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大清朝的洋財神(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1863年11月15日,因“阿思本艦隊事件”(詳見本連載《洋務運動》分專題連載30),英國人李泰國被革去總稅務司職務,繼任者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赫德。

從此直到1908年,赫德在這個位置上一干就是整整45年。他1908年休假回國後,依然保留著這個頭銜,一直到他3年後去世。


赫德:大清朝的洋財神(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生於愛爾蘭,1911年9月20日病逝於英格蘭的白金漢郡。

赫德是中國近代史進程中最重要的洋人之一,其一生中70%以上的時間都生活在中國。

清朝“總稅務司”是個什麼官兒?

要看清赫德的一生,就必須先弄清一個問題:他擔任了近50年的“總稅務司”究竟是個什麼官兒?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清朝廷實行的是進出口“行商制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發生了“洪任輝事件”。清政府再次閉關,改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蘇設“四口通商”為廣州一口通商。

僅在廣州設粵海關,帶有官商性質的“十三行”完全壟斷了進出口貿易。說白了,進口的貨物,外商只能賣給“行商”;出口的貨物,華商也只能賣給“行商”。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實行五口通商,“行商制度”廢止,而代之以“領事備忘報關制”。所謂“領事備忘報關”,就是貨物入關後,外商將船牌、艙口單(貨物清單)、報關單交給英國領事,由領事根據這些數據將貨物噸位等報清朝海關。卸載貨物則由清朝海關和領事共同查驗。英商報關完畢,由海關發給“結關定稅紅單”。

報關—查驗—完稅—結關放行。這種制度使英國領事從頭至尾完整地介入和參與了清朝的海關事務。

當時,由於香港被闢為“自由港”,以香港為轉口地的走私活動極其猖獗。這是不爭的事實。


赫德:大清朝的洋財神(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上海舊租界

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上海的官府和海關當即停擺。英美領事當局拋出了《海關行政停頓期間船舶結關暫行條例》:由領事代辦英美船隻在中國的結關手續。只要“關稅由領事擔保”,英美船隻便可結關出港。

1854年6月29日, 兩江總督怡良指令上海道臺吳健彰與英美法三國領事在崑山舉行會談,達成了一個有8條款項的協議。其核心內容是:由上海道委派外籍人員在海關中擔任稅務監督,組織一個有三名外國人組成的稅務管理委員會,該委員分別由三國領事選派。

7月12 日,英國人威妥瑪、法國人史亞實和美國人賈流意組成的三國稅務司宣佈就職。

1860年,英國稅務司李泰國又進一步在各關稅務司之上建立了海關總稅務司制度。第二年1月,李泰國擔任了清朝海關的首任總稅務司。

建立之初的總稅務司辦公地在上海江海北關署,1865年8月遷至京師臺基廠。

這就是所謂“總稅務司”的由來。

那麼,總稅務司是清朝廷的官員嗎?赫德本人和稅務司署內所有組成人員都是朝廷的僱員嗎?這些人和洋人又是什麼關係?

其實,這個問題多少有些難以回答。

首先,稅務司署內的高層人員都是洋人,但他們乾的活卻是代表清朝廷收取洋人的關稅;這些收取的關稅是進清朝廷腰包的。

其次,稅務司署內的所有人員,包括總稅務司和分散在各地海關的駐地稅務司,也包括赫德本人的薪水都是清朝廷發的。

1872年1月2日,李鴻章在給朝廷的《截留京餉折》中寫道:“本年正月至今,撥過海防支應局月餉暨稅務司薪水等項銀二十五萬六千餘兩,其十一、十二月並來年正月,海防餉需及稅務司薪水等銀,共尚需銀十萬餘兩。”(《李文忠公選集·同治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1864年8月13日,總理衙門制定頒行了《通商各口募用外國人幫辦稅務章程》。這個《章程》明確規定:“各關所有外國人幫辦稅務事宜,均由總稅務司募請調派。其薪水如何增減,其調往各口以及應行撤退,均由總稅務司作主”;“各關所用如中國人月領銀在十兩以上、外國人月領銀在六十兩以上者,不得由該關稅務司自行增添薪水。”(《皇朝經世文續編》卷115)

