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陰虛的人也會怕冷?生活中如何運用藥食來養陰補虛?

陰虛,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陰虛=熱,陰虛的人是不會怕冷的,果真如此嗎?

最近在門診中遇到一位年輕的患者,30多歲,沒有其它明顯的症狀,就是十分怕冷,自己覺得是體寒,經常拔火罐。但我給他的診斷是陰虛,他很疑惑,陰虛不是熱麼,怎麼會怕冷?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這樣的例子日常不在少數,許多人都有同樣的疑惑:陰虛也會怕冷麼?關於這個問題,今天詳細的來聊一聊。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陰虛也會怕冷?

先辨清寒熱、升降、虛實

首先我們要了解陰陽,陰陽不光是指寒與熱,它無所不容,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生生化化都可以用陰陽來歸納。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動為陽,靜為陰,等等。

陰陽在各個層面上都有相應的屬性,而在診病中最常用到的是以下這三個層面。

✦ 寒與熱:寒者為陰,熱者為陽 ✦

這是陰陽非常簡單、常用的屬性,但是簡單的有時候反倒不容易辨別。陰陽有很多的層面,寒與熱在陰陽的多個層面中屬於「本」,或者叫「性」。而一個事物的本性往往是不外露的,比如寒涼屬性的藥物或者食物經過加熱,體表體內的溫度已經非常的高,但是它寒涼的本性卻沒有改變,吃了以後仍然洩火。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而溫熱性的食物藥物經過冷凍,可以使體表體內的溫度非常的低,但是其本性仍然是熱的,吃了以後仍然祛寒。所以,我們常說的寒性與熱性,並非表面的現象,是深藏於內的,而對於人身,怕冷並非一定就是體寒,怕熱也並非一定就是體熱。

如何辨別真正的寒與熱呢?

首先是症狀,真正體寒的人,相較於畏寒怕冷,更顯著的表現是痛,現在頸、腰椎,關節勞損的人比較多,如果是體寒的話,通常疼痛的表現會比較強烈,而體熱的人更多的表現是酸困。另外,體寒會有洩瀉清稀,小便清長,口淡不渴,甚則下肢浮腫等表現;體熱也通常還會有身熱口渴,口乾口臭,小便黃赤等主要表現。

但是,由於寒性與熱性隱藏於內,光靠症狀來判斷是不夠的,一定還要結合脈與色診。比如脈遲緊為寒,脈滑數為熱等,但是脈象描述起來不太直觀,每個人的感覺可能不一樣,所以這裡主要說色。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內經-舉痛論》曰:「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以舌苔為例,舌淡,苔白滑為寒,舌紅,苔黃為熱。面部的氣色也是一樣的,淡白多為寒,黃赤多為熱。現在溼氣重的人比較多,不少人平時都會用一些食療方來除溼,在選用的時候可以多觀察一下自己的氣色和舌象,黃赤表現比較多的就可以用紅豆薏米粥,而淡白表現多的就得加一些花椒和生薑了。

✦ 升與降:升者為陽,降者為陰 ✦

升與降是陰陽另外一個層面的屬性,相較於寒性熱性的隱含在內,升與降更能夠從外在表現出來,比如人身的氣機如果升而不降,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容易上火,口燥咽乾,目赤生瘡,面部長痘等,嚴重的就會出現下虛上實,頭重腳輕的狀況。氣的升而不降雖然會表現為上火,卻與根本的「熱性」是有區別的。

有一個朋友,前一陣時常感到口乾,面部容易長痘,便用菊花和薄荷來泡水喝,想要清熱,但是喝過之後,熱沒有洩掉,口反倒更幹,痘也長的更旺了。我就讓她用當歸和蒲公英來泡水喝,喝了幾天以後,症狀明顯減輕了。她就很疑惑,為什麼菊花和薄荷都是涼性的,喝了反而更上火?而當歸還是溫性的,喝了反倒能夠降火?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這就是用到了藥物的升與降,這位朋友的上火不是由單純的熱而引起,更多是因為氣升的太過而造成,菊花與薄荷雖然都是涼性,但卻是上升的,服用後氣升的更旺,火自然降不下來,而當歸雖然是溫性,但卻是下降的,與蒲公英配合後就起到了較好的降火效果。這便是《內經-至真要大論》中所說的「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用了寒涼的藥反而更熱,便要用下降的藥物來潛陽。

再舉一個臨床中的實例:

林某,女,33歲,2019年8月就診,患者面部容易長痘,經常感到口渴,大便秘結,比較怕熱,睡眠較潛,容易多夢,頸椎與腰椎經常疼痛。脈象為脾與腎脈並至,寸部脈略浮盛,尺部脈較沉弱。面色暗淡,舌淡,苔白,舌尖微紅。

從患者的外在症狀來看,似乎有很多熱的表現,但是通過察色按脈,不難看出,這些熱象其實主要是由脾腎之氣的升而不降所致,並不是真的熱。所以所用藥物不能太過寒涼,要以潛陽下降為主。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方:生地黃20g,蓮子心6g,金銀花12g,蒲公英20g,牡丹皮15g,菟絲子20g,附子9g(先煎),乾薑15g,酸棗仁12g,當歸15g,茯苓6g,炒白朮6g。

方中雖然用了金銀花和蒲公英來清熱解毒,但附子與乾薑的用量也都不少,總體藥性還是偏於溫熱,而除了少量的炒白朮之外,其它的藥氣全部都是下降的。按此思路調理近一個月,患者各種症狀大大改善。

