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美國CIA日常不拿槍,挖空心思琢磨人

間諜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美國CIA日常不拿槍,挖空心思琢磨人

像007、碟中諜、傑森·伯恩這樣的間諜,只能出現在電影裡。

手拿高科技裝備,全球執行任務,一言不合就開槍,把街頭駁火當飯吃,如果間諜真這麼工作,墳頭草早就長成大樹了。

真實世界中的間諜,更多的是斯諾登那種,文文靜靜、人畜無害,像普通上班族一樣,用著商務筆記本,坐在格子間裡處理情報。

即便大名鼎鼎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手把手培訓出來的間諜,也都是拿筆多於拿槍的“文職人員”。

間諜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美國CIA日常不拿槍,挖空心思琢磨人

2500多年前,兵聖孫武,就定義了什麼是間諜。

他在《孫子兵法》裡寫道,“知敵之情者也”,如果去掉秘密屬性,“間諜”這事兒說穿了,本質不復雜——間諜即情報。

像“納粹諜王”西格佛裡德·貝克爾,被美國視為“西半球最重要的德國間諜”,他最重要的工作有兩個,一是分析美國報刊和技術雜誌,收聽電臺廣播,通過與外交官和訪問過美國,或者在美國受過訓練的軍人打交道掌握信息;一是調查空航和遠洋的貨運信息,重點在運輸時刻表和貨運往來情況,以此分析評估盟軍補給線,所能支持的戰爭規模。

間諜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美國CIA日常不拿槍,挖空心思琢磨人

中央情報局(CIA),是美國最大的情報機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起情報網,就是為了有足夠信息,供給後方情報人員做分析、側寫。

情報人員不但要分析每一條信息的真實性、重要性,分析它們所能產生的影響,更要對消息鏈條上的每一個關鍵人物,做全面側寫:他出於什麼原因,說了這樣的話、做了這種決策、心理動機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儘可能、最大限度地琢磨人。

像這種分析側寫,需要動用資源極豐富,對於不同目標,優先級自然不同。

比如冷戰時期,CIA專門針對前蘇聯編制《傳記手冊》,每個負責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重要人物,其個人情況都記錄在案。

間諜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美國CIA日常不拿槍,挖空心思琢磨人

CIA記錄的個人情況,並不僅僅是姓名、年齡、家庭、籍貫,就像前面所說,只為特定人物分析側寫,內容包括目標人物的興趣和動機,找到能夠解釋其過去或未來行為的內在動因。

這個間諜項目,貫穿了整個冷戰,根據現在公開資料,到了1977年4月,給前蘇聯特製的《傳記手冊》,已經更新增補到第四版。

CIA不但對假想敵下手,對於盟友一樣不放過。

在我們印象裡,美國傾盡全力保護以色列,事實也是如此,自以色列建國以來,美國在聯合國為其動用了40多次否決權,這主要因為猶太裔勢力,對美國政府影響巨大。

所以,小朋友才有了那個大問號,“美國和以色列,到底誰是誰的爹?”

即便如此,CIA還是給以色列政要編寫過“傳記”,其中,堪比出埃及記的英雄總理伊扎克· 拉賓(Yitzhak Rabin),受到極大重視。

間諜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美國CIA日常不拿槍,挖空心思琢磨人

經過CIA分析側寫,得出了一個間諜眼中的拉賓:他“存在矛盾性”,因為他是軍事上的鷹派、政治上的鴿派;同時,他曾以將軍出任大使,在各個強國、大國之間周旋,造成他心中信念堅定、行事謹小慎微。

這種“直入人心”式情報分析,投入大、效率低,但這就是間諜們的日常工作,特別是現今,大數據盛世,間諜工作也進入智能時代,極大提高了分析準確率。

不過,CIA公佈出來的成功案例,還發生於前互聯網時代。

一是針對伊拉克,一是針對本·拉登。

1991年1月,在“沙漠風暴”行動展開之前,CIA提交了《伊拉克政治及人物手冊》,對伊拉克政壇進行了極其詳細的分析,深挖薩達姆內心,給軍事行動順利進行,提供了極大幫助。

間諜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美國CIA日常不拿槍,挖空心思琢磨人

CIA對於本·拉登的調查分析,也極為詳盡,分析了他的成長背景和教育經歷,甚至把他在蘇丹居住期間的情況,和他背後的大金主都挖了出來。

不過,這份於1996年完成的“奧薩馬·本·拉登調查”,並沒有阻止2001年發生“9·11”。倒是在以後十年間,美國海軍陸戰隊追捕本·拉登,這份“拉登傳記”提供了不少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