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謀“質”,推動地震智慧服務跨越式發展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和防災減災救災系列重要講話精神,2017年,中國地震局制定了《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提出了“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四項計劃,該工程基於國家需求,在優化地震科技創新佈局的基礎上,統籌創新資源,動員優勢力量,不斷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提高地震風險防治能力。

近年來,在《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的戰略指導下,在“互聯網+地震”的強力推動下,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作為“智慧服務”計劃的牽頭單位,積極統籌規劃、不斷創新,以先進的管理手段、完善的業務體系、開放的公共服務平臺,為政府、公眾、科研項目及重大經濟建設等各領域提供了重要支撐,有效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

智慧管理,主體業務更加集約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是防震減災事業的重要樞紐,彙集地震監測、地震預報、速報預警、公共服務等各項重要業務,因此,實現協調統一的業務調度與管理是臺網中心構建現代地震信息業務系統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通過推進地震信息化工程建設,基於地震信息業務總體架構,在完成主要業務系統的遷移和集約化運行的基礎上建成了一流的綜合業務大廳,該業務大廳具備網絡安全、數據治理、資源共享、應用智能等信息化展現的整體能力,實現了數據獲取、處理分析、核心應用和公共服務等業務的標準化、自動化運行,為各臺站、網絡、業務系統的持續穩定運行提供了集約、高效的一體化監控和運維保障。

以“智”謀“質”,推動地震智慧服務跨越式發展

圖1 綜合業務大廳

同時,綜合業務大廳可同時承載地震應急、地震會商等多類業務會議,“新疆和田6.4級”、“河北唐山5.1級地震”、“北京門頭溝3.6級地震”等多次震後應急處置工作都在這裡進行。

智慧平臺,業務體系更加聯動

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和地震信息化工程實施以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不斷整合各類資源,初步建成了“四平臺一體系”,即地震雲計算和大數據平臺、數據資源平臺、全流程一體化監控平臺、速報預警平臺、信息服務體系,其建設成果已在地震系統內外多個領域得以運用,併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地震雲計算和大數據平臺已實現計算、存儲、網絡、安全等基礎設施的池化、服務化;全流程一體化監控平臺也實現了“有人看護、無人值守、遠程維護、多維產出”的站網運管新模式。

以“智”謀“質”,推動地震智慧服務跨越式發展

圖2 業務流程圖

根據“平戰結合、業務協同、多方聯動、集中展示”的原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已初步實現了地震綜合業務集約化集中處置,各項業務聯動性得以提高,進一步帶動了地震業務轉型和跨越式發展。

智慧運營,信息資源更加開放

“十三五”期間,依託大數據、雲計算和新媒體等新技術,基於“互聯網+地震”模式,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自主研發了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系統,並搭建了完善的地震新媒體平臺、公共服務平臺、行業服務平臺、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和數字圖書館,實現了與公眾、媒體的互聯互通,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以“智”謀“質”,推動地震智慧服務跨越式發展

圖3 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自動產出內容

為了進一步提高地震信息公共服務能力,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積極開拓創新,基於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系統的自動產出,與各大新聞媒體客戶端和互聯網平臺打通數據接口,如新華社、央視新聞等新聞類客戶端、今日頭條、高德地圖、墨跡天氣等互聯網平臺,以及小米AI音箱等智能家居平臺,實現了實時地震信息的精準定向推送。目前,藉助這些新聞客戶端和互聯網平臺的技術優勢和用戶,地震信息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重大突發地震消息可以一分鐘內覆蓋數億網友。

以“智”謀“質”,推動地震智慧服務跨越式發展

圖4 地震信息公共服務對接平臺

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需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為此,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特別強調,未來還將繼續聚焦地震核心業務,以數據資源為紐帶,以信息化建設為手段,以公共服務為目標,逐步打通各業務鏈條,推進臺網中心集約化、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全面建設和提升,努力建成國際一流臺網中心,與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同步,實現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的各項業務的現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