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我國西北邊陲,是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作為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以至於人們常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

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至此以後中央政權陸續以各種形式保持了對西域部分地區的主權,並把中原的郡縣制逐步推行到西域部分地區,然而中原政權對於西域的主權所有在絕大部分時間內是體現在羈縻制度上的,也就是“因俗而治”,直到清末,才正式在西域地區建新疆省。本文將會介紹新疆建省的前後發生了些什麼,關於新疆建省,統治者經歷了怎樣的討論。

新疆建省前的狀態

自西漢把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以來,無論是在中原政權相對強大的漢唐元明時期,還是在相對式微的兩晉時期,中央政府對新疆的統治基本上實行的都是“羈縻制度”,完全有別於中原地區實行的郡縣制,習慣上稱為“因俗而治”。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西漢前期的西域都護府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中唐時期的安西四鎮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元朝三大汗國之一,位於西域的察合臺汗國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明朝鼎盛時期,西域仍然是察合臺汗國,明初的哈密衛也很快失去控制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康熙末年準格爾被徹底壓縮至今天新疆和中亞地區


1755年,乾隆用兵新疆,消滅衛拉特准格爾汗國、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完全統一新疆。並開始在新實行類似東北地區的軍府制。相對中原地區的郡縣制來說,軍府制就是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最高長官是將軍。1762年,新疆開始設置伊犁將軍府,最高長官為伊犁將軍,全面總攬新疆事務。在軍府制之下,回部等民族地區則實行伯克制,“伯克”是一種官職,特指民族地區的管理者,相當於清政府對當地的代理人。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清朝鼎盛時期各地行政區劃制度示意(感謝作圖者)


這一制度在清政府統治新疆之初發揮了巨大作用,直到清朝末年發生了一些列重大事件,使得清政府不得不重新思考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形式。

新疆建省的背景

晚清時中國西北邊疆和海疆均面臨著空前的邊疆危機,西方列強對新疆和臺灣的窺覬已嚴重威脅到中國邊疆安全。邊疆危機的加劇,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改變以往的治理方式。設置行省以強化統治,是大勢所趨。

在建省之前主要發生了幾件刺痛清政府神經的大事:

1、新疆內部叛亂

1820年,在英國的支持下,張格爾發動叛亂。隨後,1847年,又爆發了七和卓之亂。叛亂引發清廷大震,頓感軍府制存在有很大弊端,即軍政不分,管控不徹底,掣肘嚴重。於是,清政府試圖在新疆建立與內地一樣的行省制管理體制。

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提出,新疆應改為郡縣制。

追天時、順人事、列亭障、置郡縣。

魏源的建議是,新疆南北兩路應該實行同樣的管理模式,不能因俗施治,也就是不針對民族地區實行特殊政策。

仿伊犁、烏魯木齊移眷駐防之例,以回疆的戍兵改為額兵,屯田裕餉,並許內地商民挈家懇種,以漸升科。

魏源的意思很簡單,南疆地區不能過於封閉,不能搞特殊,要允許官兵攜帶家眷,並向內地商民開放,實行屯田墾荒。總之,就是要大力引進外來人口。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魏源與《海國圖志》


在魏源之後,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龔自珍,就是那個“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才,對於新疆建省則提出了相對詳細的施行規劃。

應請大募京師遊食非土著之民,及直隸、山東、河南之民,陝西、甘肅之民,令西徙。除大江而南,筋力柔弱,道路險遠,易以生怨,毋庸議。雲南、貴州、兩湖、兩廣,相距亦遠,四川地廣人希,不宜再徙。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徙,毋庸議;雖毋庸議,而願往者皆往。其餘若江南省鳳、潁、淮、徐之民,及山西大同、朔平之民,亦皆性情強武,敢於行路,未驕慣於食稻衣蠶,地尚不絕遠,募之往,必願往。江西、福建兩省,種菸草之奸民最多,大為害中國,宜盡行之無遺類。與其為內地無產之民,孰若為西邊有產之民,以耕以牧,得長其子孫哉!當行者,官給每戶盤費若干。

意思就是把北方的無業遊民趕到新疆去開荒生產,官方給足財力上的補助。

龔大詩人對於設省的規劃大致是這樣的:

府州之目十有四:曰伊東府,曰伊西府,伊犁東西路也;曰庫州府,庫爾喀喇烏蘇也;曰迪化府,烏魯木齊也(原設州);曰鎮西府,巴爾庫勒也(原設);曰瓜州府,哈密也;曰塔州直隸州,塔爾巴噶臺也。以上北路。曰闢州府,闢展也;曰沙州府,哈拉沙拉及庫車、沙雅爾也;曰蘇州府,阿克蘇及賽喇木也;曰羌州府,葉爾羌也;曰和州府,和闐也;曰吐蕃直隸州,烏什也;曰磚房直隸州,喀什噶爾也。以上南路。

