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因名所累的大唐诗人

一、

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据说幼时语迟,母亲郑氏每逢佳节即祈福,终于等来他开口说话;年纪稍长,他在山上遇见了嵇康的后人嵇伯,听其演奏了已绝世的《广陵散》;

他受八大文学家之一的韩愈所赏识并从之为师,韩愈在他的求仕之路上屡次帮忙;

他死后,诗集交给好友沈子明整理,十五年后,比他小十三岁的杜牧给他的诗集作序;小二十二岁的李商隐为他做小传。

他的诗歌瑰丽奇崛,塑造出大量的鬼神意向,形成他独特的诗歌形式。

他便是被后人尊称为诗鬼的李贺。

李贺,字长吉,791年生于东都洛阳,迁居昌谷;817年卒于昌谷。他的诗歌体被当时诗人称之为“长吉体”,这个极富创造性的诗人为唐诗开辟了新的天地。后世将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大唐“三李”,可见李贺在其短短的二十七年生涯所创造的文学成就之高。


李贺,因名所累的大唐诗人


二、

李贺短暂的一生都在求仕的路上,因此可将他的生涯分为求仕前和求仕中。求仕作为当时读书人,尤其时声名在外的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导致了李贺一生的悲剧,这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李贺幼时成名,七岁做诗《高轩过》,震惊韩愈和皇甫湜,名言京都。后师从韩愈门下,与皇甫湜成文好友。十五岁与李益齐名(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按理说,才华横溢的李贺有大文学家韩愈的提携,中取进士,走上仕途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世事难料,807年李贺父亲李晋肃(这个名字特别标记一下)去世了,年近十五岁的李贺守孝三年,到810年韩愈劝其进士,李贺才参加河南府试。

不出意外,李贺以《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十三首诗),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

可意外来了,李贺的人生从此因此改变,他指日可待的大好前程也因此扭转。

有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李贺被人举报,因此郑余庆取消了李贺的资格。这时韩愈成了李贺的救星,他与郑余庆辩解避讳的事情,还举了一个可爱的例子,说汉朝吕雉为了避讳是不是该改名叫野鸡了?

这一次李贺拿到了解状,有了进京赴试的资格。

进京赴试这段时间可谓试李贺人生中最丰富最多情最有色彩的短暂时光。他结识了氏族十二兄李佩,在去投卷给权德舆的路上遇到了沈子明;然后结识了杨敬之等一些官宦子弟,这些都是诗名所带给李贺的好运。

可见在任何时代,一个人的运气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考试对李贺而言,从来都不会是问题,他的声名和才华足以让他进士及第。为此韩愈还特意从东都洛阳赶到长安为他的门生庆祝。

要获得进士还需要过最后一关,即春关。而春关大抵相当于高考中榜后的体检,所以进士及第放榜后,基本上进士就是板上钉钉了。

而这板上钉钉的事情就发生在李贺身上。原因还是在父讳,即李贺父亲李晋肃的名字上,晋与进同音犯讳,因此李贺不能举进士。

李晋肃要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影响了儿子的一生,估计要从棺材里跳出来,把家谱中与进相关的名字都改了。

长安不是洛阳,不是河南府,不是昌谷,这回作为国子博士的韩愈也说不上话了。京城“语”贵,进士的资格谁不是虎视眈眈!


三、

被拒春关后,绝望的李贺返回昌谷,可见两次因名避讳的事情对李贺的打击有多大。回到昌谷修整一段时间后,李贺选择到东都洛阳寻找出路。元和四年春李贺离开东都开始了他三年的北上幕府生涯。

第一站投靠河阳节度使孟元阳,到元和五年孟元阳调任潞州节度使,李贺因真珠(女子)而婉拒了孟元阳的诚邀。但随后李贺还是北上抵达潞州。(雁门太守行),待战争停止,孟元阳修整期间,幕府上下一时无事。李贺这时想到了李益,元和五年秋天,李贺抵达幽州,但是并没有遇到李益,继续循着李益到过的地方,漫游到了平城,最后再次回到潞州。

元和六年孟元阳调回京城,升任右羽林统军,封赵国公,接替孟元阳的为郗士美。此后李贺遇到了张彻,张彻进士及第后也来到潞州,作为郗士美的幕府掌书记,为李贺的上司。

张彻与李贺同为韩愈门下,因得到韩愈的赏识,取其侄女为妻。

大病一场的李贺在张彻的帮助下慢慢恢复了,也是在这之后,李贺再一次离开了潞州回到了昌谷。

年轻的李贺才华横溢,诗名在外,这也是李贺能够在各幕府中求得一官半职的通行证,但李贺身后并无背景,虽得到赏识,但并无官职的提升,可以说三年的幕府生涯对李贺并无太多益处,可李贺并无其他选择。

本来可以前途光明的,现在却只能寄居人下,李贺内心的苦闷和绝望不肖言说。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悲剧不在于自己有没有才华,不在于自己是否努力,而在于自己天资聪慧且勤奋,努力过后命运依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悲命运之余落叶,春而生,夏而肥,秋冬任尔东西南北吹。


