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8月召開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歷史的縱深,鑄就戰略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心西藏發展。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國氣象局和全國各級氣象部門投入空前,2012年和2018年先後開展兩輪省部合作,如同歷史的軸承,將西藏氣象事業從跨越式發展推向高質量發展。
現代化的步伐,勇毅篤行。西藏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道路,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佈局合理、適應需求的氣象現代化體系,與全國氣象部門一道基本實現現代化。
縣縣有局,鄉鄉有站,氣象服務向下紮根
氣象現代化,莫要於安民。但在2012年以前,西藏只有40個縣(區)設立了氣象局,基層氣象服務缺位嚴重。
服務沒有根,高大上的科技支撐不落地,何談氣象現代化?
對此,《推進西藏氣象事業跨越式發展合作協議》綱舉目張。根據協議,中國氣象局提出在基礎設施、技術設備及業務系統建設上支持,自治區政府在規劃及土地徵用、機構人員編制等方面支持,啟動“縣縣有局、鄉鄉有站”建設。
在西藏建縣級氣象局,難在思想轉變,融入政府。
在林芝,朗縣氣象局於2017年8月27日成立,租借縣政府35平方米場地辦公。局長平措次仁原先只是一名地面觀測人員,他主動轉換身份開拓服務。他走遍52個行政村、136個自然村,廣泛徵集老百姓的氣象服務需求,為當地經濟支柱產業辣椒提供氣象服務。“以前每天守著晚上9點半的電視,看林芝電視氣象節目,也沒有朗縣的預報。現在會給我們直接發送朗縣天氣短信。”辣椒種植戶羅布央金說。
朗縣並不是個例,經過西藏全區氣象部門的努力,今年74個縣(區)實現氣象機構全覆蓋,7地(市)及74個縣(區)成立氣象防災減災指揮部,初步形成氣象災害防禦組織體系。
在西藏建觀測站,難在翻山越嶺,道路艱險。
在山南市,建站人員五進玉麥,創造了西藏氣象部門自動氣象站建站史上最長週期。自2018年年初項目啟動以來,建站人員多次遇到雨雪大霧、滾石滑坡等。其中一次他們離玉麥僅有10公里,但山上滾石不斷,車子無法前行。他們在黑暗中打手電徒步穿過1公里多的灌木叢,還是由於道路中斷無法到達。歷經艱險,6月22日,玉麥鄉無人自動氣象站第一組測試數據成功採集,建站人員歡呼雀躍,相擁慶祝。
那曲2019年共建成83個自動站,氣象職工吳江記得,去嘎美鄉建站時,翻過海拔6000米的高山,穿過雲海向下走,眼前的嘎美鄉如世外桃源,建站時獐子就在身邊奔跑。也正是因為建站,他們才知道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竟然還有海拔3000多米、含氧量相對充足的鄉鎮。
站網密集顛覆了固有認知,以前站點較少時西藏年降水量極值在波密一帶,有800多毫米。但墨脫建站以後,監測到這裡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數據越來越清晰,預報服務也有了抓手。
如今,西藏自動氣象觀測站點從最初的200餘個增長到875個;建立風雲衛星、高分衛星及國外衛星的數據接收處理系統,數據傳輸時效從1小時提升到1分鐘。自治區氣象局局長向毓意說:“對西藏氣象來說是質的跨越,2012年制定的現代化指標我們已經實現。”
點滴匯聚,由表及裡,氣象融入經濟社會發展
機構建起來,站網密起來,樓立起來,在自治區氣象局黨組看來,只是補齊短板,從硬實力提高向軟實力提升,才是更高質量、更有效益的氣象現代化。
有了硬件支撐,從站點預報發展到精細化智能網格預報,從過去粗略的定性預報發展到客觀、定量化預報。各級氣象部門更有底氣,逐步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做好服務保障。
行動是最有說服力的語言。
面向防災減災救災,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平臺直連全區維穩指揮大廳,覆蓋7地(市)和54個縣(區),並與應急管理等16個重點部門實現對接,預警發佈提前量達到35分鐘。基層的力量更加凝聚,山南市氣象局和水利、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等部門共建共用氣象水文地質災害信息共享平臺,一旦發出預警,幾個部門針對隱患點立即啟動線上會商;氣象還與公安等部門共享數據,對1000多個攝像頭進行圖像識別,判斷積雪和暗冰,服務道路交通。
