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岳飛之死因#舊史新說#

眾所周知,岳飛是抗擊金國的民族英雄,是民間僅次於關羽的忠誠的代表人物,卻因為”莫須有”的罪名,於紹興十一年慘死於風波亭,可謂是千古奇冤!那麼究竟是誰害死了岳飛?通過對岳飛死因的探究,可以讓我們更真實全面的認識歷史的原貌,提高我們客觀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更深刻的認識到宋代的歷史和文化。

眾所周知,秦檜是岳飛之死的直接原因,其他原因還有岳飛自身的因素而招致殺身之禍,宋高宗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金人作為岳飛的對手歷來就有殺岳飛之心,南宋士大夫與武將的矛盾以及宋代重文輕武的傳統等也是構成岳飛之死的重要原因,以下將就這些方面仔細解讀。


再議岳飛之死因#舊史新說#

岳飛像


一、岳飛自身的原因

首先作為“岳飛之死”的受害者——岳飛,雖然他的死受到很多他人因素的影響,但是其自身的一些原因雖不說是決定因素,但是也無形中使自己走向了被動。

(一)高尚品行招來的禍端

有學者從岳飛臨死前寫的“天日昭昭”四個大字著眼,從道德角度分析岳飛之死。認為岳飛之死的內因是其以天為道德本源的為人處世原則和“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命”的價值訴求得到了士、民、軍的讚揚和擁戴,外因是其潔身自好的品行引起了宋高宗的猜忌。具體說來,岳飛不貪財,這與宋代不成文的家法是背道而馳的, 宋太祖就曾鼓勵將帥斂財,到高宗時這種做法有增無減,對於許多將領的貪財,高宗是高興、縱容甚至獎勵的,其用意在於使諸將腐化,從而達到於己銷蝕理想、於人不會仰慕的目的。而手握南宋四分之一兵力的岳飛卻不會像秦之大將王翦,他的同僚韓世忠那樣通過斂財來得到領導信任,這樣宋高宗的猜忌不僅在所難免反而似乎還在情理之中。

再者岳飛不好色,南宋初年珠江貪財好色互相攀比成風,川陝名將吳玠因酒色過度而死,韓世忠也前後娶白氏、梁氏、茅氏和周氏為妻。而岳飛這種聖人般的言行必然與其同僚張俊等好色之徒形成巨大的反差,並直接導致他們因懷恨在心而在高宗面前的詆譭。張俊是岳飛的老上級,但為人心胸狹隘,嫉妒岳飛的戰功,是參與秦檜謀害岳飛的重要人物,也是跪在岳飛墓前的四人之一。

而且由於岳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而深得民心。岳飛本人“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殉。卒夜宿,命開門願納,無敢入者。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卒有疾,躬為調藥;諸將遠戍,遣妻問勞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不私。”而深得軍心。又因其品行高潔,“幕僚們多願為知己者用,乃至於效死力”。如本為朝廷耳目的朱芾因傾慕岳飛為人,遂與其情投意合,成為岳飛的得力助手。如此岳飛又深得士心。這樣一位深得民心、軍心、士心的手握重兵的岳飛又怎能不讓宋高宗起猜忌之心呢?

這樣說來反而是岳飛那高尚的品性害死了他。我並不同意這種說法,我的認為是,因為岳飛不會適當地隱藏遮蓋自己的高尚,引起領導的猜忌和同僚的嫉妒而招致殺身之禍。相比之下我認為後面說岳飛政治上的幼稚反而更具說服力。

(二)岳飛政治上的幼稚

有學者認為岳飛這位天才的軍事統帥,富有軍事上的洞察力,在政治上卻十足的幼稚。他政治上的幼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岳飛提出的口號讓高宗很不快。岳飛的口號叫“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岳飛要一直打到黃龍府,把被俘的徽欽二宗迎接回來。這對百姓來說,當然是揚眉吐氣的事,但對宋高宗趙構,卻很有點兒尷尬了。這“二聖”,一個是他父皇,一個是他兄長,無論哪個回來,這皇帝之位都沒有他的份了。歷朝歷代為了爭穿那一身龍袍,父子、兄弟兵戎相見的觸目皆是,趙構怎麼能讓岳飛迎虎歸山呢?顯然岳飛在政治上是幼稚的,他不能深明上意。即使要北伐也應該打著替高宗收回趙氏江山的口號,而不是“迎回二聖”,這四個最令高宗敏感的字眼!

