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自卑與超越》 。
最近有點兒迷茫,想看看這本書給自己打打氣,希望藉此機會和大家共勉吧。
以下是巨長長長長長長長長的拆書內容,可能有些瑣碎,請大夥兒多擔待。
不過內容還是非常非常豐富噠,大家各取所需吧。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譯者:馬曉娜出版:吉林出版集團
本書作者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和代表。
個體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流派相比,最突出顯要的一點在於,它對人的研究是以個體為始,即首先關注個體本身的成長髮展和人生歷程。
在《自卑與超越》書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全書共分為十二章,章節目錄如下:
第一章 我們對於意義的追尋第二章 心靈和身體第三章 自卑與超越第四章 童年記憶第五章 夢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第八章 青春期第九章 犯罪及預防第十章 職業問題第十一章 個體與社會第十二章 愛與婚姻下面是具體的拆書筆記。正常字體內容為主要內容,藍色小字為解讀內容。
第一章 我們對於意義的追尋
阿德勒開門見山地指出: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生活於你的意義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帶著我們的經驗認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後的事物。
世界即如此。所以,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後的世界。
通俗而言,即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反映出他的世界觀,行為的語言貌似是:
“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子,宇宙也就是那樣子。”這就是他對於自我和生命意義的解讀。
而生命的意義正是存在於“絕對正確”和“絕對錯誤”的兩端之間,這其中包含著每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區間上的哪些點更為正確,哪些點相對糟糕,哪些點錯得多,哪些點錯得少。
然後,我們可以繼續推論出:
相對更好一些的解讀包含哪些共同特徵,那些不太如意的解讀又都缺乏哪些東西。
在此基礎上,我們得出的普遍標準,將有助於探尋人類問題的真實。
我們必須要牢記:真實是對人類的真實,對於人類目的的真實。
除此之外,毫無真實可言。
- 生命中的三大問題
它們分別是:
“我與地球”:此乃第一問題。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因此需要善待地球,延續地球的生命;我們需要善待自己,延續自己的生命。只有這樣,地球和人類才可以延續。“我和他人/種族”:此乃第二問題。每個人必然要與他人發生關係,我們生存與與他人的關係中,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於選擇了死亡。
“我和他”:此乃第三個問題。這一問題涉及愛情與婚姻。
這三大人生問題可以具象為三個疑問:
第一,在地球的有限資源限制下,為了永存,我們應該如何工作?第二,為了與人合作,共同發展,我們應該獲得怎樣的定位和身份?第三,面對“人有男女”和“人類延續依賴於愛與婚姻”這一事實,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我?- 真正的生命意義
每個人對於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瞭地顯現出他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次詮釋。
生命的意義在於樂於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一員,夢想著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所有真正“生命意義”的真正標誌是:可以與他人分享,且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
但凡人們認為具有“生命意義”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如果一個人的理想和行為都向著為他人貢獻的方向,併為之努力,他的人生會自然朝著最能體現其生命價值的方向發展。
他會為了這一目標不斷調整自己,讓自己形成相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並在實踐中逐漸學會適應此目標的種種技能。
確定了一人生目標後,個體便自然而然進行自我管理。自己的職業、交際和兩性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拿愛與婚姻來說,如果我們想要伴侶快樂,想要伴侶獲得幸福,我們自然會努力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而如果我們的重心不在伴侶而在自己,只想要發展自己的人格,那我們只會變得越來越囂張跋扈,甚至讓人厭惡。