“氣象現代化是國家實力的體現。經濟民生、國家穩定、守護邊疆,都與氣象緊密相關。”山南市副市長黃金城說。
面向生態文明建設,西藏氣象部門充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圍繞拉薩“河變湖”“樹上山”工程、糧食生產安全等提供遙感監測服務。多年來,雅魯藏布江曲水至澤當段(北岸)揚沙天氣頻發,影響了雅江北岸易地扶貧搬遷等重大戰略部署,自治區氣象局採用地面氣象監測、高空探測、衛星遙感、實地調研等多種技術手段,分析沙化成因,提出對策建議。自治區主席齊扎拉給予充分肯定,要求繼續深入研究,為政府有效治理沙化土地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面向重大活動,氣象部門成功服務保障西藏和平解放60週年慶典、慶祝自治區成立50週年等重大活動和青藏鐵路、藏青電網等重大工程。今年5月,氣象保障珠峰高程測量。自治區氣象局首席預報員羅布堅參和代華光,在珠峰大本營應急車裡製作出首份現場登山氣象專報,提出出發衝頂的窗口時間。衝頂當天,每兩小時採集一次9000米以下各高度層氣象要素,製作逐3小時預報,做出“27日凌晨至上午11時,多雲間陰,風力適宜登頂”的建議。登山測量隊如期登頂後,前線指揮部總指揮王勇峰說:“氣象保障就是我們衝頂階段最大的保障。”
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求,自治區氣象部門不斷創新氣象服務業態和模式。在山南,隆子黑青稞由於特殊的海拔和氣候滋養,獲得2019年度“中國氣候好產品”稱號。“好多企業都找上門來,爭相購買,現在銷路不愁了。”黑青稞農業氣象示範點的種植戶卓瑪喜笑顏開。在林芝,氣象局作為桃花旅遊文化節組委會成員,打造星空下的桃花節。“調度會上,氣象局是不能缺少的部門。”林芝市政府副秘書長卓瑪說。
千山之巔,氣象精神,現代化隊伍彙集雪域高原
西藏既是地理高地,也是精神高地。
在那曲,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絕大部分職工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疾病。除了身體上的苦以外,還有心靈上的苦。那曲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劉雪松在此堅守23年,自嘲對家庭就是個“提款機”。他女兒今年18歲,過去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加起來不足兩年。
精神的高度,是潤物無聲的力量,縱使“流淚”“流血”,也沒有阻止現代化隊伍建設。那曲氣象局不斷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針對10萬名蟲草採挖者,年年不斷加強科普宣傳,老百姓以前使用鐵棍採挖,現在換成木製工具以防雷擊。各個縣氣象局從觀測向預報服務轉型,班戈縣氣象局2017年參與當地政府組織的納木錯朗多島牧民救援工作,氣象信息成為救援的重要參考;申扎縣氣象局大力開展公眾服務,今年獲得地方經費18.92萬元。
氣象部門已有9批援藏幹部進藏履職。河南省三門峽市氣象局的黃克磊是第八批援藏幹部,協調業務科技援助、組建業務科技團隊、成功申報9項科研項目,加快那曲氣象現代化建設步伐。援藏3年,他始終保持床邊放一個吸氧器的習慣,因為經常有同事因缺氧被送去搶救。接黃克磊班的是遼寧省大連市氣象局的郭本軍。郭本軍幫助那曲市氣象局申請了地方科技廳課題。
一人援藏,一局援藏。西藏氣象現代化有著全國氣象部門的影子。“援藏幹部是連接西藏和全國的橋樑,通過項目、人才、科研、資金等關鍵要素,輻射帶動西藏氣象現代化建設駛入快車道。”自治區氣象局黨組書記拉卓說。
在千山之巔,西藏氣象人精神代代傳承。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西藏將做好面向2025年的氣象現代化發展規劃,堅持需求牽引、堅持目標導向,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智能觀測、智能預報、智慧氣象服務,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升氣象現代化水平,為推動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