相反,氣如果降而不升,也會表現出一些「寒象」來,但未必是真的寒。有一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前兩年診治過的患者,心臟不好,當時是7月份來看病,氣溫很高,但她還穿著一件外衣,披著圍巾,雖然怕冷,但不敢吃溫熱的食物,比如生薑或者大棗,一吃就大便乾結,好幾天不上廁所,並且更加怕冷。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那位患者是裡熱的體質,但是心氣虛弱,肝氣也不能正常升達,下實而上虛,所以畏風怕冷。我給她用了大量的西洋參提升心氣,並結合柴胡、薄荷等涼性,但是能夠升達肝氣的藥物,調理一段時間後怕冷的症狀就消失了。這就是《至真要大論中》中「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的道理,用了溫熱的藥反而更寒,就要用上升的藥物來疏達陽氣。

通過上面的例子,大家應該可以瞭解到「升降」與「寒熱」的不同,有很多的藥物食物,雖然是涼性的,但同時又是上升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菊花,薄荷,柴胡,西洋參,常用的還有紅花,玫瑰花,三七,白茶,綠茶等,有些人喝玫瑰花會上火,喝白茶會口乾,大多是由於自己屬於氣升而不降的體質。

還有很多的食物藥物雖然是溫熱性的,但同時又是下降的,比如附子,乾薑,當歸,羊肉,桂圓肉等。前一陣遇到一位年長的患者,心氣上逆的比較明顯,她就說,我吃羊肉從來不上火,但一吃麻花就上火,因為羊肉雖然是熱性,但卻是下降的,麻花是小麥做成的,小麥雖然性涼,但卻是上升的,油炸之後便更易上升。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當然,氣機也可以是既寒涼又下降,既溫熱又上升,這樣的話,所表現出來的熱象或者是寒象會更加的明顯。

✦ 虛與實:虛者為陰,實者為陽 ✦

虛和實是陰陽又一層面的屬性,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按照寒熱升降的不同,又可以細分:體寒而虛者,為陽虛;體熱而虛者,為陰虛;氣上逆不降而虛者,為精血虛(精血屬陰,所以有時也稱陰虛);氣機不升而虛者,為氣虛。

虛就是沒有,正氣虧空的意思,所以不論哪種虛,不論體質是寒是熱,氣是不升還是不降,虛損到一定程度,身體都會表現出一些陰寒之象。比如脾胃過於虛弱的人,吃生冷的東西就會腹瀉,這個生冷不是指涼性寒性,是指溫度上的生冷,比如涼菜,或者是冰箱裡面拿出來的食物,或者是油膩的食物等。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因為這類食物都不好消化,需要調動脾胃過多的氣血去運化,脾胃氣血不足,運化不動,就會腹瀉,並且往往是吃完不久就會腹瀉。所以,這類人群,飲食上的禁忌首先並不是寒涼性的食物,而是不易消化的食物。

相反,脾胃血氣強盛的人,不論體寒還是體熱,消化能力都是比較強的。一些高海拔地區的人群,水土剛強,脾胃強健,常吃冷食,喝涼水,但並不傷害身體。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患者,血氣雖虛,但卻屬於體熱,並且整體氣機還上逆不降,為什麼會感到寒呢?就是因為虛熱過於嚴重,元氣虧空,骨髓空虛,自然不能抵禦寒邪了。詢問得知,這位患者常年熬夜,以至傷了元精,從而出現這樣的症狀。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用旱蓮草、女貞子、蘆根、天門冬、玉竹、牡丹皮等藥物進行調節,很快收到了成效。這些藥物除了涼降滋陰,還都有輕盈的特點,能夠緩補而不滯,易於吸收,因為患者的血氣較為虛弱,暫時不能用過於滋膩的藥物去補,補的過重會虛不受補。

瞭解了寒熱,升降,虛實這三層屬性,我們在生活中就能夠更合理的運用藥食來調養身體。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多吃「下降」食療方

脾腎同調,養陰補虛

最近一段時間,上火的人群非常多,是由於庚子年的上半年,木運乘襲,陽氣上升的比較迅猛所致。臨床中,出現狀況的患者比以往同時期明顯增多,而又以脾腎系統為主。所以近一時期在養生上,我們要多吃一些具有下降屬性的食物,來補益脾腎。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木旺則會克伐脾土,如果脾胃之氣逆而不降,體寒者容易出現胃脹腹脹,胃中冷痛,唇乾鼻幹,口中異味,舌苔厚膩,面部長痘等症狀;如果是體熱者,上述胃氣上逆的症狀會更加明顯,還會有反酸燒心,牙齦腫痛,黃涕濃稠,便秘口臭,瘡疹紅腫等表現;如果是寒熱錯雜,則容易出現下寒上熱,既有上述上火的表現,又有腹冷腹瀉的症狀;如果肝脾不調,則易出現目赤腫痛,身黃口苦,後背、兩脅、肝區等處不適等症狀。

▐ 適宜的食療方:小米山藥粥

小米山藥均微溫下降,能夠緩補脾精,和胃降逆,各類脾虛人群近期可以常吃。脾胃虛甚者,熬粥時可加入少量紅棗;體熱或上熱下寒者,可加用蒲公英代茶飲;肝脾不調者,可加用茵陳來代茶飲。

陰虛也會怕冷?養陰補虛為什麼要多吃「下降」之物?

氣逆則精傷,腎主藏精,近期也要注意補益腎精。如果腎氣上逆不降,體寒者容易出現身寒戰慄,腰膝疼痛,愛打噴嚏等現象,甚則下肢水腫;體熱者易出現腰膝酸困,口燥舌幹,耳鳴眩暈,小便黃赤,後背或腦後生瘡等現象;若下寒上熱,則既有腰膝冷痛等表現,又有口乾舌燥等表現;若腎精虛甚,則頭髮乾枯掉落,體虛乏力,或驚恐恍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