勤勉廉潔的洋人

赫德出生於英國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1854年5月,19歲的赫德來到中國;10月,他在寧波英國領事館做了額外翻譯;第二年6月升為助理翻譯;1858年3月,轉任廣州領事館第二助理;4月,調任佔領廣州的英法聯軍當局的秘書;1859年5月開始參加中國海關工作,任粵海關副稅務司;1861年4月,首任總稅務司李泰國請假回國,赫德於6月30日代理總稅務司;1863年11月30日,正式任總稅務司。

必須承認,赫德在總稅務司40多年的工報是高效和勤勉的。清朝海關的工作作風也在赫德以身作則的帶動下發生了神奇的變化。


赫德:大清朝的洋財神(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今日上海舊海關

“當整個海關的工作時間是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時,赫德自己則工作八到十個小時,不論在什麼地方,一個禮拜接一個禮拜,他都站在一個高臺面前,不停地工作。”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經常站著工作。

1877年11月2日,他在給助手金登乾的信裡說:“嚴格講起來,海關的工作是那樣地繁重,以致我簡直沒有任何外務的特別興趣。但是,為了在開闢新的出路方面,我們的朋友的腰桿子能直起來,同時,也為了不讓那些貪婪之鳥接近我們,我隨時準備承擔把事業推向前進的任何工作。”

他在1897年7月4日給金登乾的信中寫道:“一天二十四小時,對應該做的工作來說,是太不夠了。即使一天有七十二小時,我也不見得有多少空閒的時間。”

1866年初,赫德來華後第一次回國探親並結婚。那次,他還建議帶上清朝廷的官員去歐洲遊歷,以增長見聞。赫德的此次探親促成了“斌椿使團”的出訪,赫德本人對斌椿等人的遊歷也給予了大力協助。

稅務司的外籍僱員都有固定的探親休假,但赫德自此次回英國探親後,卻有整整17年未再回國。

1895年10月27日他給金登幹寫信:“我每天難以在二十四小時以內完成我一天的工作,但是,我不敢進艙裡休息,怕的是別人來掌舵,會把船搞翻或者偏離航向。我真是又累又困,但是我得忍受。”

他在工作中非常強調工作紀律,尤其是財務制度。任何被查出貪汙失職的人,會立刻被撤職,甚至受到牢獄之苦。同時,對於這些貪汙或失職造成的損失,赫德會自掏腰包填補虧空。1873年4月,他就曾拿出2.3萬兩白銀為一個副稅務司的失職買單。而他本來並不需要這麼做。

總的來講,與清朝廷其它衙門和機構相比,赫德治下的海關是最廉潔和高效的。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字:清朝廷1863年的海關稅收總額是6,380,910關平兩;1868年是7,680,815關平兩;1873 年是8,783,034關平兩;1878年是 9,991,571關平兩;1883年是l0,560,678關平兩;1888年是13,135,102關平兩;1893年是l1,896,087關平兩;l898年是l2,628,905關平兩;1903年是16,636,825關平兩;1908年19,381,713關平兩。

所謂“關平兩”,也叫“海關兩”,簡單說就是清朝中後期海關使用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屬於虛銀兩。每一“關平兩”大約相當於1.05兩現銀。

赫德在任期之內,於全國海關制定建立了新的會計制度、統計制度、緝私制度和考核制度。同時,海關還肩負起了參加世界博覽會、商標註冊籌劃和建立稅務學校的工作。

這些,都是赫德作為總稅務司分內的職責。

而赫德本人在海關之外,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赫德在海關之外發揮的作用更為驚人

赫德在華的50多年裡,其活動的真正重點及產生的影響,更多的是在海關之外。他曾介入和參與的事情包括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乃至文化教育多個領域。