也就是說,生命在於奉獻。我們要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極為重要。
接下來,阿德勒從人生的最初階段——童年著手,深入分析了我們認知模式的養成和成長環境對個性特徵的影響。- 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在阿德勒看來,身體殘缺、被過度嬌慣和被人忽視的兒童是最容易形成錯誤認知信念的。
有過這些經歷的兒童大多需要外在他人的幫助來糾正其錯誤的生命觀。
單靠他們自己的力量是很難改變對於生命意義的解讀的。
- 童年記憶的重要價值
我們對生活經驗的認知是在童年形成,所以童年記憶對於我們瞭解一個人的生活觀有著重要價值。原因有二:
首先,童年記憶涵蓋了一個人對於自己和環境的初始印象,個體第一次將自己外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綜合起來考慮;
其次,這是個體主觀意識的起點,也是人生的起點。
- 合作的重要性
如果找到了人性曲解的初始端,並配以有效的治療方法,那人性是可以改變的。
這裡所謂的有效方法即培養個體與人合作的勇氣和精神。
第二章 心靈和身體
這一部分,阿德勒探討了身體和心靈、性格和心智之間相互關係,為我們實現身心和諧,樹立對生活和生命的正確態度提供了指導。- 心靈和身體的聯繫與衝突
阿德勒認為,精神和身體是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是一個人生活的兩種表現形式。
我們應該將他們視為一個整體,並進一步瞭解二者的相互關係。
人類從出生到死亡,肉體和精神都在進行互相合作,他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精神猶如發動機,將人體的潛能全部激發出來,帶領身體進入安全舒適的地位。
在身體的每一項活動中,我們都能看到精神的意義。
- 情感影響發展
個人的行為很重要。它能表現出個人打算從環境中獲得哪一種印象及準備如何運用他的經驗。
因此,我們只要留心觀察個人的行為舉止就能瞭解這個人。行為舉止是永遠受到人生意義的制約的。
身體的缺陷給我們造成了很多行動不便,但這些障礙不是不能克服的。
如果一個有身體缺陷的人思想上積極,並主動克服困難,那麼他也會獲得成功。
事實上,有些有身體缺陷的孩子最終所取得的成就遠大於健全的孩子。
只有渴望將自己融入社會整體而不是隻關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學會如何補償自己的缺憾。
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後於他人。
對此,阿德勒例舉了很多克服身體障礙,將劣勢轉變為優勢的例子。 隨後,阿德勒提到了性格問題。他認為,一個人的心智模式、生活態度會對其身體產生持續的影響。
一個人的性格和人生態度在兒時就已經形成了,如果你有足夠的人生經驗,你就可以從一個人的童年預見他以後的發展趨勢。
人的性格也會在他的體格中表現出來。
- 身型、性格與心智
阿德勒指出,人們本能地認為那些長相醜陋、身體有嚴重缺陷的人具有不好的性格,認為和他們合作會有困難。
其實這種本能思想並不正確。
人們常常對具有身體缺陷的人還沒有完全瞭解,就已經斷定了不會與他們有很好的合作了。
坦白地說,單憑第一印象就判定一個人是否值得合作,這是非常武斷的。 這種錯誤的認知,是病,得治! 個體心理學給我們提供了教育和治療方面的新啟示。我們不能只對某一種病症或一種單獨的欠缺之處進行治療。
我們必須對一個人的整個生命態度進行解讀,瞭解他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對生活的態度,對他人的看法等,從中找出他的錯誤看法。
這才是心理學真正該做的事情。
第三章 自卑與超越
經過前兩章的鋪墊,作者阿德勒在這裡即將進入正題“自卑與超越”了。在這一章,他論述了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看待自卑,自卑情節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又該如何超越自卑。- 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逐漸擺脫自卑感。
沒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
自卑感本身並無可厚非,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
比如,只有人類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會進一步學習,以便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可以說,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己,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
- 追求優越感
人人都在追求屬於自己獨有的一種優越感。它取決於人們賦予生命的意義。