另外在紹興七年四月,因高宗在讓他節制淮西軍北伐問題上出爾反爾。岳飛一怒之下上了廬山守孝了,高宗視其為“要君“。鑑於金人的威脅還在,高宗不得不好言撫慰,促其下山,但同時引用宋太祖“犯吾法者,唯有劍耳”。以示警告,在表達不滿時,已暗藏殺機。可見在這件事上岳飛是很不冷靜的,本來宋朝就怕武將擁兵自重,尾大不掉。而岳飛卻因不給兵而辭職,讓高總感覺岳飛實在要挾他,國家離不開他岳飛。那麼這無疑讓高宗對岳飛更不放心,甚至起了將來用不著的時候就殺了岳飛的念頭。

還是紹興七年,這年八月岳飛,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才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三歲的趙旉早在八年前因驚悸而死,而他本人在揚州潰退的時候因驚嚇無法生育,成為他的難言之痛。就此有人認為,岳飛立儲建議有兩大忌諱:一是觸犯了政治而立之年的高宗私人忌諱;二是觸犯了祖宗家法中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忌諱。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皇權繼承問題,在歷朝歷代都是一個絕對核心的敏感問題,人們很容易把這個問題和那些手握重兵的文臣武將們的政治野心聯繫起來。所以岳飛由於他的忠心,他的耿直,做了作為武將最不應該做的事——干預立儲。

岳飛之死有幾分是他在政治上的幼稚造成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特別是岳飛碰上了趙構這樣一個沒骨氣而又猜忌武將的皇帝,身處於宋代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政治上言行的不謹慎,必然會為他的死推波助瀾!

二、來自南宋內部的謀害

岳飛自身上的錯誤自然是一大原因,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有些學者所說的根本原因,雖有很大影響,但是我認為來自南宋內部的原因,對他的死影響更是不可忽視的。

(一)難辭其咎的宋高宗

高宗趙構是靖康之變後,趙氏皇族碩果僅存的皇子。眾大臣擁立他做皇帝,被稱為宋代的中興之主。然而他卻沒有東漢光武帝劉秀那樣的雄心壯志。高宗對金人採取消極態度:與金屈和,意圖偏安一隅,為包保壁江山之名而苟且偷生。“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杭州當汴州。”一詩便是以高宗為首的統治集團苟且偷生的真實寫照。

高宗苟且偷安的私心更是岳飛之死的一大原因。有學者就說:封建帝國在一般情況下,國君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在特殊情況下,二者也會產生矛盾。國君會放棄國家的利益而維護自己的私利。哪個臣子的行為和言論損害了國君的私利,國君就要懲罰或處死他。岳飛就是死於其行為和言論損害了高宗趙構的私利。因為高宗首先考慮的並非岳飛說的“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他首先想到的是趙氏王朝能一直維持不墜。南宋初年基本被動挨打,岳飛北伐的短暫突擊式的勝利,在高宗看來乃是為數不多的與金人討價還價的籌碼。因此北伐是手段不是目的。

再議岳飛之死因#舊史新說#

以書畫見長的宋高宗趙構


下面從高宗給金國統帥的一封信可以看端倪。他寫道:古之有國家迫於危亡者,不過守與奔而已……今是以守則無人,奔則無地……大金之陪隸也。是天地之間,皆大金之國,而無有二上矣,亦何必勞師以遠涉然後而快哉!”其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的醜態更是大昭於天下。為這樣的一個領導賣命,岳飛收復中原的理想如何能實現?一心“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的岳飛,豈有不死之理!

再者宋高宗也延襲了他祖先猜忌武將的傳統。有人說:高宗擔心大將權重,造成尾大不掉之勢。因而對武將採取嚴厲的戒備措施。可是抵禦金兵又得靠武將,這便形成了高宗既要藉助這些武將,同時又不信賴武將的矛盾心理。一旦和議實現,抗金將領的悲劇是難以逃脫的,岳飛之死正是如此。而且上文已講過,軍事天才的岳飛又深得民心、軍心、士心,而岳家軍又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威名和佔宋軍四分之一主力,攻必克,戰必勝的絕對實力。且“家軍”在皇帝看來本來就有很濃的異己色彩。所以岳飛即使有功還十分忠誠,也難逃一死。北宋大將狄青就是他的前車之鑑。所以有學者得出結論:在皇帝眼中,一個好人可能的冤屈與趙家江山的安全穩定相比,孰輕孰重?這還用問嗎?皇帝的邏輯是:哪種老虎最安全?死老虎最安全。是老虎就該死。在這個意義上,岳飛得到的“莫須有”罪名是一個非常貼切的罪名。

面對這樣的皇帝,岳飛就別指望高宗像秦武王支持甘茂打宜陽那樣支持自己收復中原。在那個朝代,即使沒有秦檜,也有別的秦檜式的人來幫高宗害死岳飛。所以正像何鑄問秦檜為什麼殺岳飛,秦檜說:“此乃上意”。也正像《宋史紀事本末》中說的“高宗忍自棄中原,故忍殺飛”。所以趙構對岳飛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士大夫的集體謀害

有學者曾經認為宋高宗指使秦檜害死岳飛,違背了宋太祖“不誅大臣”的碑誓。但又有人考證,此處所謂“大臣”實指文臣士大夫,而不包括武將在內,即使如岳飛之類曾建立殊勳,身居高位的大將也如此。所以在宋初便奠定了重文輕武的傳統。在這種情況下,岳飛別說“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一展鴻鵠之志,就是他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否安身立命就是個問題。原因在於,有上百年根深蒂固重文輕武思想的士大夫也是岳飛之死的一大因素!


