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測體溫:體溫普遍低,甚至測不出?這是典型陽虛了

疫情關係,「測體溫」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區、單位、地鐵站……各處都要“嘀一下”。

天天測體溫:體溫普遍低,甚至測不出?這是典型陽虛了

你有沒有發現?

我們的,基礎體溫普遍降低,免疫力不如從前了。

保安大叔用測溫槍對準你對額頭,突然響起警報,心裡咯噔一下:不會中招吧。。。

大叔說:對不起,體溫太低測不出來。。。

別人都進去了,獨留你原地使勁搓手腕搓額頭。。。

今年初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發佈一項研究表明,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基礎體溫持續下降,從37℃降到36.6℃。

天天測體溫:體溫普遍低,甚至測不出?這是典型陽虛了

基礎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鉤的。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基礎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

基礎體溫持續走低,白細胞就會“消極怠工“。

白細胞屬免疫系統,能識別異物,並作出反應,把病原體扼殺在搖籃裡。

天天測體溫:體溫普遍低,甚至測不出?這是典型陽虛了

↑基礎體溫上升,白細胞免疫應答迅速,

↓基礎體溫下降,白細胞工作效率降低。

基礎體溫下降=免疫力降低↓

天天測體溫:體溫普遍低,甚至測不出?這是典型陽虛了

假如病毒或異物,躲過了白細胞的"追殺",每天漏掉一點,它們可是會自我繁殖的,一生二,二生三...最終演化成疾病,炎症,甚至,腫瘤。

而且,基礎體溫下降,新陳代謝減緩,血液流動就變慢:

  • 熱能達不到手(腳)指末梢,就會四肢不溫,畏寒;
  • 血液流動慢,上輸頭部的供血供氧不足,就會犯困、沒精神;
  • 血液流動慢,心臟跳動缺乏動力,就會出現氣促,乏力,心悸,頭暈目眩。

這些表現,不就是我們中醫說的陽虛嗎?

陽虛則基礎體溫低;

陽氣足,則人愈暖和。

陽氣旺盛的人,氣血運行流暢且澎湃,周身營衛之氣足夠強抵禦外邪,風寒水溼燥火都不得近身。

天天測體溫:體溫普遍低,甚至測不出?這是典型陽虛了

在中醫裡,提升基礎體溫的兩個思路:

  • 溫腎陽——補先天之火。
  • 溫脾陽——補後天之火。

腎氣足,氣血充盈,

連手指腹都是圓鼓鼓的。

腎為先天之本,是“一身之陽”,像陽光,像火,照耀、溫煦著全身。

腎氣足,血液運行暢快,氣血充盈,體內每天都是陽光明媚,充滿生機,各臟腑運行正常。

當腎陽虛,身體內就像陰天,氣溫降低,帶來直接的後果是血液運行變慢。

寒和溼是連在一起的,溫度低,腎火不夠熱力,水溼就蒸發不掉,溼氣沉重反過來加重了凝滯、淤堵,氣血運行就更緩慢了。

天天測體溫:體溫普遍低,甚至測不出?這是典型陽虛了

脾氣足,消化力強勁,

五臟六腑都有充足的營養。

脾主運化,運化水溼,運化水谷精微給全身,它就像五臟六腑的飯堂一般的存在。

脾胃為坤土,能資生一身。

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先由胃受納,再由脾去“化”和運輸分發。

脾陽充足,消化能力就強,該分發的分發,不堆積,自然就沒有積食,虛熱,也不會有噯氣、呃逆、反酸了。

陽氣值太低時,

艾灸最能扶陽“充電”

天天測體溫:體溫普遍低,甚至測不出?這是典型陽虛了

宋代醫書《扁鵲心書》:自古扶陽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

灼艾就是艾灸,所以恢復陽氣,首選艾灸。

艾灸是驅寒溼第一中醫外治法,也是最普及的陽藥,古人習慣把太陽成為天之陽,把艾草成為地之陽。它的純陽之性,能讓人快速暖起來,也能快速拔除體內的寒氣。

一個曾經陽虛體溼的的小姐姐表示,堅持艾灸扶陽三個月,身體就像被打了氣一樣輕盈起來。

她說自己陽虛氣虛,有一點溼氣,過去上班作息不規律,工作耗得太厲害了,每天乏困想睡,身體很瘦,冬天手腳怕冷。

後來接觸了中醫,艾灸了整個夏天,堅持一週3~4次,甚至每天都有灸,每次一個小時。身上就像被打了氣一樣,比較飽滿了;整個人像是充滿了電,精力充沛了許多。

那段時間灸神闕穴,非常明顯能看到肚臍眼聚積了一圈水,小窩槽盛滿了水,周邊還有一圈的水珠,溼氣有改善,後來灸就再也沒出現這種現象了。

陽氣值太低時

喝一杯艾草姜水瞬間“充電”

天天測體溫:體溫普遍低,甚至測不出?這是典型陽虛了

艾草純陽之性,入脾、肝、腎經,通十二經。

生薑入脾、胃經,溫脾陽。

孔子喜食姜,曾寫道:不撤姜食。生薑能促進陽氣的生髮,使人活力旺盛。

典型的虛寒症的人,用艾草配生薑煮水,能感覺身體裡的冰在消融……

喝過的艾粉曾表示,一股熱流從胃裡開始向上湧動,經食道上到耳根,然後直達頭頂,

瞬間提升陽氣值。

敏感的人,還會感覺熱流從胃部往下行,丹田發熱,直到膝蓋處都有暖流經過。馬上精神振奮。

我們每天都在消耗氣血,元氣……

每天增加一些陽性能量,那是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