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制剂在防控家禽坏死性肠炎中的作用

坏死性肠炎(NE)是危害家禽养殖的头号杀手,特别是饲料中禁止使用抗生素后,这个问题变得越发突出;饲用酶制剂在优化日粮营养利用、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优化日粮营养和维护肠道健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气荚膜梭菌、降低家禽坏死性肠炎带来的危害。

酶制剂在防控家禽坏死性肠炎中的作用

坏死性肠炎(NE)及其危害

坏死性肠炎(NE)主要由产气荚膜梭菌(A型、C型)引起。产气荚膜梭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厌氧、为肠道常在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在应激、疾病、日粮种类及加工条件等不利因素条件下,产气荚膜梭菌会大量繁殖,造成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同时产生细菌素、毒素、胶原蛋白酶等物质,打破肠道内环境稳态和肠道黏膜屏障,引发坏死性肠炎的发生。同时产气荚膜梭菌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坏死性肠炎(NE)会使家禽采食量、生产性能下降、饲料转化效率等指标降低;造成肠道坏死、粪便异常等现象;肉鸡因坏死性肠炎导致的死亡率可达2-10%,蛋鸡的死亡率可达5%。亚临床型坏死性肠炎会大大降低家禽养殖的经济效益。


酶制剂在防控家禽坏死性肠炎中的作用

动物性饲料原料

鱼粉、肉骨粉、羽毛粉等原料蛋白质含量高,在畜禽饲料中使用广泛。鱼粉蛋白质水平较高,易形成肠道内高蛋白质浓度;肉骨粉、羽毛粉等原料中有部分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利用率相对较低,造成肠道后段的未消化蛋白质增加;高水平的动物蛋白质、消化率低的蛋白质易被产气荚膜梭菌所利用。

酶制剂在防控家禽坏死性肠炎中的作用

肉骨粉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被产气荚膜梭菌利用,发酵产生酚类、吲哚和氨,这些代谢物质能够提高肠道pH值,为产气荚膜梭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原料

霉菌毒素会改变肠道形态,破坏肠道粘膜屏障,使得肠道上皮细胞渗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入肠腔,加速产气荚膜梭菌的繁殖和生长;另外,霉菌毒素还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这些都会给产气荚膜梭菌繁殖创造条件。

酶制剂在预防坏死性肠炎中发挥的作用

加强对植酸磷的利用,减少动物性磷源的使用

植酸酶 的使用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减少动物性磷源(肉骨粉等)的使用量,减少对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的营养供给,降低产气荚膜梭菌大量繁殖带来的风险;同时高剂量的植酸酶可以改善肠道形态,有效降低坏死性肠炎(NE)的发生率,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

消除抗营养因子、清洁饲料

非淀粉多糖(NSP)酶 能够降解饲料中的非淀粉多糖(木聚糖、β-葡聚糖、β-甘露聚糖等),提高日粮营养物质利用率,降低食糜粘性,增加食糜在肠道内的流通速度,减少包括产气荚膜梭菌在内的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

减少蛋白质的用量,通过科学配比,精确配制畜禽低蛋白日粮,能够避免蛋白质的过剩和浪费;实践证明,低蛋白日粮完全能够有效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同时还能够很好的维护动物肠道健康,降低腹泻等疾病的发生率。

蛋白酶等消化酶的应用能够促进蛋白质的降解,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减少未消化蛋白质进入到后段肠道,使得产气荚膜梭菌失去营养来源,阻止其大量繁殖。

改善肠道内环境,维护肠道结构完整

葡萄糖氧化酶(GOD) 能够降低肠道内氧气浓度及肠道pH值,有效改善肠道内环境,这些都能够有效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繁殖;同时葡萄糖氧化酶在作用过程中通过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等形式能够保护肠道上皮细胞,使肠道粘膜免受损伤,减少球虫及产气夹膜梭菌的感染。

葡萄糖氧化酶对于霉菌毒素的清除具有特殊作用,通过破坏霉菌毒素的结构、强化肝脏功能来达到清除霉菌毒素、减轻内毒素危害的目的。葡萄糖氧化酶能够有效减轻日粮霉菌毒素对肠道和肝脏造成的危害,降低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风险。


酶制剂在防控家禽坏死性肠炎中的作用

总结

有效调控肠道内产气夹膜梭菌是防治坏死性肠炎的关键,饲料中全面禁止抗生素使用后,加强饲养管理、强化生物安全、清洁日粮及科学的使用饲料添加剂(酶制剂等),能够有效的管控家禽肠道产气荚膜梭菌,降低坏死性肠炎(NE)带来的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