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散文:父親的“殺豬刀”

文/依依

圖片來源網絡,若涉及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鄉愁散文:父親的“殺豬刀”

在父親快45歲的時候,他“棄醫從文”,學起了買賣生豬的營生。父親以前是一名得力的方圓車司機,現在父親丟下“方向盤”,拿起了“殺豬刀”,不為別的,只為他那“一打”孩子的吃食。

父親說幹就幹,跟著一位買賣生豬經驗豐富的異姓小輩走村串寨,他們常常在天還未亮就徒步行至偏遠的地方,一直偏遠到所有屠戶都不願意涉足的山村,直至天黑才回到家中,回家囫圇吃點飯食,這一天就算是過去了。在買賣生豬這個行道里名堂很多,“初來乍到”的父親並不知道這其中的奧妙,偶爾也會生出怨氣,數落一天路程行得太遠,而又沒有收穫,有時候一連幾天都尋不到一頭可心的肥豬。可父親又想到家中張嘴吃飯的孩子們,便又沉下氣來,像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謙遜地跟著師父“求精問道”。

鄉愁散文:父親的“殺豬刀”

他們踏遍了混子村周圍半數以上的村寨,老遠就有人喊“趙屠戶,今天的肥豬是幾指的膘”,每每這個時候,我的父親都非常高興,因為在鄉民的喊聲中,他聽到的是鄉民對他新身份的肯定,父親越發的勤奮,也越發的幹勁十足。而這個晚輩師父對父親也是客氣有佳,從不擺起師父的架子,還是以晚輩的身份與父親相處,在指導父親“看豬、摸豬、買豬”方面的“竅門”時,也是輕言細語、彬彬有禮,無論如何也看不出師父的高高在上和屠戶的粗暴蠻橫。而他們師徒關係的建立緣於閒聊,晚輩師父說到自己即將“退役”的手藝,有些惋惜而又有些難過,想把這不算精湛的手藝找個人傳承下去。生性豪爽又拖家帶口正愁沒有經濟來源的父親便與晚輩師父不謀而合,他們的組合算是各取所需,也是各有所得。這個晚輩師父,他的子女均已長大成人,現在於他來說,沒有生活壓力,也沒有經濟壓力,每天帶著父親四處尋找生豬,為得是多一分生活的樂趣,且還能把自己即將帶進墳墓的買賣生豬的手藝傳授於人,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鄉愁散文:父親的“殺豬刀”


在一個月的學徒生涯裡,父親學會了目測生豬的牙口,手量生豬的膘寸,估量生豬的毛重與淨重。也學得了與農戶交流繞山繞水的閒聊中夾雜吃喝拉撒、生育餵養的家常話,如果一進農戶門就談起買賣,就談起瞟寸、談起生豬牙口、那今天的路算是白跑了。

在沒有溫情介入的買賣裡,生意也會是冰冷如鐵的,父親和晚輩師父的原則是走一戶就種下一個果,走一戶就鐵定拉入“黑名單”,等來年再來,這顆果實就成熟待摘了。而在這一個月的學徒生涯裡,晚輩師父佩服父親“風馳電掣”的性格、幽默詼諧的樂觀、永不言老的自信,愛憎分明的霸氣、還有那“文人範”的“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的“雅緻”。

鄉愁散文:父親的“殺豬刀”

父親有讀書的習慣,家中的藏書雖然不多,可也足以讓我從這些並不琳琅滿目的書籍裡,體會到我的父親也曾經有過文學青年的熱血,也有過青春歲月裡對未來大好展望的夢想。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已經在中學任教,一日,一位同事突然問我:“某某,你知道皇帝以下的大臣或者諸侯死了怎麼稱呼嗎?”,我瞥了他一眼,然後漫不經心地回答道:“叫薨”。那位同事把瞳孔放大百倍驚奇地盯了我一眼,滿腦的疑惑在他僵硬的顴骨上凸顯無疑,而後又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說起了古代帝國的故事。此刻,我卻無心聽他詳細的分解,只是暗慶自己昨天在家中正好翻到父親的藏書《封神演義》,而第一頁中正好講述了一位大臣離世,可原文並沒有說成是離世,而是“某某薨”。當時,我連對這個字的讀音都難辨“真假”,更別說知道此字的意思,於是,我便把注意力集中在此字的註釋上。文章明顯的讀音標註和詞意詮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讓我的瞬間記憶一下子變成了永恆記憶。我竊喜地看著書桌上整潔的備課記錄,心裡升騰起對父親無限的崇拜和愛念。

