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vs深中大橋的背後,是香港和深圳對珠江西岸主導權的爭奪!

港珠澳vs深中大橋的背後,是香港和深圳對珠江西岸主導權的爭奪!

珠江兩岸形勢圖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連接香港、澳門、珠海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同時,連接深圳和中山的深中大橋也在緊鑼密鼓的施工建設當中,計劃2024年也正式開通,香港和深圳對珠江西岸經濟腹地的爭奪,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港珠澳vs深中大橋的背後,是香港和深圳對珠江西岸主導權的爭奪!

2018年,深圳市GDP總量正式超越香港(數據引用)

根據2018年官方經濟數據顯示,按照可比價格核算,深圳當年的經濟總量為24222億元人民幣,香港的換算成人民幣約為24001億元,深圳超出香港221億元,這表明,深圳在經濟總量上,正式超越了香港。深圳,從一個南海邊上的小漁村,在改革開放春風的沐浴下,不斷進取和發展,在逢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GDP上超越香港,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具有里程碑性的紀念意義。

港珠澳vs深中大橋的背後,是香港和深圳對珠江西岸主導權的爭奪!

2010-2019年香港深圳GDP發展走勢(數據引用)

早在10年前的2010年時,深圳的經濟總量為9582億元,香港為16212億元,深圳僅為香港的59%,差距明顯;到了10年後的2019年,深圳經濟總量已增長到了26927億元,而香港也增長到了23712億元,深圳佔香港的比重達到了114%,深圳的經濟總量超出香港近14個百分點左右。

在過去的10年裡,深圳的年均名義經濟增速為12.22%,香港僅為4.36%,深圳超出香港7.85個百分點;深圳經濟總量增長了2.81倍,香港僅增長了1.46倍,相對於香港,深圳經濟的發展速度更快。這也是深圳之所以能在10年的時間裡,快速趕超香港的最大原因所在。

港珠澳vs深中大橋的背後,是香港和深圳對珠江西岸主導權的爭奪!

粵港澳大灣區形勢圖

香港被深圳超越,即在情理之中,但又出乎大多數人的想像,因為從沒有人會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麼快,有點不可思議:

  • 深圳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香港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眾所周知,4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深圳當時還叫寶安縣,隸屬現在惠州市管轄,是南海之濱和香港一河之隔(深圳河)的一個小漁村而已,現代經濟和工業可以說是完全空白,而當時的香港,已是同我國臺灣、還有韓國、新加坡齊名且經濟發達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已是世界發達經濟體。改革開放後,寶安縣從惠州市析出,並更名為深圳市,在特區政策的指引下,利用與香港緊鄰的地緣優勢和跳板作用,學習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策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外貿出口加工產業,吸引了大量的香港資本和產業就近轉移過來,另外,我國的臺灣和國際資本也通過香港中轉到深圳,從而把深圳拉入到了世界工業經濟體系當中,經濟發展速度突飛猛進,成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一顆耀眼明星城市。
  • 香港是老牌經濟發達地區,深圳是新生的城市,有較強的後發優勢。經濟學上,有一個術語叫做“後發優勢”,就是說,當某一個地方的經濟高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會處於停滯或者低速發展階段階段,而原本發展落後的地區,就會利用當下最新技術,越過前面的落後階段,直接進入到目前先進的發展階段中,從而實現彎道超車。香港因為歷史的原因,長期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一同發展和前進,經濟和發展程度遠遠領先於我國內地,利用國際自由港的身份,到上世紀70年代時,已是世界著名的金融和國際貿易中心。而深圳,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直接越過了原始積累的經濟階段,在世界資本和產業的佈局帶動下,接軌和採用當時世界最新的技術,和經濟發展思維模式,從而快速接近了與香港的產業斷代差距,為以後的趕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香港的經濟結構出現了重大問題,太偏重金融業和房地產業,而深圳的經濟結構比較合理。深圳在全國力量的支持下,和在相關政策資源的傾斜下,以及深圳人民在“拓荒牛”的引領下,充分發揚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把深圳打造成為了我國的創新之城、科技之城,實體經濟、金融業、服務業、科技產業齊頭並進,從而實現了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而香港的經濟支柱為金融業、加工產業、港口航運、房地產,當加工產業轉移到深圳和內地後,也慢慢導致了港口航運業的衰退,只剩下了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在苦苦支撐,民生領域經濟發展滯後,而過高的房價,又消耗掉了香港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導致科技創新性嚴重不足。


港珠澳vs深中大橋的背後,是香港和深圳對珠江西岸主導權的爭奪!

香港維多利亞灣

同為鄰居的兩個城市,此生彼長,深圳高速的發展步伐,使香港感覺到了嚴重威脅,而深圳也要為了保證持續高速發展,找尋新的出路。香港和深圳都是地域狹小的城市,目前,深圳和香港都面臨著沒有多少土地可被利用開發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擴大經濟腹地,保持足夠的影響力,是香港和深圳都要考慮的首要問題,而珠江西岸,就成為香港和深圳的優先選擇目標。

  •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珠江東岸,已沒有多少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深圳和香港都是面積狹小的城市,並且都是以山地為主,平地較小,而鄰近東莞市的土地資源開發得也差不多了,惠州市的土地開發是有的放矢,嚴格控制。香港經過近100年的發展,可供利用的土地更是少之又少,而山地的開發成本又非常高,還有香港嚴格生態保護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香港的房價非常高的原因所在;深圳也好不到哪去,經過40年的發展,也沒有多少土地資源進行經濟佈局了,華為部分職能和產業轉移到鄰近的東莞,就是因為深圳沒有合適的土地供其產業落地,和長期發展佈局,深汕經濟合作區(深圳汕尾合作),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無奈之舉。
  • 珠江西岸地區經濟發展還不充分,有大量優質土地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珠江西岸有中山、珠海、江門三座城市,這三座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經濟總量佔比較小,經濟發展還不充分,相對於珠江東岸的香港、深圳、東莞,經濟產業和規模要落後不少,最主要的是,西岸有大量的、可供開發的寶貴土地資源。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香港和深圳同時向西看,就不難理解了,誰能先打通與西岸的交通聯繫,儘早提前進行經濟產業佈局和落地,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搶佔先機。
  •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規劃,也需要打通珠江兩岸的交通網絡。珠江西岸的發展落後於東岸,跟珠江也有很大的關係,目前,珠江上游虎門大橋和南沙大橋,因位置偏北太遠,無法滿足東西岸這6座城市經濟交流往來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修建新的東西向跨江大橋,非常緊迫和重要,也就被提上了日程,粵港澳大橋的開通,和深中大橋的規劃和修建,可謂正逢其時。


港珠澳vs深中大橋的背後,是香港和深圳對珠江西岸主導權的爭奪!

深圳蛇口

雖然深圳的經濟總量超越了香港,但在人均指標、金融中心、服務貿易、國際化等方面,深圳與香港差距還很明顯,深圳的優勢在於是一座新生的城市,具備強大的後發優勢和潛力;香港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短期的停滯和低速發展,也是正常的,一旦在國家的總體佈局和重大利好政策支持下,經濟產業調整和重新規劃且佈局到位,從而煥發生機實現二次騰飛,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未來,香港和深圳只有共同發展的更好,處於一種良性競爭和經濟互補的局面,共同引領珠江兩岸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才是粵港澳大灣區之福,更是國家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