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技術行者老王


可以理解為一種逆向思維。

曲中求正,黑裡求白。因為《道德經》強調陰陽,也就是矛盾

之間相互轉化的思想,“將欲擒之,必先縱之。”要想安逸,必先勞作;要想富貴,也要先經歷貧賤坎坷。

普通人爭取利益都是順向思維,老子反其道而行之: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最後兩句“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就是說,我跟俗人不一樣,我想要什麼,我從根源上去求索。樂生於苦,白生於黑,“有餘”生於“若遺”(缺了才會去爭求嘛),所以才會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巽芳公子


背境信息_事物一分為二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一”者,太極、宇宙、自然、道、本源(或上帝、造物主);“二”者,二儀、陰陽……;“陰陽”者,天地、動靜、虛實、上下、剛柔、進退、伏升、公母、雌雄……;“雌”者,生物中能產生卵細胞的_如雌雞、雌兔、雌蕊;寓意柔弱、寧靜……;指女性及母性動物;反之則“雄”。“知雄守雌”者,其“知”即認識、把握事物之個性狀態;其“守”即奉行、遵守、應用事物之共性、統一性、平衡性原理。“知雄守雌”在“和”陰陽二端於“一”,在融“天人合一”之“和文化”中_忌執其一端而偏廢另一端。

《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中“雌”釋為寧靜、柔弱是錯的;又如“道德經”二十八篇“知其雄,守其雌”釋為剛強與柔弱也是錯誤的。此兩處“雌、雄”單獨使用(老子本意應是合用即有意省略)。故應釋為_認識陰陽、認識陰陽的規律規則;守者遵守陰陽的規律規則。

理由:關係論_雌雄是對立統一關係、辯證統一關係、並列關係、並存關係、平衡關係(此處是整體論而非個別論)。借喻手法論_借雌雄表陰陽。筆法論_雌雄在此處合用太俗,並涉嫌不通;獨用顯神來之筆。思想體系論_陰陽為獨立理論,雌雄乃陰陽中一類。知雄必知雌,守雌必守雄;知雄不知雌,守雌不守雄_實為極端,違背對立統一、陰陽平衡規律。故知雄者知雄雌(知陰陽的規律規則),守雌者守雌雄(遵守陰陽的規律規則)_實為老子本意與要旨。


四維正邦


《道德經》是古人的智慧,今天的人解讀《道德經》1000個人,有1000種解釋,《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我傾向於這樣的解讀;傳說,老子騎著青牛要過函谷關,函谷關管事的不讓過說,你必須在這兒,給我著一書才讓你過去,老子於是手書五千言,也就是後來的《道德經》,然後騎著青牛走了。後來《道德經》發展成了中國道家的經典著作。“知榮守辱,為天下谷”這段話,就是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

原文是這樣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據說,老子出生於周朝末年的春秋時期,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距離現在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了。老子在周王室擔任藏書吏,職位相當於圖書館長,所以讀了很多書,知識淵博。

古文確實很難理解,我也是聽老師講解,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道德經》裡邊的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解釋;知道什麼是雄壯,要能夠安心於雌柔的狀態,甘心處於小溪流水那樣的地位。甘守溪谷,人就不會背離道德,從而回歸到赤子一樣的天真無邪。

比如,今年南方洪水兇猛沖毀了堤壩,抗洪人員就要避開洪峰,等到洪水過後再去重修堤壩。在洪峰到來的時候我們要暫時避讓避免損失。這樣做我們就不會違背 天理道德,迴歸純真的境界。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解釋;知道什麼是清白的,要能夠安心於黑暗和被誤解,天下人就會效仿。甘心處於這種狀態,人就不會在道德問題上出現錯誤,迴歸到一種綿延無盡的狀態。

比如,我們在被別人誤解的時候,不要著急去跟人家辯解,要平靜的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到事情平靜下來,再論是非。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解釋;明白什麼是榮耀,卻能夠安心處於卑下的地位,甘心處於低谷之中。甘守低谷,人的道德就會更加充足,從而回歸到混沌之初的淳樸的狀態。

比如;身為職員要知道做經理的榮耀,要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守得住卑微的職位,做好本職的工作,等到天時地利都來了的時候,卑微的地位就能改變。

《道德經》是我們自己傳統的文化,僅僅5000言,每一個文字裡都充滿智慧。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品味,傳承發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