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


成年女兒正在洗澡,父親直接推門而入。


女兒很快關上了門,但一絲不掛的身體已被看N遍。


女兒心裡很難受,覺得被觸犯了底線,躲在房間痛哭。


但父親覺得無所謂,也不道歉,還說看了又能咋地。


最不可思議的是,母親竟然認為女兒小題大做、大驚小怪。


還勸父親不要和女兒計較。


父親竟然“大度”地說:我是誰啊?幹嘛生她的氣!


受傷到情緒崩潰的女兒,竟然變成了犯錯的人。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而這只是一個典型。


平日裡,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


父母從不承認錯誤,總是歸結到女兒身上。


母親很強勢、說話惡毒。


認為女兒不應該有情緒、更不能有脾氣,應該每天快樂,否則就是做錯事了。


認為無論他們怎麼對待女兒,女兒都要順從、要包容。


······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是不是感覺很熟悉?


是的。


這樣的父母,實在是太常見了。


一是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都是出於愛。


打你、罵你,是為了你好,怕你不長記性。


偷翻你的日記,是為了你好,怕你有問題。


禁止你上大學談戀愛,是為了你好,怕你遇到壞人。


一畢業就催婚,是為了你好,怕你自己過不好。


干涉你的戀情,是為了你好,怕你選擇了不合適的人。


讓你回老家考公務員,是為了你好,怕你不穩定。


······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二是父母有什麼問題都是你的錯,都是因為你不好。


酗酒,是因為你沒出息。


抽菸,是因為你不省心愁的。


沒實現夢想,是因為生了你。


貧窮,是因為養你。


······


你的吃喝拉撒,父母都要管。


父母的喜怒哀樂,都要你負責。


總之,毫無邊界。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為什麼父母總喜歡越界呢?


傳統觀念作祟。


“你是我生的,你就是我的,你必須聽我的!”


認為自己都是對的。


“你個小屁孩懂什麼!”

狗都知道撒尿設界,一旦領地被侵犯就會狂吠警告、甚至直接撲咬上去。


更何況是人。


被越界的子女不難受嗎?


答案是肯定的。

那為什麼子女總是會被越界呢?


否認。


“父母是愛我的,肯定不會傷害我。”


合理化。


“雖然傷害了我,但父母一定是有苦衷,情非得已,他們終究是愛我的。”

總之就是逃避真相。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真相就是父母並不完美,父母也會有錯的時候。


真相,不會因逃避而消失。


傷害,也不會因逃避而減輕。


逃避,只會讓傷害累積,直到爆發。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大一女生,被父親拍賴床視頻,發家人群。


女兒關燈睡覺後,父親徑直推門進來,掀開了女兒的被子。


女兒崩潰,拿起剪刀和父親對峙,母親報警求助。

警察到來後,父母二人說的第一句話是“孩子不聽話”。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孩子真的不聽話嗎?

原來,女孩三點有網課。


兩點,父親看到女兒躺在床上,便拍了視頻,還發群裡。


女兒有點生氣。


母親一回到家,又劈頭蓋臉罵了一通。


女兒覺得很委屈:自己一直有做家務,但還是被指責,變成了很不懂事的樣子。


晚上,父親再次闖入,女兒爆發了。

父親嫌女兒總是看手機、不聽話。


可他自己作為父親的榜樣,卻並沒有做到。


女兒已經成年,不再是小棉襖。


不能想抱就抱、想看就看。


尊重隱私是最基本的。


母親不瞭解情況,僅憑視頻就痛罵。


表面上,以教育為由。

事實是,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缺乏控制衝動的能力。

當然,並不是說女兒拿剪刀就是對的。


無論順從,還是叛逆,都不可取。


因為本質都是被控制。


都不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主動選擇的第一步:清醒地認識到傷害。

不否認。

不為父母開脫。


因為,看見即是改變。


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事情本身不會影響人,但對事情的看法會引發情緒和行為。


文初的案例中,誤闖沒有傷害女兒,


但父親無所謂的看法、反咬一口的行為,

母親同為女性不僅不理解,

反而站隊父親指責女兒的舉動,

卻讓她受到深深的傷害。


女兒認識到父母的傷害,沒有認同父母說自己錯的觀念。


沒有為父母找藉口。


這就是好的開始。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主動選擇的第二步:處理情緒。


累積的情緒,憤怒也好,恐懼也罷,一定要表達出來,但不用著急寬恕。

注意,不是原諒。


原諒是認為自己仍是受害者,是不得不選擇。


寬恕是主動的、善意的選擇。


處理完情緒,待內心強大,再選擇寬恕。

主動選擇的第三步:少一點下意識的反應,多一點理性回應。


下意識的反應,是從父母那兒傳承的觀念引起的。


理性回應,是不帶情緒的非辯護性回應。


案例中,女兒可以直截了當表明立場,並明確往後的相處規則。


但一定注意,不能帶情緒,否則易被控制、被影響,即會做出下意識反應。


也不要期待父母會認同自己。


明確“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只能由自己負責”,困擾就會減少。


即便父母將錯誤推諉到自己身上,只要不接受不認同,就不會造成傷害。


爸爸看女兒洗澡,難道真的正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