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4月21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新冠疫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1日14時30分(北京時間22日2時30分),美國新冠確診病例升至804194例,死亡病例為43200例。

紐約州為美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目前確診病例為257125例,死亡病例為18821例。從3月1日紐約州宣佈第一例新冠確診病例起,到全州超過25萬例,僅僅過去了52天。

急劇暴發的疫情,高速攀升的死亡數字,給紐約市這座大都市帶來難以想象的重創。自“居家令”發佈以來,往日繁華喧囂的大都市逐漸歸於沉寂。儘管紐約州的疫情曲線正在變“平”,但在各州中仍然最嚴重,紐約的“戰疫”之路還在艱難繼續。

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3月4日,在美國紐約,一名戴口罩的女子乘坐地鐵。當天,紐約州新冠確診病例升至11例。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3月7日,人們在美國紐約的一家超市採購生活用品和食品。當天,紐約州已確診76例新冠病例,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宣佈全州進入緊急狀態。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3月9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一名交易員收盤後拍攝顯示當天交易情況的電子屏。當日,紐約股市開盤出現暴跌,隨後跌幅達到7%上限,觸發熔斷機制。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3月12日,在美國紐約州新羅謝爾“隔離區”,一名女子在街頭跑步。當日,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宣佈派遣國民警衛隊到韋斯特切斯特縣新羅謝爾設置一處半徑為1.6公里的隔離區。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3月13日,在美國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旅客進入安檢通道。當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國家緊急狀態”,以應對美國新冠疫情。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3月19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一名男子跑步經過因新冠疫情暫時閉館的大都會博物館。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3月21日,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工人用木板封閉一家化妝品店。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這是3月23日拍攝的空蕩蕩的紐約時報廣場。美國紐約州3月20日發佈針對該州居民的“居家令”,以緩解新冠疫情。“居家令”於3月22日晚間生效。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從1到25萬,紐約的52天“戰疫”直擊

↑這是3月24日拍攝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和華盛頓雕像。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3月26日,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世貿中心車站大廳內行人寥寥。新華社發(郭克攝)

↑3月26日,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人們間隔排隊等待進入超市購物。當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6日18時,美國成為全球新冠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新華社發(郭克攝)

↑3月27日,一名戴口罩的男子騎車經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大橋的棧道。新華社發(郭克攝)

↑3月29日,在美國紐約斯塔滕島的一家醫院,醫護人員與華僑華人團體捐贈的醫療物資合影。新華社發

↑3月30日,工作人員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搭建臨時醫院。為緩解因新冠疫情造成的醫療資源緊張,紐約加緊建設多所臨時醫院。新華社發(廣羽攝)

↑3月30日,在美國紐約,美國海軍醫院船“舒適”號駛向停泊的碼頭。當日,“舒適”號抵達紐約市,準備收治非新冠患者,以便為當地醫療系統減輕負擔。這一移動醫院有1000張病床和約1200名醫務人員,於31日開始接診。新華社發(菲舍婕攝)

↑4月1日,在美國紐約,志願者將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捐贈的3萬個口罩送到紐約警察總局。新華社發

↑這是4月11日從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拍攝的用來埋葬部分新冠死亡患者的哈特島。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新冠疫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東時間11日12時30分,美國成為全球新冠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新華社發(郭克攝)

↑4月13日,在美國紐約,一名地鐵員工戴口罩工作。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12日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從15日晚間開始,紐約州所有關鍵行業員工在上班期間與公眾接觸都必須佩戴口罩。新華社發(郭克攝)

↑4月16日,在美國紐約一家醫院外,餐廳老闆(右)將捐贈的晚餐送給醫務人員。新華社發(郭克攝)

↑4月16日傍晚,人們聚集在美國紐約一家醫院外,向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表達敬意。新冠疫情之下,紐約民眾每晚7點左右自發以鼓掌、喝彩等方式向醫護、郵政、公交等“關鍵行業”人員致敬,感謝他們冒著風險堅持為社會服務。新華社發(郭克攝)

↑4月19日,在美國紐約科尼島一家醫院附近的居民樓上,一名居民為醫護人員鼓掌。新華社發(郭克攝)

↑4月19日,在美國紐約,醫護人員將病人送至一家醫院。新華社發(郭克攝)

↑4月20日,一名戴口罩的男子從美國紐約一家加油站的油泵旁走過。新華社發(郭克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