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說服是“教育”,不好的說服是“灌輸”


好的說服是“教育”,不好的說服是“灌輸”


無論是宗教吸納,產品買賣,還是學校教育,其實就是一個說服他人的過程。讓他人接收某種思想,形成某種行為,就是說服。說服無處不在,我們把好的說服稱為“教育”,而不好的說服則為“灌輸”。相比較而言,教育是大多數人認可的東西,多以事實為基礎,且較少使用強制手段。反之,就是灌輸,或者說洗腦了。

如何更好的說服他人?比如,要有一個權威的發言者,在聽眾情緒好的時候進行溝通,當事情涉及正反兩面時,則要注意陳述順序,等等。然而,核心技巧,便是登門檻現象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宗教在吸納成員的時候,對任何一個陌生人說:“嘿,相信我,現在就捨棄你的所有,跟我去天堂之門吧。”我想不會有任何一個人馬上相信並行動的。

那怎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後來相信了了?從心理學角度,人的態度會依從行為。那些宗教徵募者往往會先請他們的意向對象吃飯,然後在溫情的週末夜晚,和他們共同探討生活的哲學等,繼而,一起約著唱歌,參加一些活動。慢慢的,邀請他們參加一些訓練性的宗教靜思,再一步步,請他們捐獻財物,幫助他人,等之。不知不覺中,這些被邀請的對象因為步步的參與而接受了團體思想,並自發給出行為。

這就是登門檻現象。俗語有溫水煮青蛙,原理是一樣的。直接上一盆沸水,那青蛙是要燙得直跳的,給慢慢變熱的溫水,青蛙就在不知不覺中“適應”了。人也一樣,給你猛的一個思想,我們的心裡多半是抗拒的,對,我們為什麼要相信要接受了。而以緩慢姿勢打入,一切就合情合理了。

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多有這樣的例子。一個媽媽帶著孩子走在路上,推銷人員走了過來,直接說:“來上我們的培訓吧,我們很好。”這位媽媽多半是會拒絕的,憑什麼要相信半路上冒出來的一個陌生人了。而如果換方式,推銷人員先走過來,給小孩子送上小禮物(一般人都不會拒絕這類善意的小禮物),繼而了,邀請媽媽和孩子參與機構組織的小遊戲,嗯,遊戲讓人放鬆且拉近距離,然後交換聯繫方式,就此打住,此時,媽媽對此推銷人員的好感度一定是上升的,至少不會抗拒了。

後續,再在有意無意間,推銷人員和媽媽分享一些專業育兒知識,並繼續邀請他們參與培訓機構組織的一些免費有趣的活動或專業的課程,在這些來往回閤中,媽媽和推銷人員多半要熟絡了,而孩子和家長也因為時間上的付出,要對這些培訓課程認可起來,畢竟,誰都不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無意義的,他們一定會在態度上去認可自己的行為。

如同爬山,緩慢的坡,多半是不會讓人畏而止步的,慢慢爬吧,既然爬了800個臺階,那最後的200個臺階乾脆也就走完吧,就這樣,我們爬到了山頂。只是,這個山頂可能是個懸崖而已。

生活中,處處皆有說服的過程,買條魚吧,選擇這個項目吧,參加那個活動吧,和我做朋友吧,來解救他人吧,牛頓說萬有引力定律,老師說真善美,遠方的人說他們那裡美如天堂。我們或肯定,或否定。肯定的人和否定的人互相掐架,互不理解,他們之間只是隔了一個說服過程。白天不懂夜的黑,然而,無論白天黑夜,都只是時間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