這種意義不單單是浮於表面,而是體現在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個獨特的生命基調貫穿人的一生。
- 設立有意義目標
追求優越感正是我們人類不斷進步的源泉,它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
人類的整個活動都建立在對優越感的追求上,無論從無到有、從失敗到成功,還是從匱乏到富足。
但是,在努力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只有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的人和那些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奮鬥的人,才是能夠超越生活,從而順利獲得優越感的人。
你以為接下來阿德勒會開始講解怎麼設立有意義的目標,進而實現優越感成功逆襲自卑感了嗎?我只能跟你說,你想多了。阿德勒老師的路子變化莫測,往下呢,他講到了童年記憶。你沒有看錯,童年記憶…為啥呢?因為你要設立目標、逆襲自卑,總要面對悲催的過去吧?總要深刻剖析自己的認知和生活模式吧?簡單地說,童年記憶就是我們的心路歷程。只有回首來路,方能看清前途。
第四章 童年記憶
- 理解記憶
記憶是不會說謊的,記憶也是人的所有心理現象中最能反映真實自我的一個。
記憶有助於個體更高效地認知自我,更準確地解決周圍環境的意義。
記憶不是偶然存在的,只要存在,就有意義。
所以不管記憶清晰還是模糊,近或遠,都可以給一個人的成長提供有價值的東西。
所以我們可以說,記憶就是一個人的過去,是一個人的“心路歷程”。這些“心路歷程”陪伴著他,提醒他以更成熟的態度面對未來,更積極的心態活在當下。- 關於早期記憶的六個案例
首先,童年記憶已經有了個體人生態度的痕跡,所以我們從中可以找到個人生活模式的根源和表現方式。
此外,童年記憶可以反映一個人的興趣點,我們通過興趣點,可以摸清他的大致生活目標和態度。
所以童年記憶對一個人的職業指導有著重要的價值。
透過童年記憶,我們也可以捕捉到孩子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阿德勒提出,記憶內容的正確性,並不是重要的事情。記憶的價值在於,透過它,我們可以瞭解到一個人的自我定位。
所有的記憶都有啟發性,但最有價值的要屬一個人的最初記憶,就是一個人可以回憶起的最早的事情。
最初記憶可以折射出他生活態度的雛形,讓我們瞭解到他將什麼作為自己的人生起點。
- 行為的根源——早期記憶
第五章 夢
一個人在夢中的表現也是他人生態度的體現。
不管是夢中還是現實中,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總是一致的,但是夢對我們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維護。
夢是我們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有利於我們生命意義的塑造和達成。
- 關於夢
阿德勒認為,只有兩種解釋夢的理論是容易理解且合乎科學的,即弗洛伊德學派和個體心理學派。
其中個體心理學對夢的解釋是完全合乎常識的。
這裡涉及到學派觀點之爭。想當初,阿德勒師從弗洛伊德,只是後來的發展是“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阿德勒對弗洛伊德的某些觀點存在異議,自己乾脆創立了個體心理學派。我們說過,人們曾把夢看成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也就是說,人們是為了獲得夢對未來道路的指引才做夢的。
但這並不是說夢有預見未來的功能。我們還是需要自己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下面就是阿德勒對弗洛伊德關於夢的解析的批判。我感覺他說得很中肯。- 弗洛伊德學派與夢
弗洛伊德學派認為夢是可以科學地進行解釋的,然而他的解釋卻超出了科學的範疇。
弗洛伊德學派的另一個觀點是將夢的產生歸因於性。這種觀點也將夢從人類正常活動中分離出來。
依照這種觀點來說,夢就不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全部人格,它只是人格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也發現在夢中還有一種求死的潛意識的慾望,也就是說這種觀點並不能完全解釋夢境。
也就是說,弗洛伊德學派對夢的解釋過於隱晦,玄乎得很,不夠科學。 然後,阿德勒闡述了個體心理學派對夢的解釋。- 個體心理學派與夢
人們在夢中的目標和白天的目標是一致的,就像人們在夢中也在努力追求白天追求的優越感一樣。
夢是我們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有利於我們生命意義的塑造和達成。
夢的目的就是對我們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在夢中,我們的心靈不會顧慮到現實中的那麼多情況,所以考慮出的解決之道也會比較簡單。
做夢就是在保護我們的生活模式不被現實和常識的要求所威脅。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想用公認的常理去解決某個問題,那麼他就會在夢中表現出來,引起某種讓他堅定自己想法的感覺。