再議岳飛之死因#舊史新說#

跪在岳飛墓前的秦檜夫婦


基於此,有學者指出:從更深的政治文化角度來看,岳飛實為士大夫集團所共同謀害。它象徵了士大夫從武將手中奪回兵權,重新恢復了宋代立國以來的文人主導政治的傳統。岳飛之死亦顯示了宋代文化的悲劇性質,是北宋以來文人迫害武將傳統的歷史循環,顯示了宋代文人集團極其狹隘的政治心胸。而宋代士大夫也似乎真是一群只會說空話的人。當外敵入侵時,他們叫嚷著,還寫了很多詩詞歌賦以述愛國之情。可他們行嗎?還得靠武將。但當武將勢力作大時。他們便又搬出內憂甚於外患,尾大不掉,宋太祖陳橋兵變等陳詞濫調來忪恿皇帝去打壓甚至殺害武將。學士汪澡的上疏說明了這一點:“論其官則兼兩鎮之重,視執政之班,有韓琦、文彥博所不敢當者;論其家則金帛充盈,錦衣玉食……平時飛揚跋扈,不循朝廷法度,所至驅虜,甚於外患……諸大將以負國家罪惡如此,臣觀今日諸將,用古法當斬。其士大夫對武將的敵視躍然紙上!

對於宋代的士大夫,有人是這樣評價的:宋代士大夫誠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精神,但其文化人格並非完整,他們還有排除異己,為維護本集團政治利益不惜犧牲王朝大局的一面。其雖有文化之功,亦少“女主、外戚、宗王、強藩之惑”,然實為一種畸形的政治文化,沒有哪個王朝只靠修文崇士,擅長寫文章辭賦就能夠長盛不衰的。一旦外敵入侵,如空中樓閣的繁榮瞬息就滅。可見宋代士大夫乃是一群打著為國效忠,卻私下裡維護本集團利益的心胸狹隘之輩!他們陷害武將也是有傳統的,遠的如北宋曹利用自殺,名將王德用和狄青同遭貶死,近的如曲端之死。所以岳飛的死,對士大夫而言只不過是歷史的重演罷了!

宋朝的文化空前繁榮,士大夫也享有太祖“不殺大臣”的優待。但卻做了殺死武將這種自毀長城,令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不能不說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因此有學者評論說:宋人的思想自由只有在學問,只有在文化方面,而不是在管理的方法……宋代的儒生修養都很好,但這些人一輩子所受的訓練都是為了道德文章,不是為了管理政府,不是為了開拓一個新的局面。所以岳飛的死就不僅僅是一個秦檜的事了,他僅僅是士大夫的傑出代表,並把謀害武將的手段玩的淋漓盡致!所以王夫之就說了:“其遇秦檜之奸而不免,即不遇秦檜之奸而抑難乎免矣“[21]所以岳飛只能感慨自己生錯了朝代!

三、決定因素:金人

無論是秦檜還是南宋士大夫,還是宋高宗,他們要害死岳飛都要看金人眼色。因為秦檜和士大夫要害岳飛要聽高宗的,而高宗則要看金人的。只要金人一天想滅南宋,那麼對於南宋岳飛就有一天的生存價值,因為岳飛是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能打的,而岳家軍是南宋最精銳的軍隊。岳飛及他的岳家軍的存在就是南宋君臣苟且偷安的保障。他們打贏的勝仗,就是與金人和談最大的籌碼。但是岳飛不僅要保衛南宋,還要北復中原。所以當金人想與南宋議和時就說: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而一心想議和的南宋政權,便以一種鳥盡弓藏的態度,藉機在紹興和議僅達成一年就害死了岳飛。

難道高宗貴為南宋皇帝就必須聽金人的嗎?其實金人手中有一張讓高宗唯命是從的王牌——宋欽宗。有學者解釋說:別說金國扶植宋欽宗建立政權,就是簡單地把趙構的這位大哥送回來,從趙構的角度說,威脅之大已經不亞於冒出一個敵國。數百年後的明朝,蒙古人就把俘獲的明英宗送回來了,不久就發生了英宗復辟。歷史事實證明,前任皇帝政變相當容易,容易得就像鬧一場家務事。況且身為徽宗第九子,又是從傀儡皇帝張邦昌那裡奪回帝位的趙構,本來就一直飽受不合法統的爭議。因此一心苟且偷安的宋高宗,只能惟金人命是從。

所以,我認為如果說秦檜是岳飛之死的直接原因,那麼金人就是岳飛之死的決定因素!

四、總結

岳飛的人生悲劇絕對不是一個一維圖形,而是一個多維的立方體。他不僅要為自己沒有碰到像漢武大帝那樣雄才大略的君主;沒有碰到像張居正那樣的千古名相;沒有生在三國那個武將可以一展才華的時代而感嘆,也應該為自己的過於耿直的性格,過於簡單的政治頭腦而負責。我們對岳飛之死的分析,也應該深刻的認識到,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分析評價,要客觀全面,考慮各方面可能的因素。也應該從岳飛的人生悲劇中吸取教訓,以史為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