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说服是“教育”,不好的说服是“灌输”


好的说服是“教育”,不好的说服是“灌输”


无论是宗教吸纳,产品买卖,还是学校教育,其实就是一个说服他人的过程。让他人接收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行为,就是说服。说服无处不在,我们把好的说服称为“教育”,而不好的说服则为“灌输”。相比较而言,教育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多以事实为基础,且较少使用强制手段。反之,就是灌输,或者说洗脑了。

如何更好的说服他人?比如,要有一个权威的发言者,在听众情绪好的时候进行沟通,当事情涉及正反两面时,则要注意陈述顺序,等等。然而,核心技巧,便是登门槛现象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宗教在吸纳成员的时候,对任何一个陌生人说:“嘿,相信我,现在就舍弃你的所有,跟我去天堂之门吧。”我想不会有任何一个人马上相信并行动的。

那怎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后来相信了了?从心理学角度,人的态度会依从行为。那些宗教征募者往往会先请他们的意向对象吃饭,然后在温情的周末夜晚,和他们共同探讨生活的哲学等,继而,一起约着唱歌,参加一些活动。慢慢的,邀请他们参加一些训练性的宗教静思,再一步步,请他们捐献财物,帮助他人,等之。不知不觉中,这些被邀请的对象因为步步的参与而接受了团体思想,并自发给出行为。

这就是登门槛现象。俗语有温水煮青蛙,原理是一样的。直接上一盆沸水,那青蛙是要烫得直跳的,给慢慢变热的温水,青蛙就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人也一样,给你猛的一个思想,我们的心里多半是抗拒的,对,我们为什么要相信要接受了。而以缓慢姿势打入,一切就合情合理了。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多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妈妈带着孩子走在路上,推销人员走了过来,直接说:“来上我们的培训吧,我们很好。”这位妈妈多半是会拒绝的,凭什么要相信半路上冒出来的一个陌生人了。而如果换方式,推销人员先走过来,给小孩子送上小礼物(一般人都不会拒绝这类善意的小礼物),继而了,邀请妈妈和孩子参与机构组织的小游戏,嗯,游戏让人放松且拉近距离,然后交换联系方式,就此打住,此时,妈妈对此推销人员的好感度一定是上升的,至少不会抗拒了。

后续,再在有意无意间,推销人员和妈妈分享一些专业育儿知识,并继续邀请他们参与培训机构组织的一些免费有趣的活动或专业的课程,在这些来往回合中,妈妈和推销人员多半要熟络了,而孩子和家长也因为时间上的付出,要对这些培训课程认可起来,毕竟,谁都不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他们一定会在态度上去认可自己的行为。

如同爬山,缓慢的坡,多半是不会让人畏而止步的,慢慢爬吧,既然爬了800个台阶,那最后的200个台阶干脆也就走完吧,就这样,我们爬到了山顶。只是,这个山顶可能是个悬崖而已。

生活中,处处皆有说服的过程,买条鱼吧,选择这个项目吧,参加那个活动吧,和我做朋友吧,来解救他人吧,牛顿说万有引力定律,老师说真善美,远方的人说他们那里美如天堂。我们或肯定,或否定。肯定的人和否定的人互相掐架,互不理解,他们之间只是隔了一个说服过程。白天不懂夜的黑,然而,无论白天黑夜,都只是时间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