簡而言之,夢是想在個人生活模式和他當前問題之間建立起聯繫,而又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的一種企圖。
每一個夢我們都是在自我陶醉、自我催眠。
它的目的就是引起我們的某種感覺,這種感覺能為我們清醒狀態時候想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支持。
阿德勒隨後對比了兩個學派對夢的構成的不同觀點。- 夢的構成
弗洛伊德強調:夢主要是由隱喻和象徵構成的。
阿德勒指出,夢是現實問題和生活模式之間的橋樑。
人生態度與現實本來是可以直接聯繫的,人生態度也不需要加強。
但是,夢雖然有許多種不同的變化,每一個夢都依照我們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反映出人生態度想要加強的一面。
因此,對於夢的解釋都是屬於個人的,我們不可能用公式來解釋符號和隱喻,因為夢是生活模式的產品。
然後,阿德勒講解了幾種典型的夢,他直言自己無法詳細徹底地解釋夢,只是想讓大家大概瞭解一下夢的意義。- 典型的夢
飛翔的夢、從高處摔落下去的夢、夢見自己不能移動或者趕不上火車、考試夢……
不同的夢境,體現出不同的問題。
個體心理學的治療目的就是增加個人應付生活的勇氣,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夢境會發生改變,會慢慢朝著自信積極的方向發展。
接下來,阿德勒深入探究了家庭對一個人生活模式、認知模式的影響。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兩個人結婚的目的應該是一起努力謀求幸福,讓彼此過得更快樂,給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其中不管哪一方出現問題,整個家庭都不會幸福。
婚姻實質上是兩個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結合,在家庭地位上沒有高低之分。
家庭中所有的事情沒有控制或權威可言。
- 母親的影響
母親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最為重要,而孩子與母親的合作也是人生合作能力的開端。
孩子最初是通過母親和外在世界發生連接的。
如果孩子和母親之間的合作關係建立不好,其他一切的生活都將無法正常開展。
遺憾的是,我們生活的文化中,對於為人母的價值和重要性並未給予足夠重視。
而且,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使男孩在社會上比女孩普遍受重視,這導致女孩子無感於母親這一角色。
女性對於母親這一角色的態度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
所以,無論任何時候,女性的角色和地位都不應該被低等化。
如果我們看不到女性的角色價值,那幸福的婚姻便無從談起了。
事實上,對孩子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並非母親所遭遇的經歷,而是對於經歷的認知。
如果一個母親不能放手自己的孩子,不能教會孩子與他人合作,那將是她的可悲,也是她孩子的悲哀。
母親對於孩子的培養並非簡單的事,一個合格的母親,應該能夠讓孩子信任自己,從而擁有初次信任他人、與他人合作的經歷。
並且,還應該教會孩子將這種信任他人的經歷延伸到生活中與他人的關係上。
此處,阿德勒批駁了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理論。他認為,戀母情結是親子教育的失敗,是人為造就的,這與遺傳無關,與性無關。一個孩子,如果只與母親發展了合作關係,那在以後的生活中,脫離開母親,可能就會出現問題。
有人說,既然母親不稱職,那就將小孩交給保育員或收容所來培養。這種想法太荒唐。
因為沒有人會比自己的母親對孩子的興趣高,如果想要替代母親,首先就應該有著像母親一樣對孩子的濃厚興趣。
顯然,保育員和收容所都做不到這點,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對外界是缺乏興趣的。
所以,不妨對母親進行培訓,或許效果更好一些。
總的來說,這部分表達的意思就是母親的角色很重要。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合作是孩子人生髮展的基礎,所以要好好構建母親和孩子之間的合作關係,並讓孩子能把這種合作應用於今後的生活,和別人好好合作。- 父親的角色和責任
阿德勒認為,對於父親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可以概括為:好丈夫、好父親、好公民。
他必須處理好事業、友情和愛情三個重要問題。
對待婚姻上,他必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妻子,與妻子友好合作。他應該明白妻子在家庭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角色不應該被輕視。
我們應該明確:雖然很多時候家庭收入主要來自於父親,但他不能把自己看作施捨者,妻子是受施者。
要知道,家庭責任是兩人共同承擔的,只是分工不同,父親承擔著賺錢養家的主要責任,而妻子承擔著其他的責任,如此而已。
