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高等教育機構轉化為經濟引擎?「貳」

如何將高等教育機構轉化為經濟引擎?「貳」

大家好,這裡是三日談。

2010年,美國國防部啟動了一項面向社會的設計項目:設計下一代步兵作戰車輛。當時美國國防部的目標是收集更多的創意,從而以更低的成本開發最終的產品。並且針對不同的產品方向設置了幾百萬美金的獎金。

當時的背景是在美國社會、學術、產業界興起了一股“開放式創新”的潮流。其核心就是通過有效組織將利益相關者整合進項目中,快速推進項目發展。這種創新的模式類似於非線性流程。

美國國防部在開發下一代快速可適應地面的車輛【Fast Adaptatable Next-Generation Ground Vehicle】項目時,選擇這種模式進行項目研發。並設置了三個獨立的挑戰項目。該項目開始於2013年。第一輪比賽就收到了超過200個方案,軍方對這些方案的質量頗為驚訝,並在報告中公佈他們會繼續使用這一方法。

儘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同時,還是有一些人認為開放式創新非常危險。很明顯開放式創新不是萬能的,他也會面臨很多的挑戰,實施者必須仔細應對。面對的在不同情況、行業有效地應用開放式創新的創意。

“開放式創新”在美國是比較流行的創新模式,其概念最早是由亨利·切撒佈魯夫【Henry Chesbrough】在2005年提出。他對於“開放式創新”的定義為:開放式創新是有意識使用知識的流入和流出來加速內部創新,並在外部使用創新來擴展市場。”

使用開放式創新的最大意義在於能夠縮短從產品開發到進入市場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一些出創的小型企業能有效積累創新資源,乃至趕超作為競爭對手的大型公司。一項由弗勞恩霍夫協會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巴克利大學展開的全球調查,歐美國家78%的大型公共企業都以某種形式開展了開放式創新【OI】實踐。

但尋求開放式創新的公司需要一種“技能”轉化:具備創意中篩選和過濾出極少數“真正”具有潛力的創意,以及對於開放式創新過程中的掌握、控制能力。

在高校中的“校企”合作,就是開放式創新的一種體現,但在國內,很多應用型高校並沒有有效推動企業與學科、專業之間的合作,如果究其根本,就是缺少了合作的方法論設計,以及制度設計。讓高校和企業中的合作淪為幾乎沒有人去的“教學實踐基地”。

與大學的合作開放式創新有很多獨特優勢,站在企業的角度至少有以下幾個收穫:

  1. 可以利用大學的前沿【基礎】研究,而企業中的研究傾向於應用型;
  2. 可以利用大學裡大量不同的實驗室設備;
  3. 可以獲取不同的研究視角、新生力量和原創內容。

下一篇,我們將分享的案例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如何利用“開放式創新”邏輯,通過跨學科模式與企業開展創新合作。

謝謝大家,關注三日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