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1550億美元!螞蟻金服估值背後的底層邏輯

價值1550億美元!螞蟻金服估值背後的底層邏輯

近期資本市場最沸騰的事情莫過於新金融巨頭的天價估值了:騰訊金融估值高達1440億美元,螞蟻金服估值直逼1550億美元!為什麼這些新金融巨頭,會在監管愈嚴的背景下逆勢飆漲?

下文就以螞蟻金服為例,通過梳理一下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估值邏輯,來回答這個問題。

給螞蟻金服估值,是個挺尷尬的問題。因為如果按照常用的市盈率估值法,首先你就很難確定如何“安放”這隻螞蟻。你是把它放在科技行業中好呢,還是放在金融行業中好呢?

這隻螞蟻,以支付寶為開端,開疆拓土至今,它早就不是一家純粹的支付公司了。它既持有眾多金融牌照,稱得上是金融集團;也具有強大的數據和技術能力,稱得上是科技公司。

如果參考中國平安、工商銀行,或者摩根大通,這類大型金融集團的估值,那螞蟻金服的市盈率僅僅就在10-20倍之間。很明顯,這和千億估值差得遠。

如果參照Google, Facebook, 和騰訊等科技公司,螞蟻金服的市盈率應該在 30-50倍之間,這也不足以支撐目前的估值水平。

所以,要想真正理解螞蟻金服的估值,就不能用傳統的估值方法,而應該把目光投向螞蟻金服的核心——支付寶。只有從支付寶的入口價值,這個角度分析,螞蟻金服的最新估值才能有一套說得通的邏輯。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目前,支付寶錢包是僅次於微信和QQ的第三大移動互聯網入口。相較其他產品,支付寶的用戶也相對高端,主要是高價值的金融用戶。

歷史上,由於支付寶早期主要服務於阿里巴巴電商體系,所以直到2009年6月,支付寶才推出APP。接下來,支付寶抓住了歷史性的機遇,先後推出快捷支付和條碼支付、大力拓展線下支付場景,實施開放平臺戰略。

一個堪稱里程碑的節點是,在餘額寶橫空出世的2013年11月,支付寶APP用戶數接近1億。接著,在2014年8月,支付寶正式推出開放平臺,開放七大類共60多個接口,開闢移動應用場景,包括網上購物,日常繳費,遊戲,餐飲,公益,信貸,充值,校園服務,交通和醫療服務等等。

數據顯示,除了在根深蒂固的電商支付領域之外,還有2億用戶會使用支付寶的公共交通、社保和民政管理服務。多元消費場景的介入,帶動阿里年度交易額(TPV)的不斷增長。截至2017年底,支付寶的活躍用戶數已達5.3億人次,同比增長33%,而今年11月統計時,同比增長仍為7.5%。

除了國內市場的快速增長之外,螞蟻也在關注全球化擴張的機會,通過投資和與當地合作伙伴的合作擴大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

價值1550億美元!螞蟻金服估值背後的底層邏輯

2017年5月,支付寶宣佈了與美國First Data合作,與日本便利連鎖店羅森合作,使得400萬個美國商戶銷售點支持支付寶,1.3萬家日本便利連鎖店支持支付寶。同時,支付寶也早已在南亞佈局,比如投資了印度版支付寶Paytm。

在介紹完支付寶不斷增長的用戶數量,以及不斷延伸的應用場景後,下面要引入一個重要的公式。

梅特卡夫在1973年,針對計算機領域提出了一個定律: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把梅特卡夫定律套用在互聯網公司的估值中,可以產生一個簡單的公式:v=km^2,v是價值(估值),k是變現係數,m可以理解為月活用戶數MAU。

如果套用上面的公式v=km^2,螞蟻金服活躍用戶數的增長是抬升估值的重要因素。線下掃碼這種高頻業務帶動了轉賬、理財等低頻業務,讓營收結構更多元化,這反過來又促進了變現係數k。

當然,專業投行用於公司估值的模型與變量要比這個公式複雜很多,但底層邏輯不會與這個基本公式相悖。

估值的本質,是市場對一家公司在未來生命週期裡能產生多少利潤的價值反映,著眼點不在於當前的財務數據,這對有互聯網屬性的公司更是如此。除此之外還應關注,再重新複製一家這樣的公司所需的成本,即機會成本與先發優勢有多大。

如此看來,螞蟻金服,不止是一個工具類的科技企業,也不單單是一個金融集團,而是在不斷擴展的生態級平臺。此平臺上的連接,形成網絡;不斷快速增長的用戶使用量,使其價值有望像公式中的“平方”,指數級增長。

以上,就是其無限潛力與高估值的根本原因。

高小旭

分享7-70歲都能聽懂的金融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