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絡診斷法對脊柱與內臟肢體疾病對應關係的認識


中醫經絡診斷法對脊柱與內臟肢體疾病對應關係的認識

中醫臨床主要從三個方面通過符柱及脊柱區的異常變化判斷和治療相應的

內臟肢體疾病。

1.在腰背部尋找皮疹及痣點的變化,在排除局部病變之後,可以推斷有關臟腑器官的疾病.如腰代部出現痣點說明有痔疾。

2.推壓脊柱及脊旁檢查棘突有無突出,偏斜,壓痛及脊柱周圍組織有無緊張,鬆弛,凹陷等異常改變.在排除局部病變之後,可以推斷有關臟腑的疾病。

一般認為:

胸椎1~4:反映上肢疾患;

胸椎1~5:反映心肺及支氣管疾患;

胸椎5~8:反映胃十二指腸疾患;

胸椎8~10:反映肝.膽,胰疾患;

胸椎10~12:反映胃腸疾患;

胸椎.12~腰椎2:反映腎,膀胱疾患;

骶部:反映子宮及前後陰部疾患。

3.探查背俞和夾脊穴及其鄰近組織出現的異常反應或變化,根據其腧穴所屬臟腑,推知相應臟腑及器官的病變。

(1)華佗夾脊穴 在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左右旁開5分處。上胸背部穴反映和主治心,肺和上肢病證;下胸背部穴反映和主治脾胃,腸道病證;腰部穴反映和主治腰,腹和下肢疾病。

(2)背俞穴 在第3胸椎至第4骶椎各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腰背部脊柱旁的腧穴。每一臟腑都有一個俞穴。該俞穴反映和主冶所屬臟腑的病證。由於肺臟位於胸腔上部,是人體最高的內臟器官,中醫稱之為“華蓋”,所以,位於胸1,2椎棘突下左石旁開1.5寸的大柕,風門雖不屬背俞穴,但卻位於膀胱經第1側線上背腧穴的縱線位直,可以反映和主治外邪襲肺引起的咳嗽,發熱,頭痛,肩胛痠痛,頸項強急腰背痛等脊柱及脊柱相關疾病。位於第1~4骶後孔中的上修,次修,中修,下修(左右各一,統稱八謬),位於下部背俞穴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與骶椎之間,具有下部4個背俞穴類似的反映和主治泌尿,生殖,小腹,腰及下肢的脊柱及脊柱相關病症的作用。從整脊療法的角度,可以將大杼,風門及八修看作“準背俞穴”各背俞及準背俞穴反應和主治的病症如下:

中醫經絡診斷法對脊柱與內臟肢體疾病對應關係的認識

大杼(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傷風咳嗽,發熱頭痛,肩胛痠痛,

頸項強急;

風門(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腰背痛;

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咳嗽,氣喘,咳血,骨蒸潮熱,盜汗;

厥陰俞(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咳嗽,心痛,胸悶,嘔吐;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心痛,驚悸,心煩,健忘,失眠,咳嗽

吐血,夢遺,癲癇;

督俞(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心痛,胸悶,腹痛,惡寒發熱,氣喘;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呃逆,嘔吐,飲食不下,氣喘,咳嗽,

吐血,潮熱,盜汗;

胰俞(又名胃上管俞,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肝,膽,脾胃等消

化系疾病及糖尿病;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黃道,脅痛,吐血,鼻衄,目赤,眩暈

雀目,癲狂,癇證,脊背痛;

膽俞(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黃疸,口苦,胸脅滿,肺癆,潮熱: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廈脹,黃道,嘔吐,洩瀉,痢疾

便血,水腫,脾胃虛弱,背痛;

胃俞(第12胸雅棘突下旁開1.5寸):胸脅痛,胃脘痛,腹脹,腸鳴,反胃,嘔吐,脾胃虛弱;

三焦俞(第1腰雅棘突下旁開1.5寸):腹脹,腸鳴,水谷不化,嘔吐,洩瀉,

痢疾,水腫,腰背強痛;

腎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帶下,

腎虛腰痛,目昏耳鳴,耳聾,水腫;

氣海俞(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腰痛,痛經,痔瘻;

大腸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腹痛,腹脹.腸鳴,便秘,洩瀉.

腰痛;

關元俞(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腹脹,洩瀉,腰痛,遺尿,消渴

小便不利;

小腸俞(第1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

痢疾;

膀胱俞(第2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小便不通,遺尿,洩瀉,便秘

腰背強痛;

中膂俞(第3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痢疾疝氣,遺精,月經不調

腰腿痛;

白環俞(第4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白帶,疝氣,遺精,月經不調

腰腿痛;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分別位於第1至第4骶後孔中,約當各骶椎棘

哭與儲後上棘,髂後上棘下,中膂俞,白環俞之間):腰痛,二便不利。上次

中修還可反映和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病症,上,次,下修分別能反映

和治療陰挺,下肢痿痺,小腹痛等病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