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來吃飯好不好,孩子說不好:規矩教育是原則不是選擇

上週末,我帶著孩子們出去玩,午飯就近找了一家兒童餐不錯的餐館,剛坐下,旁邊就呼呼跑過一個小孩,高過桌子半頭,看著有三歲左右的樣子,模樣可愛,但看他跑的速度有點快,真怕這方方的桌角碰著他。而且,午飯時間,服務員時不時地上菜,萬一撞到了,更危險。

“別跑了,你不願意飯前洗手,坐下來吃飯,好不好?”後邊不緊不慢走著的大概是他媽媽。孩子回答:“不好。”過了一會兒,小男孩被媽媽拉到座位上,他爸爸也坐在那兒。父母倆溫柔地看著孩子,繼續說:“那我們吃點飯,媽媽餵你,好不好?”

“不好”,孩子試圖從座位上下來,他爸爸按住,語氣卻溫柔地說:“就吃一點,好不好?”“不好”,孩子繼續不為之所動,掙脫下來跑開去,繼續在餐館桌子之間走來走去,速度仍然很快。這個媽媽,開始拿著一個碗追他,追上時就猛地喂一口,再追上,再喂一口……

場景熟悉嗎?在這個孩子吃飯過程中,他自始至終沒有遵守任何吃飯的規矩,父母最後妥協放任。

坐下來吃飯好不好,孩子說不好:規矩教育是原則不是選擇

給孩子,從小立規矩,是每個父母的必選之路

因為孩子小時候不懂很多危險或必須規範的行為,這時候受年齡限制,大人講道理有一部分尚不能理解。規矩的養成有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好處多多,但是不同家庭的孩子守規矩的程度差異很大。如果你的孩子不好好執行大人說的規矩,你有沒有想過,規矩沒問題,問法也許有問題?

問孩子“……,好不好?”這種問句的習慣,會誤導孩子,父母要注意。這樣就等於把規矩降級成了可選可不選。規矩立好了就讓孩子分階段適應和執行,而不是有自選空間。

比如說:關於吃飯的規矩:飯前飯後洗手、吃飯坐著不要亂跑、獨立吃飯不挑食等。還有其他的比如,關於遠離危險的規矩、保護家庭物品的規矩等。

相信每個家庭對孩子都在做相關的

規矩教育,但是由於大人語言不規範,孩子有可能會誤解,導致規矩立起來,到孩子那裡執行時大打折扣,從而讓規矩形同虛設。

立規矩,可以從孩子1歲多開始,讓孩子慢慢適應,分階段執行。這樣等孩子到了3歲多上幼兒園,就會有個基本的行為規範,比較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不至於什麼規矩都不懂就突然深陷處處講規矩的幼兒園,那如同一個剛出生的小貓咪扔進茫茫大沙漠,精神上備受摧殘,很容易導致孩子心理焦慮和無助。

坐下來吃飯好不好,孩子說不好:規矩教育是原則不是選擇

規矩教育的幾個基本注意事項

我家大寶現在四歲半,男孩,他兩歲多的時候迷上玩刀。看到大人在廚房切菜,他就興奮地想要嘗試,也要切菜。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很危險的事情,我們必須禁止,從而立下規矩:不能玩刀!

他趁大人不注意,搬了椅子,自己爬到廚房櫥櫃檯面上去,翻各種工具,包括還摸索著打火灶,這太可怕了。後來我們禁止他進廚房,因為危險太多,孩子很難分清什麼可以摸,什麼不能動,乾脆以廚房門為界限,立下規矩:不能進廚房!

再後來,小寶出生,從醫院抱回家第二天,當時三歲的大寶一屁股坐在小寶頭上,我一把拽起來,到現在想起來都心有餘悸,關於兩個孩子相處的危險境地,我們設想了幾種,也立了幾個規矩。

諸如此類,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個孩子也不一樣,父母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制定屬於自己家特色的規矩,幫助孩子更好成長。

坐下來吃飯好不好,孩子說不好:規矩教育是原則不是選擇

為了孩子的健康、平安成長,立規矩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規矩語言要簡單易懂好執行、便於孩子理解

規矩的執行者,都是小幼兒,他們理解能力有限,父母必須用孩子可以聽懂的語言來規範規矩。

比如說:本文開頭餐館中的孩子,他的父母可以在吃飯前就告訴孩子:“飯前必須洗手,不洗手不能吃飯。”吃飯過程中,告訴孩子:“吃飯過程,不能離開桌子,離開了就不能繼續吃飯!”