對於建省之後的上層設計,他是這樣規劃的:

設兵部尚書、右都御史、準回等處地方總督一員,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準回等處地方巡撫一員(或如直隸四川例以督兼撫,不立撫似亦可),布政使一員,按察使一員,巡道三員,提督一員,總兵官三員,知府十一員,知直隸州三員,知州二員,知縣四十員。

但因為當時新疆問題還不足以引起清政府的足夠重視,因而也只能算是龔自珍憂國憂民的一次一廂情願式規劃。龔自珍的方案雖然沒有影響到清廷,因而他的規劃就此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後來引起了另一個人的重視,這個人則是新建建省推進的關鍵。

魏源和龔自珍的倡議和規劃算是晚清新疆設省的啟蒙者,為後來正式建省提供了理論參考。

2、外部勢力的蠶食

19世紀中葉,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政府外有西方列強的步步緊逼,內有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的困擾,國家實力大為削弱。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北京條約》和《中法北京條約》。

與此同時,沙俄以武力相威脅,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除了侵吞中國東北大片領土之外,沙俄還規定了中俄西部邊界的勘界點和大致走向。1864年,沙俄威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鯨吞中國西部邊疆地區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後還有更大的領土訴求。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沙俄從三個方向上對清朝形成威脅


1865年,中亞浩罕國軍官阿古柏趁清朝忙於太平天國內亂平定以及新疆內部之亂的時機,佔領南疆,並建立“哲德沙爾”政權。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中亞武裝力量


1870年,阿古柏在英國的支持下,出兵佔領吐魯番和烏魯木齊,從而進一步控制了北疆。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阿古柏政權


1871年,俄國為同英國爭奪在新疆的利益,出兵伊犁(伊犁將軍在1864年新疆內亂中戰敗,伊犁將軍府名存實亡)。

1875年,在新疆面臨嚴重的主權危機時,清政府委派左宗棠收復新疆。左宗棠統帥湘軍舊部,確定了“緩進急戰”戰略,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擊敗阿古柏政權和其他逃竄至新疆的叛亂勢力,收復了天山南北大部分失地,取得了收復新疆之戰的重大勝利。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左宗棠收復新疆


1882年通過近代外交家曾紀澤(曾國藩次子)的努力,清廷才從沙俄手裡收回伊犁,而《中俄伊犁條約》又使得沙俄侵佔了七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圍繞新疆所發生的內亂和外患足以證明,原來的軍府制和伯克制已經很難適應近代國際局勢和對於邊疆的有效統治,而清政府經過太平天國之亂和外部勢力的蠶食,也認識到,必須改革自強,對於新疆建省一事,也逐漸重視起來。

關於左宗棠收復新疆,不得不提這之間一個清廷高層的重大辯論,也就是與李鴻章的所謂“海防”與“塞防”之爭,這時候的清廷對於邊疆問題的處理,已經不能僅僅放在傳統的行政管理層面考慮,更應從中國國防戰略的高度深入觀察,中國是一個背陸面海的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國防戰略必須是“海防”與“塞防”並重,西北是通往傳統“中華本部”的要道,加強“塞防”應是中國國防重點所在,幸而清廷在戰略層面還是明智的,最終選擇了“塞防”與“海防”並重,因而有了清廷對於左宗棠經略西北的支持。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晚清三傑



應時而生,晚清新疆建省始末

日本出兵臺灣


新疆建省討論和經過

1877年,清廷命左宗棠籌劃新疆建省。據《左宗棠卷》記載,次年,左宗棠上奏《新疆應否改設行省開置郡縣請敕會議折》。

敕下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六部、九卿及各省督撫臣,將新疆應否改設行省、置郡縣從長計議。

此時,左宗棠西征大軍已經基本完成新疆收復之戰,左宗棠可以騰出手來專門謀劃新疆建省。他提出的方案是,以郡縣制為主,以伯克製為輔,實行一省兩制。

謹擬烏魯木齊為新疆總督治所,阿克蘇為新疆巡撫治所,彼此聲勢聯絡,互相表裡,足稱其形勢。將軍率旗營駐紮伊犁,塔爾巴哈臺改設都統,並統旗綠各營,並擬增設伊犁兵備道一員,塔爾巴哈臺擬增設同知一員,以固邊守。——《復陳新疆宜開設行省請先簡督撫臣以專責成折》