很多父親認為自己掙錢供家人花,自己功勞大,理所當然有話語權,可以控制他人。
要知道,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是由社會文化決定的,父親如果因為妻子不能像自己一樣掙錢養家就歧視妻子,將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夫妻之間,應該平等相待。至於賺錢,誰有能力誰賺,這不應該成為影響家庭和諧的問題。
古往今來,養家餬口都是父親的責任。
父親也充當著一家之主的角色。他必須外出工作,學會與他人合作,為自己和家庭贏得社會地位。
此外,父親對待工作的態度可以教給孩子勇敢和堅強。
所以,一個男人有一套自己積極應對困難的方法,和一份應對自如的工作多麼重要。
那種只會說不會做的父親,只會讓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為之羞愧和失望。
講真,這部分對父親角色的解讀,真是精闢透徹,值得男同胞們好好學習。很多時候,很多現象,比如中年油膩男人,比如父親角色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的缺位,就是沒有正確認識自身的角色定位。- 為人父母
只有夫妻二人都將對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時,雙方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合作,才會給予對方真正的愛。
我們生活的社會,男人相比女人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生活,更深知社會政策的利弊和自己國家或全世界的道德傾向。
與女人相比,男人的生活圈子顯然更大。
所以,我們可以說,父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妻子和兒女的生活導師。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可以頤指氣使。
如果一個家庭中沒有權威,那想必一定存在真正的合作精神。
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父母雙方也可以協商解決。
任何一方對於任何子女都不能表現出過分的偏愛,這點非常重要。
所以,合格的父母應該時刻注意自己在孩子心中是否是公平的,是否存在偏心現象。
接下來,阿德勒分析了家庭中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最小的孩子各自所處的環境、展現的特性和麵臨的問題。同時,剖析了獨生子女獨特的成長環境、家庭氛圍和遇到的各種問題。此外,對男孩多、女孩多等不同情況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進行了探究。 結束了家庭父母對個人深刻影響的研究之後,阿德勒把研究方向轉到了學校教育。現代社會,學校教育在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 教育的變革
現代教育的思想是:我們要教會孩子自立併為他人著想。
應該教他們關於文學、科學和藝術的知識,讓他們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只是習得工作技能而已。
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平等、尊重、和平的環境下共同創造人類的文明。
學校教育優質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素質能力。
所謂師者,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當我們要在學校度過十幾、二十幾年漫長時光的時候,對於個人成長,教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師的角色
阿德勒認為,教師的工作不僅在於授業解惑,還要糾正由於父母的錯誤教育給孩子造成的性格弱點。
老師必須對他所教的學生真正感興趣,如果不具備這個前提條件,我們就不能期望他會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教育孩子了。
- 學校裡的競爭與合作
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孩子在剛開始上學時,他們對競爭的準備遠遠多於對合作的準備。(想想各種學區房和入學考試就知道了。)
在學校生活中,對競爭的訓練又貫穿始終。(應試教育下,學校儼然是競技場。)
阿德勒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如果一個孩子擊敗了其他的孩子,拔得頭籌,並不能說明他就比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更快樂。
這都是由於他們個人的自私心理在作祟。他們的目的並不是合作和貢獻,而是爭取自己的利益。
家庭是一個和睦的整體,成員之間也是平等的關係,學校也應該是這樣平等的關係。
如果讓孩子們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才會真正彼此感到有興趣,並享受到合作的快樂。
