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蜀道难》的逆向思考


关于《蜀道难》的逆向思考


一般说来,教学《蜀道难》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读出“蜀道难”两层含义,那么从内容角度对《蜀道难》的理解算是基本到位了。

这两层含义是:其一,表层含义即蜀道高峻艰险,跋涉艰难,劝说友人蜀地不可久居。其二,深层含义即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

那么我们能不能进行一次逆向思考。李白云由秦入蜀难,蜀地不可久居,劝友人早日回归长安。那么可否反向理解为,由蜀入秦同样艰难。姑且抛开地理环境的恶劣与艰险。仅仅就李白的入世之心就可揣摩一二。


关于《蜀道难》的逆向思考


很多人都知道李白狂放不羁,便认为他无心功名,鄙视权贵。我以为鄙视权贵是性格使然,而有心于功名并不能抹煞李白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

这里谈到的由秦入蜀艰难恐怕就要倒过来理解:由蜀入秦更加艰难。长安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李白从小在四川生活,后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中途有一段时光就围绕着帝都——长安“盘旋”,如其暮秋游邠州,这邠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这坊州在长安之北。就这些盘桓也可窥探其入仕之心。


关于《蜀道难》的逆向思考


至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在赋里自然也“以大道匡君”的政治理想,但谋仕之心也溢于言表。

其间结识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这都为他后来被推荐为翰林埋下了伏笔。


关于《蜀道难》的逆向思考


由此可见,李白深深地感受到了普通平民阶层走向仕途的艰难坎坷,由边远闭塞的巴蜀之地走向政治中心又是何等的困难。所以我才推断,李白诗歌《蜀道难》中流露的由秦入蜀难是不是该逆向理解为由蜀入秦难。

离开了政治中心,想要回到长安,天子脚下,帝王身边,将相班列中恐怕是难上加难吧!


关于《蜀道难》的逆向思考


由此联想到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有吕尚遇文王、伊尹受商汤之聘的典故在其中。其中的“太阳”可理解为天子,而由此生发“行路难”的感慨,可见,将《蜀道难》中由秦入蜀难逆向理解为由蜀入秦难也就有了一些佐证。

总之,我想,如果将李白的用世之心解读出来,并不会降低其洒脱本性。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当李白入世之心与不羁天性发生冲突时候,选择随性自然,选择与名山大川为伍应该是李白走向伟大的突围的一步。

(杨小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