前文我們說到,龔自珍的規劃影響到了後來一個人,這個人正是左宗棠。不一樣的是,龔自珍沒有到過新疆,而左宗棠因為數年經略西北,進軍收復新疆南北二路,相對比較熟悉新疆。不過,他們提出的方案最終都沒有得到清廷的認可。

真正參與到新疆建省的實施階段的,是左宗棠親信舊部,也就是後來的第一任新疆巡撫劉錦棠。劉錦棠是收復新疆的首要功臣,對新疆事務的熟悉程度不輸於左宗棠。

1882年8月,劉錦棠上奏新疆建省方案。他創造性的提出了建立“甘肅新疆省”,而不是簡單的“新疆省”,但這並不意味著是統轄甘肅新疆兩地的一個大省,而是暫時將新疆部分地區掛靠甘肅,建省之初兩省是一種“唇齒相依、不分你我”的關係。

新疆之與甘肅形同唇齒……若將關內外劃為兩省,以二十餘州縣孤懸絕域,其勢難以自存。

仿照江蘇建置大略,添設甘肅巡撫一員,駐紮烏魯木齊,管轄哈密以西南、北兩路各道、廳、州、縣,並請賞加兵部尚書銜,俾得統轄全疆官兵,督辦邊防,並設關外等處地方布政使一員,隨巡撫駐紮。舊有鎮迪道,擬請援照福建、臺灣道之例,賞加按察使銜,令其監管全疆驛傳事務。

劉錦棠的意思是設“甘肅新疆巡撫”,巡撫新疆哈密地區,甘肅巡撫事務則由陝甘總督兼署。

1884年11月,清政府發佈上諭,任命劉錦棠為首任“甘肅新疆巡撫”。

劉錦棠著補授甘肅新疆巡撫,仍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事宜。

新疆省城為迪化(今烏魯木齊),伊犁將軍仍駐伊犁。

關於這個“甘肅新疆省”,劉錦棠的想法是掛靠甘肅,先行過渡,待各方面條件成熟以後,再單獨改“新疆省”。劉錦棠將鎮迪道所設廳縣劃歸甘肅省,但隸屬甘肅新疆巡撫管轄。意思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若干年後開始獨立運作狀態,完成設省。

劉錦棠這一套相對比較創新的思維也影響到幾年後的臺灣建省,臺灣建省之初名為“福建臺灣省”,也是出於同樣的思考,當然,臺灣建省是先建省後建制開發,而新疆建省則不同,因為在建省之前,劉錦棠在清廷授權下,就已經開始了新疆地方上的行政區劃調整。

新疆南北兩路遍設道、府(廳)、州、縣,勘探邊界,選定界址。同時改擴建、新建各辦公場所,署衙、壇廟、監獄等,並就近選派官員。原來的南北兩路辦事大臣、參贊大臣、烏魯木齊都統等官職都被裁撤。

削減伊犁將軍權限伊犁將軍繼續保留,但管轄範圍只有伊犁、塔城等邊防地區,類似內地將軍府。作為部分民族地區的領袖“伯克”,同樣有大程度保留,輔助郡縣制下的行政班子有效管理地方,保留一定的“因俗而治”,畢竟新疆不同內地農耕區域,完全照搬內地郡縣制是不可行的。

新疆建省後,全省設鎮迪、阿克蘇、喀什噶爾、伊塔四道,下轄六個府、十個廳、三個州、二十三個縣和分縣。

新疆建省的意義

1、政治和軍事方面

新疆正式建省,結束了新疆與內地長期分治的局面,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從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置郡縣時起,郡縣制便成為中央集權政權組織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國家高度統一的標誌。自公元327年前涼設置高昌郡以後,新疆地區就開始了實現郡縣制的進程。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新疆實行郡縣制的地方不斷擴大,最後終於推行到了全疆各地。新疆建省的實現,客觀地反映了新疆統一於祖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新疆建省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是清廷對於新疆主權的一次擲地有聲的聲明,從此,新疆成為和內地一樣的地方行政區劃,對於確定領土邊界和國防政策制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加強了我國西北邊防。建省以後,西北統歸陝甘總督節制。是整個西北地區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行政和國防體系。

2、經濟和社會方面

新疆建省促進了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省以後,新疆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商業交通逐漸繁榮,近代工礦企業相繼興辦。特別是在廢除伯克制度以後,在維吾爾族聚居比較集中的南疆地區的賦稅制度由“按丁索賦”轉變為“按地科糧”,不僅使維吾爾族農民的賦稅負擔趨於合理,且使新疆的賦稅制度逐漸與內地統一起來了。

3、制度方面

新疆建省,為清末邊疆制度的改革樹立了一個典範,為後來的臺灣和東北建省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和實踐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