1863年底,李鴻章在蘇州背信棄義,屠殺已經投降的太平軍。這讓居間擔保的“常勝軍”頭領戈登極為憤怒,他拎著槍滿世界找李鴻章決鬥拼命。最終,是剛剛任總稅務司不久的赫德出面,通過私下斡旋協調,最終解決了二人之間的糾紛。


赫德:大清朝的洋財神(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投名狀》海報

赫德利用個人影響,將中國的郵政權控制在海關稅務司手中。赫德,是中國近代郵政事業發展的奠基人。

他利用關稅的抵押、擔保,直接參與了中國籌借外債的行動。

他利用自己與洋務派官員的密切關係,在購買軍火、建設海軍及設立工礦交通企業的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赫德本人及其下屬,在中國近代外交和中外定約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1869年《中英新約》的談判;前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代表中國出使歐美諸國;1870年天津教案發生後,赫德積極參與了善後處置;1885年《中法新約》草案的擬定;1886年的《中英香港鴉片貿易協定》,代表清方簽字的就是赫德;1887年的《中葡里斯本會議草約》,代表清方簽字的是赫德的助手金登幹;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包括賠款數額的最終確定,都有赫德在背後的參與。

赫德派駐倫敦的海關代辦,直接代表中國政府和外國協商條約草案,其地位和受重視程度甚至超過清朝駐倫敦的公使。

京師同文館的設立,其經費的來源為海關稅收,其主要成員即由總稅務司推薦。恭親王奕訢在1866年12月11日的奏摺中就說:“其延聘洋人一事,前與總稅務司赫德議及,伊可代為招聘。”像丁韙良從同文館一個普通的英文教習做到總教習,完全是赫德的推薦。

更厲害的是,赫德利用個人影響力,甚至可以左右封疆大吏的任免。

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3卷裡記載:“葛德立告訴作者說,在一八六七年的時候,他正擔任總稅務司署的秘書,一天走進總稅務司的辦公室,他請他的上司注意京報上一道簡派某甲為雲南總督的上諭,赫德拿起他的日記,指給葛德立其中所記的一件事,即他曾經建議任命某甲為雲南總督、某乙為四川總督,其實在這兩個轄區中都沒有對外貿易。某甲已經見報,在這段插曲的一個月之後,某乙也見報了。”(見該書第425頁註釋)

某甲,即張凱嵩;某乙,即吳棠。

在本文的最後,再回到剛才那個問題:總稅務司究竟是個什麼官兒?

赫德本人是這樣說的:“西人在華幫辦稅務,並非出於各國之要索,實由於中國之委託。”

而馬士則評價:“海關的主持人會經責令他的一切屬員‘必須記住,他們是中國的而井不是外國的官吏,井且在他們和中國官廳的交往中,一定不要忘記這個事實,’而且也會經聲明,‘海關總稅務司署是一箇中國機關,而並不是一個外國機關’;海關從上到下都是本諸這種精神的。”(馬士《中國帝國對外關係史》第3卷第414頁)

不過,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外籍稅務司制度,是中國近代主權喪失的重要標誌。

而至於赫德本人,也因此成為了清朝廷的一品大員兼大富豪。

1864年,朝廷加赫德按察使銜,正三品;1869年,晉升布政使銜,從二品;1889年,加頭品頂戴花翎,並賞三代正一品封典。

1894年,賞赫德的獨生子赫承先三品頂戴。

1901年,加赫德太子少保銜。

1907年,賞赫德尚書銜。

1911年9月23日,清朝廷在赫德去世後,為其加太子太保銜。

赫德在中國,獲得過清朝廷頒發的雙龍二等第一寶星勳章,其子赫承先獲得過雙龍二等第三寶星勳章。

赫德在海關總稅務司任期內,有15.7萬英鎊的公私債券和房地產方面的私人投資。他在家鄉英國也購置了不少地產。有人說他“家貲之富,可以敵國”,他自己則說:“我雖然不像我想的那樣有錢,但是,我認為,這已經夠了。”

康濤

2020年10月5日於北京無遺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