語言簡練、語氣肯定,讓孩子接收到友好但認真的氣場,而不是“好不好”這種商量的語氣。敞開了說,孩子的叛逆期從一歲多到五六歲的都有,你問他好不好,熊孩子大概率會說:“不要!”

(2)孩子好奇規矩的原因時,父母要解釋清楚

如果孩子問為什麼要飯前洗手,你也許會說因為這樣乾淨,孩子繼續問為什麼乾淨,有些父母會說:“小小孩子,問這麼多幹啥,知道洗手乾淨就得了”。

你有沒有這樣回答孩子呢?這樣的回答孩子仍然不明白為什麼洗手。父母應該借閱或者購入相關講述細菌的繪本故事,市面上很多,常見圖書網站搜一搜,排名靠前的選幾種即可。收到書後,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給孩子聲情並茂地講述細菌是怎麼入侵健康的,我還沒聽說過哪個孩子不愛聽故事呢。

坐下來吃飯好不好,孩子說不好:規矩教育是原則不是選擇

我在家給孩子選的是《噼裡啪啦細菌來啦》這套書,大寶每次都讓我讀5遍以上,他也養成了飯前洗手的好習慣。除此之外,孩子還從裡面學到掉到地上的食物不能再直接送進嘴裡、好好刷牙、打噴嚏要避開人等。

坐下來吃飯好不好,孩子說不好:規矩教育是原則不是選擇

(3)少而精,好過多而雜,便於孩子掌握最基本的規矩

有的父母,列了很多規矩,具體到很多小細節,這樣繁瑣的規矩就是大人執行起來都覺得束縛,更別說小孩子。規矩太多,孩子就會不斷地打破規矩,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容易有挫敗感,“我怎麼老犯錯呢,我不知道怎麼辦了,乾脆什麼也不做吧。”

如果孩子產生這種情緒,就糟糕啦。小孩子,好奇心很重,還是應該讓他們在一定範圍內自由自在,童趣自然地探索未知世界吧。

(4)孩子守規矩,要及時鼓勵

規矩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孩子取得一點進步的時候,要及時鼓勵,鞏固這種規矩的養成。

例如孩子飯前去洗手,一開始一兩歲的孩子肯定洗不好,父母協助一起洗,可以示範給孩子,鼓勵他自己照著做,小孩都喜歡模仿大人,大概一個月,洗手基本就能自己獨立完成了,但是,洗不乾淨是有可能的。千萬不要責怪孩子:“哎呀,泡泡還沒沖洗乾淨,看看你洗的這是啥,磨磨唧唧……”這些消極語言要遠離,多用積極鼓勵,提高孩子洗手積極性。

(5)孩子不守規矩,切記不要恐嚇式教育

孩子不聽話,不守規矩,你說:“看你再不做……,就讓黑瘋子把你抓走……”。“你再不乖,所有玩具統統扔掉……”這樣的話,就是恐嚇式教育,父母儘量不要說類似的語言。

這類語言,說多了對孩子規矩的養成沒有長遠的益處,有時候還會傳給孩子這種說話方式,當孩子反過來恐嚇式語言和父母說話時,再糾正就晚了。你會覺得孩子不敢恐嚇父母嗎?

“媽媽,快給我買這個玩具,不然我就躺在地上不起來了……”像不像上面大人給孩子說的話呢?

坐下來吃飯好不好,孩子說不好:規矩教育是原則不是選擇

【防患於未然,同樣適用於育兒】

文章開頭那個實例,如果父母帶孩子去餐廳之前,設定好幾個易懂的基本規矩,說給孩子聽,讓他明白去餐廳就必須遵守,情況也許會改善很多。即使一次不行,在家中練習多次,好習慣漸漸就會養成,習慣成自然,水到渠成。

好的教養,從好的習慣開始,好的習慣從父母立的規矩開始,所以立規矩並執行很重要,值得重視!

這裡面,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和孩子的良好溝通。孩子不明白規矩的時候,父母要耐心對待,努力讓孩子體會到這是讓他成長,而不是彼此對立。

育兒路漫漫,且行且努力,共勉。

——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