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什麼才叫會讀書?看完此文才知道,原來書是這樣讀滴…

有關讀書方法,只要是唸書人大都各有一套。

最簡易的是教小孩子唸書,如“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久之就有心得。

為了應付考試,方法依學科而定,數學與英語、語文與地理,不能都靠死背硬記,不過在現行的考試模式下,學生的選擇機會不大。

如果擺脫學生的身份,想由一本書獲益,那麼方法不外乎以下四種。

細密功夫

第一種方法是精讀。

精讀是為了專業知識或個人興趣,好像尋找涉水過河時的立足點或墊腳石。

若想站得穩、走得快,自然非有精讀的細密功夫不可。

我研究哲學的初期,就以翻譯《西洋哲學史》的第一卷作為精讀的入手,效果很好,以致後來在耶魯大學攻讀學位時,可以順利通過學科測驗。

翻譯是學習外文的良方,看似笨拙其實卻是捷徑。

至於中文書籍的精讀,主要是為了記住關鍵人物與術語,須到順手拈來、出口成章的地步。

像《論語》《孟子》,我是逐字逐句認真唸了不知多少遍,才敢上臺講課。

獲取訊息

第二種方法是略讀。

略讀是為了增廣見聞,並且許多書原本就是為了提供訊息的。訊息隨時代而改變,我們只需保持大概的認識即可。

對於非本行的書,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著作,我一般會採用略讀法,專挑幾個章節,甚至幾個觀念就夠了。

年少時念小說,只想知道故事情節,以便與人聊天,所以也多是略讀,談不上欣賞品味。

老友重逢

第三種方法是重讀。

重讀就是重複去讀同一本書,是比較特別的一種方法。

我在美國唸書時,每週必讀《紐約時報》星期專刊裡的“書評附冊”。

有一次,年關將屆,看到一輯專號,題目是《重讀的書》,內容則是訪問十一位知名作家的談話。

從那時起我才明白:重複去讀同一本書的重要性。

真正的唸書正是重讀,如此才可配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引起共鳴的作用。

初次閱讀一本書,有如初識一位朋友,只是交換名片、記得相貌而已;重讀則像老友重逢,有漸成知己的可能。

大家不妨實驗一下,每隔一段時間重讀幾本書,就可以測知自己在這段時間內的成長曆程,其效果十分微妙。

以我自己來說,我定期重讀的書裡面,包括金庸的武俠小說。

每一次讀到感動的地方,我就做下記號,重讀時對照一下,自己的現況是趨向“保持良知”“喪失鬥志”“隨俗浮沉”“面目可憎”之中的哪一種?

書本成為良友,其意亦近於此。


傅佩榮:什麼才叫會讀書?看完此文才知道,原來書是這樣讀滴…


思入風雲變幻中

第四種方法,就是默讀。

所謂默讀,是就且讀且思而言,並非只是安靜唸書。

外表安靜,內心卻不妨澎湃奔騰、起伏周旋,跟隨作者走一趟心路歷程。一句平凡的話,可以想得精深,“思入風雲變幻中”。

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即起源於《聖經》上的一句話。

他說:“有一天,唸到‘我信罪之赦’一語,忽然頓悟神愛世人之真意。”只要信,即可得救。

我們讀詩時,有時簡單的一句“萬物靜觀皆自得”,就能使人心平氣和。

以我的經驗,宗教聖典、詩詞小品、哲理格言,皆以默讀為宜。

唸書需三種能力

不論如何讀法,唸書的過程都需依靠我們的三種能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

首先,文字需要理解,字面的意義與“言外”之意,全文的用心與苦衷,作者的洞識與定見等,都需要“再生”到某種程度。

然後,想象力發揮作用,由作者的眼去觀看世界與人生,與作者親切交談,學習他的思考架構與線索。

我念《論語》時,經常想象一位活生生的孔子立在眼前,他對子路這麼說,對子貢那麼說,他會對我說什麼呢?

再然後,創造力則是配合讀者個人體驗,取其合乎時空的新意。否則,書是書,我是我,再念又有何用?

“學貴心悟,守舊無功”“溫故而知新”,這些話都是真正念書人的體認。

總之,人生不可不讀書,否則無以開拓心靈潛力,坐困狹隘的個人世界。

更重要的是,讀書不可不講求方法,否則徒然變成兩腳書櫥,人云亦云,何樂之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