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在世人眼裡,曹操一直是個“奸雄”的形象,許邵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而曹操的陵墓,也一直有“七十二疑冢”的說法。真的有“七十二疑冢”嗎?曹操真正的陵墓究竟在什麼地方?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東漢末年曹操(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年曹操死後,他的兒子對他的葬禮一切從簡,陵上不建寢殿,只有銅駝、石犬各兩隻。人們不禁要問,一代梟雄曹操的後事為何會如此簡單呢?難道是他的兒子太不孝了嗎?

相傳曹操臨死前,曾對兒子和心腹大臣說:“現在天下還未安定,不要照舊的喪制來葬我。我有頭痛病,很早就戴上了頭巾。等我死後,著上衣服和戴上頭巾就行了。文武官員來弔唁,哭幾聲即可,那些駐防各地的將士們都要堅守崗位。我死後,就埋在鄴城西面西門豹的祠堂旁邊。記住不要用金玉珍寶陪葬,也不要設陵邑神道。這樣不留任何痕跡,別人就不能盜墓了。”

曹操在喪葬上有別於歷代帝王,他對自己的身後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當時,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比帝王低,為什麼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一生提倡節儉,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他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裁”。宮廷中的各種用過的布料,破了再補,補了再用,不可換新的。有個時期,天下鬧災荒,財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員們都不敢戴皮帽子。 雖然如此,但在民間,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卻流傳甚廣。曹操的多疑與狡黠,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傳說他死後為了迷惑人們,保全自己的陵墓不被盜掘,一夜之間在當時鄴都的西郊建造了數量眾多的假墳丘,然後把自己隱藏在這大大小小的土丘下面。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於是,曹操達到了目的,他真正的藏身之地,直到今天仍然迷惑著當世的人們。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當今鄴城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史料上記載:建安七年,曹操拜漢丞相,封於鄴;建安九年,曹操敗袁紹,實據鄴城;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王,都於鄴;曹魏黃初元年正月,曹操病逝,歸葬鄴城之西陵。

曹操的陵墓既然被稱為西陵,那麼它就應該位於他親自規劃建造的歷史名城曹魏鄴城之西。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最南端的臨漳縣,鄴城以西5公里的磁縣境內,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墳丘。曾幾何時,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當地居民,都把這些墓葬稱為“曹操七十二疑冢”。

北宋時期,人們出於當時的政治目的,開始醜化曹操,此後就連民間戲劇中的曹操,都被描述成白臉奸臣,“七十二疑冢”的傳說,更是他多疑奸詐的一個有力證據。宋人愈應符在《曹操疑冢》詩中寫到∶生前欺人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餘機到丘壠。又云: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盡發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屍。這至少說明,早在宋代,人們就已經把鄴城西郊的墓群認定為建於三國曹魏時代了,而且還是“大奸臣”曹操本性狡詐的佐證。難怪連崇尚斯文儒雅和紳士風度的宋代文人,說出來的話也幾乎近於潑皮罵街:什麼機關算盡的“七十二疑冢”,都給開膛破肚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你曹操還有藏身之地嗎?

鄴城以西的北朝墓群,被傳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並從口頭傳說逐漸進入詩文,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傳說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傳說成了“遺命”,顯示出曹操一息尚存都要行詐,渲染了他奸雄形象。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並將地點從鄴城擴大到許昌城外,位置從地下擴大到水底,點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設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顯示出其詭詐。隨著這些傑作的流傳,曹操墓之謎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撲朔迷離了。到了20世紀30年代,隨著我國考古學的日臻成熟,磁縣古墓群的一些出土遺物引起了學者的注意,有人開始懷疑:磁縣古墓群與曹操“七十二疑冢”或許並無關係?

真正讓曹操平反昭雪的是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題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謎揭開》的文章,文章中說,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這片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關於疑冢的說法便被確證為是不準確的了。

既然磁縣古墓群不是傳說中曹操的安身之地,那他的屍骨到底埋於何處呢?我們都知道,曹操封魏王,建都於鄴。鄴城對於曹操不僅意義重大,而且他還親自參與了規劃和建造,無論從那層意義來看,曹操都沒有理由不把自己的陵墓建在這座城中。但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曹操家族墓(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今的鄴城只是一片深埋農田之下的廢墟,而在它消逝之前,一直是歷代英雄逐鹿中原的歷史舞臺。它的締造者更是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曹操正是其中一位。

軍閥紛爭的東漢末年,曹操通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征戰逐步強大,而最關鍵的轉折是在建安九年,曹操以弱勝強打敗了北方的袁紹,佔據了鄴,從此他有了強大的財力和人力,在未來的戰爭中佔據著明顯的優勢。

