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拂曉報報道 宿州,一方古老的土地,一座年輕的城市。
寒來暑往,四季更迭。在這裡,每天都在發生“苟日新,日日新”的變化,演繹“詩與遠方”的精彩。
2020年11月20日,捷報再傳:全國文明城市,宿州首創首成!這是屬於宿州的“高光”時刻,更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夙願!
心靈歸宿,幸福之州。不經意間,你會發現:宿州出落得更美麗了、更秀氣了、更宜居了。藍天碧水,風景如畫;居民怡然自得,遊客流連忘返。城市品位、文明韻味、生活滋味在這裡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這樣的宿州,你,我,怎能不愛?
【關鍵詞:詩意】
親歷者說:張秀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週末,幾個文友小聚,聚在哪兒呢,就到三角洲公園的木棧道吧。
沒有風,初冬白亮的陽光照在身上,有融融的暖意,幾個人倚欄立著,談文學談詩歌。身後一大片乾枯的蘆葦,頂著一叢白茫茫的溫軟的蘆花,靜靜地立著。清澈的水面上,殘荷收攏起撐了一夏的油紙傘,把鐵骨錚錚的影子倒映下去。遠處,幾隻野鴨子正向這邊游過來,犁出一路細微的波紋。
這幾年,宿州這座城市變化太大,從前文友聚會,總髮愁無處可去,而今,竟是可選擇的去處太多,讓人糾結起來。上次小聚,我們選在濱河公園,彼時桂香正濃,紫薇開著最後一茬花朵,筆直的水杉林下,長長的曲徑通向幽處,水岸邊,一排金色楊柳正在落葉,踩著沙沙的一地黃葉,散散步聊聊天,這樣的閒暇光景,真是人間清歡。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變成了一個綠意盎然、詩意盎然的園林?我們這群在文字裡尋找快樂的人,自此有了理想的“桃花源”,到處可以看到詩意,到處可以引發詩情。春天,我們去植物園賞過櫻花和海棠,盛大的花事令人消魂;夏天,我們去新汴河看荷花,在冷香盈袖中構思過同題散文;深秋裡,運糧河公園的欒樹果子落了,地上浮起酒紅色的波濤,我們到那兒祭奠過史鐵生;每年一場大雪過後,新汴河岸上的梅花就開了,冷冽的暗香悄然浮動,我們的靈魂和嗅覺,又要饕餮一場盛宴了。而今節氣已至小雪,那片無意苦爭春的寒梅,該又打起花骨朵了吧?我們心裡有了新的計劃和期待。
把綠色作為發展底色,用園林裝點城市形象。近三年,全市完成人工成片造林26.19萬畝,建成森林長廊示範段244.1公里。“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見證宿州綠色發展的不凡歷程。宿州,隨處可遣懷。
【關鍵詞:宜居】
親歷者說:徐自福(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
用腳步丈量土地,用雙手繪製藍圖。我的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圖紙打交道。這些規劃圖紙看似像幅畫,用起來卻實實在在。每當看到一張張規劃圖紙變成一處處亮麗的城市風景,我的心裡總有著說不出的喜悅和激動。
我是土生土長的宿州人,對宿州有著濃濃的愛。這幾年在規劃部門工作,有幸見證了宿州城市規劃從小到大、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的進程。如果說前期城市建設體現的是速度,那麼這幾年則更多彰顯了溫度。宿州始終堅持規劃引領建設,城市建設重點由外延拓展逐步向城市內在治理轉變,更加註重以人民為中心、城鄉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我市在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整治、城市公園建設中,堅持降密度、增綠地、重修復,從完善提升市政基礎設施,增加綠化休閒公共空間,挖掘整理特色文化內涵,配套健全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出發,分級分類推進舊城有機更新,梳理片區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市民休閒、娛樂、健身等公共活動場所,滿足市民精神文化活動需求,實現了市民“公園建在家門口”的願望。
如今的宿州,真可謂處處皆風景。“心靈歸宿、幸福之州”,我們的城市宣傳標語說得真好!在宿州安家,心靈有了歸宿,更有了歸屬。
堅持規劃引領,擘畫城市總體發展藍圖。我市已編制完成大宿城空間戰略發展規劃和生態網絡規劃,謀劃了“綠、城、人、產”總體戰略思路,塑造“三環鏈城、四帶穿城、五苑抱城、百園融城”城市特色景觀風貌。按照宿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明確的中心城區“東進、西優、南展、北擴”發展思路,中心城區佈局結構基本確立,大宿城空間形態已初具雛形。
【關鍵詞:溫暖】
親歷者說:董昉(市廣播電視臺記者)
