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比重下降是好事嗎?

中國製造業比重下降是好事嗎?

△中國工信部副部長 王志軍 國是直通車 汪俐辰 攝

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清華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今天在京舉行。

中國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在論壇上透露,當前中國製造業比重正處於下降狀態,且降幅與其他國家相比明顯過快,2016年中國製造業佔經濟的比重峰值達到32.45%,隨後出現趨勢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

這說明中國經濟結構日益優化,還是相反?背後原因何在?王志軍說,製造業比重下降有一定客觀性,但仍需保持基本穩定。

以下為他的演講實錄節選:

製造業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約有80%的技術進步和創新應用都在製造業,製造業是勞動生產率進步表現的最充分的領域,具有顯著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這次《建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要求,含義深刻,充分體現了中央對加強制造業發展的要求。

製造業比重下降有一定的客觀性。隨著產業分工水平不斷提高,製造業中的非製造環節不斷分離出來,形成了服務性產業,所以製造業佔經濟的比重會出現結構性下降。

比如大家比較關心的集成電路,實際上集成電路在發展初期它是包括四個環節,設計、製造、檢測、封裝,這四個環節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統計都是列入製造業的。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四個環節獨立成為了四個產業,其中的設計和檢測成為了服務性產業,這樣真正列入到製造業統計範圍內只剩下兩個,就是製造環節和封裝環節,這樣實際上在總量不變情況下,製造業比重佔比是下降的。

不過,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這個在我們國家既是必須的,也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

首先,我們國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還沒有結束,產業鏈、供應鏈處於中低端,而且不完整,斷點和缺陷很多,工業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其次,中國製造業比重過快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與虛擬經濟的發展之間不平衡,導致近來製造業從業人數和資金流入都呈放緩甚至是下降趨勢,這和中國仍處在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階段是不相襯的。

從國際上來看,國際上也有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成功經驗,最明顯的就是德國,上世紀90年代一直到現在近30年的時間,德國製造業佔經濟總體比重穩定在23%左右的水平,也有數據說是20%左右的水平,在金融危機變動過程中,出現了非常暫時的一些波動,但是其後穩定性非常強。

目前德國更加重視製造業的發展,大家都知道去年德國公佈了德國工業2030的戰略,戰略提出到2030年德國工業產業佔經濟比重要提高到25%,比現在還要提高,一方面他們重視製造業,另一方面提出這個就是意識到新一輪技術革命會產生許多新的製造業。

所以我們必須更加重視發展製造業,借鑑德國等國家始終重視發展製造業的經驗和做法,加大技術創新和要素資源向製造業有效集聚,努力做大做強中國製造業,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於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國家未來發展重要的決定性力量,隨著新一輪技術進步成果越來越多進入到產業化、商業化的應用階段,“十四五”時期將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時期,《建議》強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並提出一些具體的舉措,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增加了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次“十四五”建議增加了兩個領域的產業,就是航空航天和海洋裝備。

第二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各個產業深度融合,新技術應用重要的特徵就是融合,只有通過融合才能形成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模式、新的產業,有助於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引擎。

第三推進先進製造業集群發展,產業集群化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專業化分工產業關聯和協同的效應,降低創新和交易成本,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四鼓勵企業兼併重組,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這也是有所指的。前些年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領域存在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包括光伏等一些新興產業也出現過重複建設,目前芯片製造等行業也出現了盲目投資和爛尾項目。

前一階段,大家聽得比較多的集成電路製造,這方面媒體曝出了不少的東西,投資造成巨大的損失,需要規劃和加強監督,同時要看到兼併重組是企業整合創新資源,實現規模化發展和提升競爭力有效形式,這個在國際上來講,普遍企業的擴大都是通過兼併重組方式實現的。

所以針對我國部分新興企業規模比較小、同質化嚴重、缺少全球領先的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等突出問題,建議鼓勵通過兼併重組的劇變效應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來自:國是直通車

編輯:夏賓

責編:魏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