阿德勒同時強調,在教育中,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對於兒童的種種限制,而是兒童自身給自己設定的限制。
我們應該讓孩子瞭解,限制自己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老師和學生也應該放棄“遺傳的智商決定著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能力”這一觀點。
自然而然,下面,阿德勒提到了天賦問題。- 天賦與習得
阿德勒直截了當地指出,迷信遺傳會限制兒童的發展,是教育界所犯的最愚蠢的錯誤。
即使我們發現在許多家庭中有幾代人都產生了傑出的人物,我們也仍不能把這一現象認為是遺傳的結果。
我們可以猜想,這是家庭中的人們互相激勵的結果。
家庭中一個成功的人,會激發其他的家庭成員奮發向上,不斷努力訓練,繼續繼承先人的傳統。
如果一個孩子有器官的缺陷,我們應該告訴他,他的身體缺陷並不會影響到他的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身體的殘疾有可能成為他挖掘自己潛能的巨大動力,反之,這也可能成為妨礙一個人發展的阻礙。
也就是說,身體的殘疾或者缺陷,並不一定成為阻礙人們成長的絆腳石。
反倒是,人們對殘疾和缺陷的過分重視、各種顧慮乃至無能為力,讓自己深陷自怨自艾之中。
由此,阿德勒提出一個觀點:人們想要逃避責任時,便會用宿命論的觀點來解釋人的行為。
我的理解是,宿命論並不是必然的,而是一個人對自己不負責任時的畫地為牢和藉口說辭。又如善惡之別。“善”與“惡”像其他性格特徵一樣,都是在特定環境下才有意義,都是相對而言的。
它們是人們在社會環境中與外界切磋磨合產生的結果,它們蘊含了一種判斷,即“為他人著想”還是“只為自己著想”。
- 區分孩子的個性
第八章 青春期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青春期並不能真正地改變人格,只是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長更具挑戰性,要面對新問題,接受新考驗。
他們的人生態度也日益凸顯出來,尤其是一些錯誤的人生態度,雖然以前也被經驗豐富的人注意過,但現在他們的表現會更加明顯,人們就不會像以前一樣對此置之不理了。
- 青春期心理及生理特徵
談到青春期的心理,我們知道,這是連接童年和成年的重要時期。
青春期的孩子最首要的想法就是證明自己已經成人了。(當然,這是他們的自以為。)
許多人會迫切地表現出自己已獨立的意願。比如會表現出具有獨立性、成熟的舉止等。
但是他們的行為是基於自己對“長大”的理解上的。如果他們認為“長大”就是不受控制,孩子就會開始為所欲為。
通常情況下,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會獲得較多的自由和獨立感。
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不再需要父母過分的管制。如果父母繼續監督管制,他們就會努力擺脫控制。
父母越是想證明他們還是小孩子,孩子越會反叛,這樣就形成“青春期反叛”。
- 青春期的掙扎
對還沒有準備好進入成年生活的孩子,當遇到社交、愛情和職業的問題時,就會變得沒有頭緒。
由此,也就造成了很多人青春期的掙扎。
青春期出現的問題,都是由於在人生的三大問題上缺乏適當的訓練和準備所造成的。
如果孩子缺乏自信,懼怕未來,他們肯定會選擇比較容易的方法來應付。但是這些方法並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如果孩子受到批評、壓力、警告,他們就會更加害怕前進。我們能做的就是要多鼓勵他,否則其他的方法都是徒勞的。
- 青春期的性意識萌芽
青春期的孩子們會過分重視兩性關係。
他們想用這個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但往往矯枉過正。
這一部分,阿德勒結合各種各樣的案例和生活實例情況如何給孩子進行性教育。- 正視青春期
通常,人的一生會經過不同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獨特的意義。
比如青春期,人們認為青春期是一個轉折點。但其實它與更年期類似,也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而已。
重要的是,人們想從這個階段獲得什麼,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對這一階段。青春期亦然。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把自己當成是社會中一個善於合作的一分子,學會了奉獻和合作,心態平和,將異性也看作平等友好的夥伴,那麼青春期就是他的一個機會。
如果錯失了青春期的發展良機,少男少女可能誤入歧途,甚至違法犯罪。於是接下來,阿德勒研究了犯罪問題極其預防措施。
第九章 犯罪及預防
犯罪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生活模式的反應,而且能找出形成的原因,並把它當成是可以解決的,那麼我們就有信心能改變犯罪的問題。
- 犯罪心理
罪犯的做事方式及態度都表現出他在努力解決問題,他在追求成功和優越感。