這位晚輩師父,也會學著父親的樣子,戴上佈滿灰塵的老花鏡看看父親的“閒書”,有時,兩人也會為書中人物曲折的故事而感嘆人生苦短,也會為到底是誰“燒了‘八百里連營’”、“潘金蓮到底有多美”等問題而高談闊論起來。也會起興烹飪一兩個小菜,喝上二兩苞谷沙,海闊天空的吹上一番,解除一天的疲乏。

鄉愁散文:父親的“殺豬刀”

後來,父親在鄉場上擺起了豬肉攤子,對前來蹭吃蹭喝、耍弄小權利的“收稅”官人說話刻薄、冷漠,卻招來了“收稅”官人散佈造謠說趙某某是十惡不赦的“刁名”,還背後怒罵父親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爛人,與“村官”合計著把安置在我家的殺豬房搬到別處去。

殺豬房被莫名其妙的理由搬走了,父親沒有低三下四的“求饒”,也沒有哭爹喊娘怒罵,他繼續循規蹈矩做著買賣生豬的營生。友好的鄉鄰勸說父親要“識時務”,還苦口婆心告訴父親什麼叫“適者生存”,讓父親收起那張“沒有好氣”的嘴,不要得罪“土霸王”等“生活哲理”。可父親卻說“我寧願噴他們一口糞 ,也不願意給他們一口飯”。而那個時候的我,沒有善惡之分,也沒有辨別事情真偽的眼力勁,還曲解了我的父親,還責備就是父親“刁民”的帽子,讓我畢業分配到家鄉中學任教都受到阻攔。

鄉愁散文:父親的“殺豬刀”

雖然父親沒有得到“官老爺”的肯定,可父親的豬肉卻是一條街上最好出售的,他不缺斤短兩,也不會別人只要兩斤肉,故意手漂砍成兩斤半,懸殊也就是在一到二兩肉之間。父親也不會賣母豬肉、瘟豬肉、牙豬肉(沒有騸過的公豬),每一頭上了案板的豬,都是父親精挑細選,確保無病無瘟熟食餵養長大的豬仔。有時候,父親還會把豬肉賒給那些家庭貧困的農戶、也會多割幾量肉給那些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順便把大骨、心肺一併送給他們。四面八方來趕場的熟人都喜歡站在我父親的豬攤子面前和父親吹上幾句,態度誠懇的還會把自己兜裡的花生和瓜子裝進父親油膩的圍包裡,也有在近處店鋪裡挖上一量燒酒遞給父親,和父親稱兄道弟把酒倒進肚裡,驅走冬日的寒溼,焐暖彼此的身子。

無論生意多好,父親都會給我們幾姊妹留下一口“口糧”,確保讓我們茁壯成長。而我們幾姊妹在散場以後,最樂意幫助爸爸的事情就是提錢箱子(賣豬肉的錢都是放在一個鞋盒裡)、提裝著砍刀、剔刀、邊刀、梅花稱的呢絨籃子,而笨重厚實的皂角砧則由弟弟抱著,爸爸總會在後面大聲喊著“注意刀不要掉出來,掉出來扎到腳上就沒有腳了”,而我們聽著這個“沒有腳了”總會呵呵笑起來。回家數錢這樣的大事情就由父親自己經辦,我們幾姊妹對父親那粘滿豬油的百元大鈔不感興趣,只對父親留下的“口糧”感興趣。

鄉愁散文:父親的“殺豬刀”

父親有時也會感嘆沒有什麼好的營生,他那個已棄學在家的兒子,總不能天天在家“蹲號子”,總得讓他學個手藝養活自己才行。於是,我的弟弟便成了父親的第一任徒弟,父親帶著弟弟爬山涉水,耐心講解豬的行道,父親把自己在不惑之年學得的手藝毫無保留傳授了給我的弟弟。並送了一套“能征善戰”的刀具給他,這刀具裡有三把刀,一把是剜骨刀,刀鋒長且刀身窄、一把是邊肉刀,刀鋒稍短且刀身寬、一把是砍骨刀,刀鋒寬且刀身厚。弟弟看到這金光閃閃的刀具,心中的喜悅無以言說,只能將對父親所有愛藏匿在勤奮的腳步裡。

而我的父親又開始琢磨起加工麥子麵條的營生。

鄉愁散文:父親的“殺豬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