,曾夢見銅人暗自流淚,醒來後的他十分厭惡這些銅人,於是命人將銅人胸前的銘文除去,讓12銅人慘遭蹂躪。

不過,王莽還不算過分,最多也是厭惡這些個銅人,並沒有銷燬它們的打算。

據《史記正義》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徙之鄴,符堅又徒之長安而毀之。”

這裡邊提到了三個人,一個是董卓,他曾挾持漢獻帝下旨,將10個銅人毀壞後鑄成銅錢,只剩下其中的兩個。魏明帝曹叡打算將餘下的兩個銅人運到洛陽,但運至霸城後,終因太過沉重而無法實現。

後來,殘暴荒淫的後趙皇帝石虎也惦記過銅人,將僅存的兩個銅人運到自己的都城鄴城。最後,這兩個歷盡磨難的銅人被苻堅帶到了長安,並將它們銷燬了。

不過,在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裡還有另一個說法,“董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霸城西停之。石虎取置鄴宮,符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符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於是金狄滅”。

如果按照酈道元的考證,那麼,這12個銅人其實並非全部被毀,其中有一個被推進了黃河之中,具體的位置大概在今三門峽市的黃河渡口邊。相信隨著我國考古的深入發掘。這碩果僅存的秦始皇銅人,終究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