雖然他們很努力,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方向是錯誤的,這就導致了他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的要求。
罪犯的目標也是在追求優越感,只是他們所追求的對社會沒有貢獻,也不與他人合作,只是一種想象出來的一種自我超越。
一個人的生活模式是在小時候就形成了的。
因此,這並不是能輕易改變的。只有自己瞭解到形成時所犯的錯誤,才有可能改變過來。
社會並不能將罪犯與社會完全隔離開,他們也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他們不是愚笨也不是心智低下。他們的結論對他們自己來說是明智的,只是這不符合大眾所公認的想法。
- 罪犯的類型
- 合作的重要性
孩子們都不應該被這種不利於合作的自卑感所影響。
在生活面前,並沒有哪個人是註定要被打敗的。
我們必須告訴罪犯錯在哪裡,為什麼做錯了,並且要培養他們的社會興趣和合作能力。
我們如果能讓罪犯認識到他們的行為並非是英勇無畏,而是懦弱的表現。
那麼罪犯自己的藉口也就不攻自破了,將來他們也不會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情。
在所有的犯罪個案中,無論描述是怎樣的,我們都能從中看到兒童時期對錯誤生活模式的形成的影響。缺乏合作是這種模式的表現。
與人合作的能力是後天加以訓練的,遺傳與否根本不能成為問題。
合作的潛能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潛能的發揮是由後天的訓練決定的。
- 如何矯治犯罪行為
我們應該改變罪犯的生活模式而不是嚴厲制裁。嚴厲的刑罰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總之,如果一個人不與他人合作,對別人不感興趣,不想為人類做出貢獻,那麼他的人生只能是一片荒蕪,也不會遺留下任何有用的東西。
只有懂得奉獻的人,才會有所成就。如果我們以此來教育孩子,那麼他們成人後會樂於與人合作,即使遭遇困境,他們也會勇敢面對,以不損害他人的利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與人合作,極為重要的一種方式就是工作。
所以,下面的內容,阿德勒就職業態度、職業選擇、職業訓練等問題進行了解讀。
第十章 職業問題
- 平衡生活的三條紐帶
職業、人際關係、性別是束縛人類的三條紐帶。解決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需要處理好其他兩個問題。
想要解決職業問題,首先要處理好人際問題。
我們並不是一個人生活在地球上,想要生存,必須尋得他人的幫助,與別人發生聯繫。
- 職業的早期訓練
關於職業,我們需要知道: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如果一個人能認真做自己熱愛的工作,為別人做出貢獻,那麼他就是一個有用的人。
而他的責任就是鍛鍊自己,獨立自強,並在分工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 影響職業選擇的其他因素
偉大的事業都是由人類共同合作完成的。
卓越的人也是合作能力最強的人。
從他們的行為舉止方面也許看不出來其合作能力,但是我們從其一生的歷程中可以看出來。
他們也許並不像常人那樣容易合作。他們的路途充滿坎坷,他們常常有著身體的缺陷。
我們可以發現,卓越的人物早期常常有先天的不足,但靠著自己的頑強拼搏,走出了重重困境。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兒童時期就開始刻苦勤奮地訓練自己了。他們將自己鍛鍊得能面對世界上的各種問題。
- 對待職業的態度
如果一個家庭過分強調金錢的重要性,孩子們成年後很可能會以掙錢的多少來衡量所從事職業的高低。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職業有些時候成為了人們逃避愛情和社會問題的藉口。
許多人常常以工作繁忙為理由拒絕與人交往,拒絕談戀愛,這也成為了他們婚姻失敗的藉口。
有些人總是不停地換職業,認為一定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結果卻是一事無成。
對於問題兒童,幫他們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是最重要的。針對這一點,可以對他們進行整體性的鼓勵。
如果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年輕人或是失敗的中年人,他們也需要找到真正的興趣,還需要對他們進行職業輔導,以便更順利地就業。
探究過個體在家庭環境、學校教育、職業選擇幾個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和機會後,阿德勒的研究視角進一步擴大,接下來他聚焦個體與社會的合作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
第十一章 個體與社會
- 宗教信仰
每個宗教團體、每個組織都有自己倡導的合作方式,這些方式都可以實現人們合作的願望,我們不能確認哪一條是真理。
阿德勒指出,對於那些將合作當做人生目標併為此努力的人,他給予深深的敬意;而那些爭吵、貶低他人的行為,在他看來是毫無意義的。
- 政治活動與社會活動
