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如果生在明清時代,一定喜歡看《封神演義》。

在《封神演義》中,徒弟下山前,師傅就神秘兮兮摸出一物:徒兒,如有不利,則以此法寶破敵。

宋太宗也是如此。將領出徵前,他會鄭重其事賜下陣圖:按照這個打,準沒錯,不按圖打,斬你狗頭。

賜下陣圖,除了表現出對武將的猜忌,還體現了趙光義的迷之自信:他將自己的陣圖,當做克敵取勝的法寶。

然而,趙光義的軍事眼光和能力,似乎並不與他的自信匹配。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趙光義

不靠譜的驢車皇帝

趙光義的兄長趙匡胤是馬上皇帝,征戰經驗豐富,趙光義則缺乏這方面經驗。然而,他又特別喜歡對這些事情指手畫腳,顯得特別不靠譜。

有兩件事可以說明趙光義的不靠譜。

其一是戰略上。北宋創建之初,趙匡胤想定都關中,關中不像汴梁這樣無險可守,可以裁去大量冗兵,趙光義卻理直氣壯地說了一句:

在德不在險。

這是戰國名將吳起懟魏武侯的話,這句話固然政治正確,地理決定論是不對的,但是並不代表在定都這件事上,就不進行地理上的考慮。

趙匡胤不再堅持,後來對左右說了一句話:

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趙匡胤

這句話還真應驗了,百年的時間點,差不多就是靖康之變的時候。

其實,北宋沒有定都關中,還有很多別的因素,比如運輸。但是,趙光義這個理由,確實有點把儒家的書讀死的感覺。

趙光義的不靠譜,還體現在一件事上,就是第一次北伐。

他的第一次北伐,目標是北漢。他御駕親征,歷經數月,率領數十萬大軍滅了北漢,並喜提楊業楊無敵一枚。

如果這個時候班師回朝,趙光義也算是樹立了威望,鞏固了位置,完成了小目標(雖然北漢被打下,有摘趙匡胤桃子的嫌疑)。可惜他頭腦一熱,決定順道伐遼(北漢與遼接壤)。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趙匡胤

這一伐,就伐出問題了。

宋軍師老兵疲,又死磕堅城,沒想去打援,遼人先固守,等援兵一來,攻守就異勢了。

在高粱河一戰,宋軍被打散,趙光義也身中兩箭。

因為中箭的位置太不討巧,趙光義沒法騎馬,坐驢車一路倉皇南逃。如果逃得慢一點,也許趙光義就是第一個“北狩”的宋朝皇帝了。

幾年後,趙光義再次出兵,進行第二次北伐。這次北伐,趙光義還是一如既然地不靠譜。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趙光義

迷之自信的陣圖皇帝

第二次北伐,三路大軍齊出(分兵好不好我們不討論),趙光義有心理陰影,不敢去了。

但是,他仍然像封神榜裡的師父一樣,賜下“法寶”——陣圖,讓大將按圖索驥。

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戰場上瞬息萬變,時機稍縱即逝。即使以陣法著稱的戚繼光,其“鴛鴦陣”也有很多變陣,編小說的也知道“令旗一展,一字長蛇陣變二龍出水陣”,可見一成不變的陣法滿足不了戰場需求是個常識。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戚繼光

趙光義,似乎沒有這個常識。

更悲催的是,那個時代沒有電話,沒有手機,請示變更也來不及。這往往使得將領陷入兩難:抗命不遵,贏了也會受罰;聽話按陣圖來,則有很大可能失敗。

不知道北宋大將敗北的時候,心裡有沒有罵幾句糊塗玩意兒。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趙匡胤

有陣圖還不夠,宋太宗玩得上癮,不斷根據消息,下發命令,進行微操,大概他是仰慕先賢,企圖效仿“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儒將風範。

東路曹彬缺糧到雄州就糧,宋太宗聽到消息後不樂意了,下令讓他往其他兩路大軍集結。結果曹彬進入了遼軍的包圍圈,大軍慘敗,死者數萬。

曹彬號稱宋代第一良將,其孫女就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皇后。他本可有所作為,奈何有一個默默為敵方送上神助攻的皇帝隊友。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曹皇后

趙光義成功幫敵人瓦解已方一路大軍,其餘兩路大軍聞訊後,也隨之後撤。

在後撤過程中,楊業被俘,絕食三天而死。後人根據這段故事,杜撰成了楊令公撞死於李陵碑的故事。

不管根據史實還是小說,楊業的行為都讓人心潮澎湃。“千古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這也是北宋那段窩囊歷史中,難得的一點英雄氣了。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楊業

亂指揮的苦果

仗打成這樣,這次北伐差不多也可以宣告失敗了。然而,遼人卻不肯罷休了。

他們報復性地繼續南攻,差點打到黃河以北。最後,因蕭太后不同意繼續前進,北宋逃過一劫。

北宋的之前和之後,無論秦漢還是明清,其防線至少北推到燕雲十六州北面的長城。

可以說,燕雲十六州沒法收回,北宋面臨的最直接的苦果就是:除了一條黃河,北宋的北部無險可守。遼人隨時可以彎弓而南下,渡過黃河(渡口還是有的),直撲汴京。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九曲黃河萬里沙

地緣上的劣勢只是直接苦果,北宋的人口、糧食、戰馬等方面都受到非常大的影響。燕雲十六州是很好的徵兵地、產糧地、養馬地。另外兩項按下不表,只說養馬地。北宋缺馬,眾所周知,其“攻不足,守有餘”的尷尬局面,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再加上趙光義在這次戰爭中,將北宋建立初期的精兵損失得差不多了,因此,第二次北伐失敗,基本代表燕雲十六州的收回成了泡影。

直到一百多年後,他的後代宋徽宗趙佶,才從金人手裡“買”回了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當然還沒焐熱,北宋就滅亡了。之後,趙構渡過長江,苟安於臨安。直到200多年後,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才收回了這燕雲十六州,這又是後話了。

宋太宗趙光義:驢車皇帝,陣圖皇帝,鴕鳥皇帝

常遇春

鴕鳥皇帝

自信心被擊潰的趙光義,開始將注意力放到文治。

他對大臣說:

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致治。

這話有道理,但是放在趙光義身上,就有點阿Q了。趙光義武運不昌之下,當起了鴕鳥皇帝,一心撲在文治上。他的文治,也頗有可觀之處。只可惜武功方面,差他哥哥趙匡胤太多,給後代留下了太多隱患。

趙光義曾經振振有詞,用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為之”給自己找藉口,可是他卻忘了孫子的話: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在二次北伐時候,趙光義學一學他的哥哥趙匡胤的“專而不疑”,不要那麼輕率的指揮,則勝負,還未可知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