曹操以全新的城市規劃理念興建了一座劃時代的城市。曹魏鄴城是第一次依據城市規劃有步驟地建設的都城,全城平面為規整的長方形,北部中央是唯一的宮城。貫穿南北有一條鮮明的中軸線,城門、道路、主要建築群東西對稱,這種中軸對稱的都城佈局一直影響到了明清北京城。曹魏鄴城的東西主幹道將全城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其他主要街道將城區劃分為整齊的區域,貴族、官僚、百姓分別居住在不同區域。曹魏鄴城徹底改變了漢代以來的都城格局,包括隋唐長安城等中國曆代都城都受到曹魏鄴城深刻影響,可以說曹魏鄴城是中國都城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今天的鄴城遺址分為南北兩城,曹魏鄴城又稱為鄴北城。西晉末年的戰亂很快禍及鄴北城,五胡十六國中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首先定都於此。334年,趙主石虎對鄴北城進行了大規模重建,史稱“三臺更加崇飾,甚於魏初”。石氏據鄴近20年,極盡奢華之能事,待到冉魏統治者冉閔奪取政權,就在鄴城對胡羯人展開了一場種族大屠殺,死者達20餘萬。此後前燕、前秦、後燕這幾個王朝走馬燈似地在鄴城登臺亮相,到北魏統一北方時,鄴北城早已凋敝不堪了。

534年,北魏王朝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魏權臣高歡立年僅11歲的元善見為皇帝,因洛陽無險可據,從而遷都鄴城,歷史上稱為東魏。鑑於鄴北城毀損嚴重、遷來的洛陽人口眾多,高歡便於緊鄰鄴北城的南面興建新城,現又稱鄴南城。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東魏孝靜帝而建立的北齊政權,也繼承並繼續修建這一故地新都。

東魏、北齊在建國之初,尚思進取,勤政強國,在與西魏、北周和南朝梁、陳的對抗中,都保持著較大的力量優勢,傲然有大國雄風。當其時,鄴城人口充盈,物產豐饒,往來其間的不僅有西域的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還有中亞的粟特、波斯等外國人常住於此。一時間,鄴城四方商賈雲集,天下奇珍匯聚,成為名噪天下的國際性大都市。規模宏大的都市中,分佈著皇宮和政府衙門,還居住著皇親國戚、貴族官僚,當然,還有眾多的軍隊與平民百姓。

都城是活人生活居住的地方,陵墓區則是死人安息的場所。在距鄴城約5公里的西北郊外,就是都城附屬的皇家陵墓區。居住在鄴城的帝王及皇親國戚死後,就選擇這裡作為永久的安息之地,它與東魏、北齊鄴城的關係,就類似於明十三陵與北京城的關係。今天,它已是國務院指定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人們的習慣思維具有很強的慣性,到現在為止,當地不少人還覺得,曹操的墓地依舊隱藏在那些古墓群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隊在磁縣東魏、北齊陵墓區進行調查的時候,還不斷遇到熱心人提供曹操墓的線索。那一個個線索充滿了人們的浪漫想象,也積澱著長久以來當地的傳說和演繹。但不管怎樣,考古隊的調查還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大家問得最多的一句話依然是:曹操墓何時才能找到呢?

從宋代開始曹操墓在哪裡就成了一個謎,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為尋找曹操墓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出土了可證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雖然還不能確定曹操墓的準確位置,但基本上認定了其大致範圍。專家們相信,經過考古發掘,最終一定可以揭開曹操墓之謎。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邯鄲市歷史學會會長劉心長多年潛心於曹操墓研究,在對歷史文獻進行研究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認為曹操墓可能在磁縣時村營鄉中南部和講武城鄉西部約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他認為,曹操生前對自己墓葬位置有明確安排,說在“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這裡方位與之相符;還說要其後人“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經實地考察,這一帶處在從銅雀臺一帶登高西望所見最好位置;這裡地勢較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質較差,至今這裡不少土地仍難以耕作,符合曹操所說“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要求。

臨漳縣文物保管所近來徵集到後趙建武六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重建西門豹祠的一些情況,西門豹祠是曹操墓最重要的一個參照物。臨漳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福生說:“曹魏時期西門豹祠的資料目前尚未發現,這一石刻距曹操去世只有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門豹祠殿基應該是曹魏時西門豹祠的舊址。這一石刻是二十多年前在河南安陽市安豐鄉出土的,由在當地打工的臨漳時固村村民運回臨漳村中放置,徵集時才引起人們注意。由此推測西門豹祠位置應該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境內,曹操墓也應在安豐鄉一帶。”河南省安陽市文物部門也在安豐鄉出土了後趙十一年魯潛墓誌,其上記載魯潛是葬在曹操墓的西北角,這也說明曹操墓可能位於河南安豐鄉。

隨著時間流逝,歷史的情況、史書的記載距現實越來越遠。活躍在現實生活中的,是為大眾所熟知的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在時間的不斷沖刷下,歷史的痕跡越來越淡,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然而歷史畢竟是歷史,“古今多少事”雖會在笑談中輕舞飛揚,但終沒有隨風而逝,終有一天會大白於天下的。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