李贺,因名所累的大唐诗人


四、三年奉礼郎

元和六年冬,回到昌谷的李贺再次出发东都洛阳,此时同样潦倒的皇甫湜拜访了他,并鼓励李贺再次进京谋求发展。

对,谋求发展,发展当然包括先养活自己。生活的贫困让皇甫湜放下了尊严,也让李贺放下了他的高傲。他的老师韩愈曾经不也如此,四处投卷以求伯乐赏识,谋得一官半职。

于是当年十月,李贺从洛阳出发再次回到长安,这次“谋事在人”,李贺想略有交情的权德舆,可最终还是放弃了。

元和七年的春天,李贺又见到了韩愈。这次韩愈少了鼓励的话,他全李贺参加拔萃科的举试,面对现状,韩愈低头了。

面对现实,李贺也低头了。

韩愈利用他五品官员的身份,举荐李贺,李贺因此获得制举资格。

这种级别的选举考试对李贺来说并没有多大难度,两个多时辰,考试结束。李贺毫无意外举子及第。李贺如愿拿到仅有的两名留京资格之一,这自然与他的身份和举荐人的身份有关系,但不管如何,李贺在京城有了住所,有了薪水,有了可以留下来的生活支柱了。

狂傲,愤懑,清高都不能让李贺留下来,而奉礼郎这个职位可以。

这一年李贺二十二岁,另一外盛名的诗人李商隐出生了。

奉礼郎从九品,官职小到不能再小,所谓奉礼郎就是祭祀时礼仪的主持,祭器的摆放,座位的安排,贡品的选择等等事项安排的人。

位卑而事杂。用现在的观点看,应该就是后勤的新进员工吧。

但是不管任何时候,任何位置,李贺作为诗人的光芒依然无法被掩盖,在次期间李贺做的《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歌》、《汉唐姬饮酒歌》等。

李贺做了三年的奉礼郎,三年里他的职位并没有变化,在元和十年的春天,李贺回到了昌谷,结束了他的奉礼郎职业生涯。

李贺此生似乎与高官厚禄无缘,或许就算李贺进士,也不一定能在官场里八面玲珑过得很好,他是一个通透的人,上通鬼神,下通黎民,他内心的一腔报国热情都变成了诗。

他对现实不满,可他仍然爱这个国家。


李贺,因名所累的大唐诗人


五、

在昌谷心灵得到慰藉的李贺,迫于生计,元和十年六月,李贺又一次离开了昌谷,南下和州投靠十四兄李佩,开始了两年的漫游,此时李贺已经二十五岁。

两年的漫游时间里,他去过了和州、金陵、湖州、钱塘、会稽,然后博罗山到端州、长沙、洞庭湖、襄阳;在襄阳遇到皇甫湜,此时局势不稳定,皇甫湜赠剑给李贺防身,李贺取道巫山、蓝田再次回到了长安。

两年的游历,带给李贺的并不是人生的转机,而是一身风霜,满脸沧桑。此时的李贺依旧两手空空。

当他站在沈子明面前,他潸然泪下,这个曾经在他家里备考进士的才华横溢的青年骨节嶙峋,面容消瘦,他如何愿意见到好友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功名利禄,对李贺来说,从来都是由不得自己的!

此后,李贺住在沈子明家一边修养,一边整理自己的诗稿。

岐阳公主素来喜欢李贺的诗,沈子明接机邀李贺为她与杜悰的孩子唐儿写诗,以期获得岐阳公主的赞赏,求得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李贺人生中最后的一次机会得到了岐阳公主的应允,但是并没有兑现。在岐阳公主家,李贺第一次见到了杜牧。那时杜牧十三四岁的样子,他对李贺说:我读过你写的《过华清宫》。多年以后,杜牧自己也写了一首《过华清宫》。

一骑妃子红尘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天意难测,人生难料!

那一年八月,韩愈随裴度讨伐吴之济,李贺带着病体为韩愈送行,他内心里依然梦想着为国立功,随军出征。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

这样的机会,李贺再也没有等到了。

这年11月,李贺在昌谷病逝,终年二十七岁。


六、

唐朝是诗歌的巅峰时期,任何一个时代都能涌现出一大批诗人,与李贺同时期的诗人:韩愈,柳宗元,贾岛,杜牧,李商隐等,这些诗人为大唐点亮了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以至千年后,大唐依然无边闪耀。

李商隐给李贺写小传,选用了很多无法证实的神仙说法,说李贺随红衣人上天为天帝的白玉楼作记去了。

也许这样写,更符合李贺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鬼神意向吧;

也许这样写,才能抚慰李贺艰难不得志的一生;

也许这样写,才是大唐诗人对李贺这样的才子最期望的归宿吧。

李商隐写无题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们不能断定这首诗写给谁,人生如歌,亦悲亦欢;人生如梦,亦真亦假;人生多么地美好而凄凉。这样的人生何其惆怅,何其迷茫。

李贺的一生如此,李商隐也如此。大概成就一位伟大的诗人,命运总是让人生乖张而可爱。


李贺,因名所累的大唐诗人


七、

李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并称大唐三李;

诗圣杜甫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做《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

李贺师从韩愈门下;

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序;

李商隐为李贺做传记;而杜牧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李贺的诗歌因为有很多鬼神意像,若无法想象或者理解这种意像就难以懂得其诗歌表达的意思和境界,反而到了李贺最后回到昌谷的最后日子里写的田园诗歌更平实,但是并不妨碍李贺的诗歌得到世人的认可。

李贺像一片绿草,串起了这个大唐的诗歌花园。成我这诗,败我者诗;荣我者名,辱我者名。


八、

纵观李贺短暂的一生,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又有人提携赏识,但他的一生过得并不如意,那个时代给了他一座诗歌灿烂的花园,但只给了花园唯一的出口,顺着这出口的道路,横亘着一座大山,李贺这一生都在为这座避讳的大山买单。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李贺那样的才华,甚至没有他那样的机遇,但时代的不同,给了我们年轻人更多的选择和出路。如果仕途不是李贺唯一的选择,那么李贺是否在诗歌创造出更绚丽的篇章,毕竟挫折带给他的只是苦难而不是人生的历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