我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從事新聞採訪十多年,每天都扛著“長槍短炮”奔波在新聞現場和採訪一線,用自己的鏡頭記錄時代脈動,見證城市變遷,感受百姓冷暖。在我的鏡頭下,我們的城市變美、變高、變大了,而且變得越來越暖了。
為什麼會越變越“暖”?因為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或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或參與急難險重任務,用實際行動傳遞著愛與暖,散發著光與熱。這群人,就是我們可親可敬的志願者。以前曾採訪過多個志願者,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把剃頭刀,滿腔奉獻情。”這是紅十字志願者陳玲大姐的真實寫照。今年65歲的陳玲大姐家庭困難,丈夫因病去世,兒子身患精神殘疾,但她沒有被殘酷的現實打倒,而是心懷感恩之情,常年奔波於宿城的大小醫院和敬老院,免費為身患重病的患者和行動不便的老人義務理髮。小事不小,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她也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一次義舉,挽救一個生命。”2016年4月,宿州學院教師楊傑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2018年1月31日上午,他在省立醫院完成了造血幹細胞的採集,將“生命的種子”送往湖南長沙,救治了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他也成為我省首位實現造血幹細胞捐獻的高校老師。
這些志願者的義舉義行也深深感動著我。2017年底,我加入了市紅十字志願服務總隊,成為了紅十字志願服務組織的一員。自從加入這個“大家庭”,參加了應急救援、服務保障等多項志願服務活動,這讓我感受到奉獻他人、溫暖自己的快樂。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志願者。依託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和學雷鋒志願服務站點等平臺,各級各類志願服務組織、志願者常態開展扶貧扶志、移風易俗、文明交通、文明勸導、心理諮詢、愛國衛生等各類志願服務活動,湧現全國“四個100”典型3例、省級志願服務優秀典型18例、市級165例。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先後組織5600支志願服務隊伍、20餘萬名志願者參與其中。“有困難找志願者、有時間做志願者”在宿州已蔚然成風。
【關鍵詞:鄉愁】
親歷者說:黃小鋒(國有商業銀行總行員工)
離開家鄉求學創業轉眼已20多年。受疫情影響,國慶節才帶著愛人和女兒返鄉探親。不知不覺距上一次回老家快兩年時間了,家裡怎樣?有沒有變化?我心裡依然忐忑。因為愛人自小在昆明長大,女兒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妞”,始終有點不太適應家鄉特別是農村的環境。沒想到這次短暫的回家之旅,竟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這真的是宿州嗎?
弟弟開車接站,卻把車停得非常遠,因為高鐵站周邊嚴查亂停車。大家相視一笑,心中暗自叫好,畢竟秩序比距離更重要。弟弟五歲的兒子提議開車兜風看看夜景,我八歲的女兒歡呼雀躍,大侄子給司機爸爸設計了一條線路,果然一路都是流光溢彩、熱鬧非凡。三角洲公園周圍充滿靈氣和活力,雲集步行街整潔有序。特別是路邊的垃圾桶,有著別緻的造型,彷彿在驕傲地宣示:我不僅愛乾淨,更愛美麗。
回到農村看望父母的幾天,更是讓我思緒萬千。晨起跑步時,環衛工已早早工作,不知何時安裝的道路護欄被他們擦拭得乾乾淨淨。夜幕降臨時,過去一片漆黑的村莊變得燈火通明:路燈、戶燈映襯著點點繁星,村裡人在文化廣場唱起來、舞起來,這樣的場景夢幻又美好。最激動的是家裡通了自來水,還裝了抽水馬桶。我的天,要知道“上茅廁”曾經是我的痛苦,更是愛人和女兒的噩夢……農村“廁所革命”,讓我感受到家鄉的巨大變化。最欣慰的是父母的身體都還好,有些小毛病,算是勞作一輩子的“印記”吧。
家鄉越來越美好,鄉愁也越來越濃。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希望他們一切安好,讓我有充分的理由和動力“常回家看看”。
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宿州加大以城帶鄉、城鄉統籌力度,推動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助推全域文明、全體文明、全程文明,努力實現“創建文明城市”向“建設城市文明”的躍升。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這樣的文明宿州、美好宿州,正成為全市人民心中最閃亮的星!
記者 謝文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