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國文物之殤

長久以來戰亂國家文物的破壞(及保護)和流失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國際性難題。一旦一個國家陷入戰亂,很有可能就會出現對於本國文物的肆意破壞,例如塔利班炮轟巴米揚大佛

、ISIS炸燬巴爾夏明神廟。另一方面,一些國際文物買家往往在這樣的戰亂期間會更加積極地從戰亂國家中大量購買珍貴的文物(文物流失),這就造成了戰亂中的一方或者雙方更加嚴重的破壞本國的文物(用於出售)。當我們客觀審視這樣的文物交易時,實在是覺得立場模糊。文物買家們(包括大部分藏家和博物館)往往認為,與其讓這些文物在戰亂中被徹底毀壞(比如在埃及、敘利亞、也門、柬埔寨等國),不如通過國際購買使得文物能夠轉移到安全的地區,進入博物館進行保護;但另一方面,這些文物交易所得往往被用來購買軍火(很多恐怖組織的經濟來源之一就是文物交易),進而使得所在地區的戰亂局面進一步加劇。

戰亂國文物之殤

被炸燬前的巴米揚大佛


戰亂國文物之殤

巴爾夏明神廟


所以戰亂國家的文物悖論就此形成:武裝分子破壞(單純的破壞)、國際買家購買(確實可以實現異地保護)、繼續破壞(為了賣錢)、文物交易所得加重地區衝突(戰亂繼續,生靈塗炭,還可能使得恐怖組織得以壯大)。


戰亂國文物之殤

保存在博物館中的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