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際合作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趙磊

習近平主席近日就新冠肺炎疫情分別向多國領導人致慰問電,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向這些國家政府和人民表示慰問。3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就新冠肺炎疫情致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慰問電中,首次表達了要與法方共同“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意願。此後,習近平主席在向多國領導人致慰問電時發出“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倡議與主張。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與踐行者。2012年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首次向國際社會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倡議,“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不僅有格局,也有溫度,其中,健康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與基本要求。

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挑戰前所未有

隨著全球化加速發展,傳染病的傳播速度史無前例,新病原體出現的速度也超過了過去的任何一個時期。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全球處在史上疾病傳播速度最快、範圍最廣的時期。自20世紀70年代始,新傳染病即以每年新增一種或多種的空前速度出現。

早在2007年8月,世衛組織發佈的報告警告說,10年內,世界可能面臨一種新型致命疾病的威脅,其危害程度不亞於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埃博拉”等疾病。由於新型疾病正逐漸具有更強的抗藥性,醫學發展趕不上疾病的變化,人類健康面臨嚴峻威脅。這篇名為“構建安全未來”的報告共列舉出40種近幾十年新出現的疾病。為防範前所未有的大型疾病侵害,各國必須聯手應對,必須達到空前的團結,“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它有多強大、多富有、科技多先進,能夠獨立預防、檢測和應對所有公共健康面臨的威脅”。世衛組織向全世界倡議共享疾病信息資源,因為威脅無所不在。

應對公共衛生危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

全球性問題必然導致全球性合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更是如此。公共衛生安全有三個里程碑意義的進步——隔離檢疫、衛生條件改善、接種免疫,但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些措施只有依靠國際協調與合作,才能最終保障全球公共衛生安全。

1830年至1847年間,肆虐歐洲的霍亂迫使歐洲國家意識到,為了保護其領土免遭侵襲,緩解由隔離措施給貿易帶來的重負,他們需要開展傳染病外交和公共衛生方面的區域性合作。由此導致19世紀中期開始,流行疾病控制領域高頻次國際會議的召開,這是公共衛生安全領域推動國際合作的起點。1851年7月,第一屆國際衛生大會在巴黎召開,揭開了現代意義上國際合作防疫行動的序幕。1851年至1900年間,共召開了10次國際衛生大會,12個歐洲國家討論了控制區域內疾病流行的議題。

但當時的國際合作顯然是有侷限性的,突出表現在各大洲基本是“各掃門前雪”,只關注與己有關的問題。例如,歐洲人始終將黃熱病視為美洲的問題,不願意將其列入討論議題。由此,19世紀80年代,部分南美洲國家簽署了首批在美洲範圍內生效的國際衛生公共條約。除了大量來自歐洲移民所攜帶的霍亂和鼠疫外,公約還涵蓋了美洲的一些地方病,如黃熱病。1902年,12個國家出席了在美國召開的美洲第一屆國際衛生大會,促成了泛美衛生局(現泛美衛生組織)的誕生。1907年12月,歐洲建立了“國際公共衛生辦事處”,總部設在巴黎。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發達國家關注公共衛生安全往往與自身的經濟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考慮,儘管現代公共衛生經常被定性為一種人道主義行動,但是美國及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卻長期將其與國際貿易的需要聯繫起來。美國和歐洲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爭奪各自在國際公共衛生機制中的主導性和話語權。

二戰結束以後,開啟了聯合國主導的國際合作。冷戰結束之後,儘管預防、控制或治療傳染病的手段越來越高明,但是傳染病仍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某些疾病仍在發展中國家肆虐,但是發展中國家發現和應對傳染病的能力有限。第二,人類與動物間物種屏障被打破,微生物從動物宿主遷移到人類宿主,導致的疾病暴發均可能在全球範圍內流行。因此,21世紀必須強調採取國際合作的路徑來防控傳染病。

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需要加強國際合作

今天,公共衛生危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各個國家對國家安全以及全球治理的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全球治理的實質是全球多邊主義,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過去10多年,各類危機疊加交錯,使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極右勢力、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等思潮甚囂塵上,個別國家提出“本國優先”,認為只要自己沒事就天下太平。但疫情等突發事件不斷提醒國際社會,危機來臨時國際社會沒有“桃花源”“避風港”,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果斷採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舉措應對疫情。3月19日,中國首次實現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為零,這為全球抗擊疫情帶來了希望。中國從最危險的國家成為最安全的國家,從受援國成為援助國。中國不僅向世界衛生組織捐款,用於抗擊疫情國際合作,也向疫情嚴重或醫療條件薄弱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現在,全球抗疫科研團隊加速疫苗研發工作,正與時間賽跑。2020年2月11日至12日,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論壇由世界衛生組織和“全球傳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組織”聯合舉辦,目標之一是達成一份“科研路線圖”,以協調全球科研力量,確定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研究重點,討論診療方案和推動開發疫苗。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強調,“科學就是科學,將科學政治化沒有幫助。疾病才是我們共同的敵人”。的確,這場疫情考驗國際社會的團結程度,冷嘲熱諷與冷漠麻木都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今天,對國際社會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承擔責任首先是要展現合作的態度。在一個全球化時代,機遇是全球化的,風險與挑戰也是全球化的。只有在危急時刻相互支持,人類社會才有可能擁抱美好健康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