所有的政治人士都應該把促進人類的發展作為最終的目標,而人類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正是人類具有更高程度的合作。
- 利己主義
現在,我們有必要總結下阿德勒的觀點:
孩子要把自己看作家庭中的一員,並對其他人懷有愛心。
而父母應該和睦相處,並儘量將這種融洽氣氛延伸到家庭之外,以讓孩子感覺周圍人跟家庭人都是一樣值得信賴的。
此外,學校如同家庭一樣,應該讓孩子將自己看作其中一員,同學之間能夠友好相處、合作學習。
家庭和學校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為以後孩子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所以,家庭和學校的責任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社會中的一員,讓他成為人類平等中的一員。
只有這樣,他才會有勇氣和信心面對未來的挫折,才可以做有益於社會的事。
他會明白,現在自己身處的世界只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小小的階段,自己屬於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整個整體的一部分。
他會想到,當下是自己實現超越、奉獻社會的時候。世界上的確存在挫折、罪惡、不公和困難,但這就是我們的世界,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需要生活在這裡,工作在這裡,我們要做的是讓它變得更好。
掌握了前面各個章節的主體內容和主要觀點,我們就可以進入全書最後一章了。
第十二章 愛與婚姻
- 愛、合作與社會興趣的重要性
愛的結果就是婚姻。
愛和婚姻都是一方對另一方的付出,主要體現方式就是用身體去吸引對方、雙方繁衍後代進而相伴一生的行為。
愛和婚姻都需要合作,這不單單是為了雙方的幸福,更是為了整個人類的幸福。
- 夫妻是平等的夥伴關係
為了保證有和諧的夫妻關係,我們需要給對方而不是自己更多的關心,也就是說,給對方的關心要勝過給自己的關心。
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婚姻才會是幸福的。
婚姻幸福有一個基本前提:
讓對方感覺到他/她是最有價值的,他/她是被需要的/最優秀的;他/她是你最好的伴侶和朋友。
這種感覺,需要人們用實際行動去證明。
在一段婚姻關係中,任何一方都不想扮演附屬角色。
如果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是控制者和服從者的角色關係,那麼這段婚姻註定不會幸福。
一段婚姻中,平等的地位是幸福的保證,只有這樣倆人才能夠共患難。
記住,我們考慮的不是一個人的成長環境,而是一個人對環境的看法。
因為一個人可能生活在不太美好的家庭,經歷了很多不幸,但這可能激發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他會努力讓自己的婚姻幸福。
工作也是能夠為婚姻做準備的事情。
在阿德勒看來,良好的婚姻準備包括良好的工作準備。
婚姻中至少有一個人,在結婚前應該有份工作,能夠保證婚後的生活開支,這才是一個家庭得以形成的基礎。
婚姻是一種長達一生的合作,如果此生對對方沒有任何承諾,就不算真正的婚姻。
阿德勒順勢例舉了下不適合結婚的人…- 婚姻觀與人生觀
婚後有太多問題需要去解決。夫妻雙方想要幸福生活,就需要培養起共同的愛好,學會合作、互愛、互助。
人類並非天生的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
我們所有人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看似平等,可我們的確被分為了男人和女人。對於婚姻問題,只有一夫一妻才能真正解決。
所以,一夫一妻這樣看來,是為了婚姻的幸福和人類的發展。
好啦,以上就是《自卑與超越》的精華內容,就為大家拆到這裡啦。
說一下自己的直觀感受吧。
#讀書感想#
再一次推薦大家看這本書!
不管你是想實現個人成長,還是在為工作而迷茫焦慮,又或者為了孩子教育而不知所措,都推薦你讀《自卑與超越》。
這本書的三觀很正,裡面的觀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深深銘記。
怎麼說呢,這世界變化卻是快,但總有一些近乎永恆的東西,歷經時間淘洗,依然璀璨如初。
這種閃光點,在這本書裡非常之多。
如何做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現代人,這本書為我們指明瞭方向,標示了道路。
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書中指示,結合自我實際,在個人成長、超越自卑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沒有人生而完美,每個人都有自卑,這不足以成為我們碌碌無為,安慰自己平凡可貴的理由。
人生之路漫長且崎嶇坎坷,自卑的坑也會一再出現,我們可以經由阿德勒指出的路徑,去超越自卑,去與他人合作,去為人類做貢獻,獲得優越感,實現人生價值。
超越了自卑,我們的人生大有可為。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