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沒有收入,優惠政策有什麼用?

疫情發生以來,許多企業在土地承租、生產經營、交通物流、人力成本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壓力,國家和地方稅務局為了幫助企業在疫情當中走出困境,出臺了一系列助力政策。然而多數小微企業卻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沒有收入並不需要繳稅。那麼稅收優惠政策從何談起?

如此,國家稅收優惠政策仍然不能解決小微企業的燃眉之急。

1

-THE FIRST-

無收入無納稅

稅收優惠無從受惠

疫情成就了互聯網,卻苦了實體企業,特別是餐飲、娛樂、酒店、線下培訓機構這些無法單純靠互聯網完成業務閉環的企業。

國家和地方稅務機構幾次三番地出臺各種優惠政策,用“減、免、緩、幫、補”的五大基本手段,盡力幫助小微企業走出困境,然而受困的小微企業的現實情況卻與在各類稅收政策的幫扶下“企業復工復產形勢一片大好”景象有較大出入。

接受《企業觀察報》採訪的幾家企業都表示享受不到稅收優惠政策,並且認為即便可以享受到,對於企業來說也是隔靴搔癢,真正壓垮企業的是高額的房租和人工成本並沒有得到緩解。

“沒有感受到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帶來的幫助。”一家名為街舞足跡的合夥人張先生在接受《企業觀察報》記者採訪時略帶不滿地說到。

據瞭解,街舞足跡是一家規模不大的舞蹈培訓機構,主要以線下街舞培訓為主,雖然規模不大,但也經營了三年了,基本上每個月的營收可以達到8萬-10萬左右,但是“疫情期間真的毫無進賬。在這樣的狀況下,房租成本成了最大的支出,也是目前整個公司面臨的最大難題。”張先生說。

本報記者採訪的另一家總部在上海迪士尼附近的民宿企業,由於疫情期間迪士尼一直處於關閉狀態,因此生意慘淡。據其中一位合夥人齊先生透露,即便是正常營業,每月稅收也只有幾萬塊,但僅疫情期間所帶來的房租、客源等方面的經濟損失至少已經達到了一百萬元。

小微企業:沒有收入,優惠政策有什麼用?

由於沒有收入,街舞足跡並不需要向稅收部門繳納任何稅款。“國家優惠稅收政策對我們這些個體商戶來說並無用處。第一,在形勢這麼嚴峻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開門,即便開門也沒人會來上課;第二,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稅收優惠政策是給誰優惠的?”張先生向《企業觀察報》記者抱怨到。

這種現象在三四線城市,包括縣級城鎮中更為明顯。

《企業觀察報》記者採訪了吉林省農安縣的兩家在當地規模較大的飯店和酒店。一家酒店名為吉林省長春市農安賓館,是集餐飲、洗浴、游泳、健身、按摩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酒店,是當地最大的一家酒店。另一家名為吉林省農安縣松花江燉魚館的飯店,曾在疫情期間為一線抗疫人員提供餐食。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兩家企業都非常積極地配合政府工作。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即便是像農安賓館這樣規模的企業,也沒有享受到任何稅收優惠政策,原因很簡單,就是由於沒有營收,或者營收過低而不需要繳稅。

這兩家企業的老闆都對《企業觀察報》記者表示,即便是享受到了國家補貼的稅收優惠政策,對於企業來說也是杯水車薪,因為真正的困難是高額的房租、員工工資等日常的固定支出成本,而稅收所能減免的那一部分對於企業來說只是九牛一毛。

據吉林省長春市農安賓館總經理謝愛軍透露,酒店僅一年的房租成本就高達700多萬人民幣,在疫情期間已經損失了200多萬元人民幣。

就在剛剛過去的四月份,迫於無奈的謝愛軍向開糧店的朋友借了20萬,才把員工工資湊齊。但糧店的朋友說五一就要拿錢去進貨,所以五一之前還要想辦法把錢還給朋友。

“員工生活也很緊張,工資還是要照樣開給他們的。”謝愛軍說到。

與農安賓館不同,吉林省農安縣松花江燉魚館法人代表劉豔麗透露,緩繳稅款的政策對於飯館來說,多少起到了點作用,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企業無法正常營收帶來的經濟虧損。

“現在雖說餐飲已經慢慢恢復營業,但是堂食人仍佔少數,基本只能達到平時客流量的一成,而外賣平臺抽取利潤又過高,導致飯館仍然處在每天虧損狀態,稅收優惠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劉豔麗說到。

“也許對於國家來說,拿出很多個億來解決各行業稅收問題是一筆大數字,但是分到各個企業頭上,似乎感受不到有任何的‘雨點兒’。” 謝愛軍說到。

2

-THE SECOND-

為中小微企紓困政策頻發

治本之法難尋

此次疫情中,受影響最大、數量最多的是中小微企業。資料顯示,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了企業破產案件346件,同比上升145.07%,破產企業債務總額達1595億餘元,比歷屆的243億元增長了近6倍。其中,發生在溫州的企業破產案就有198起。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在溫州當地,以家居行業為例,目前,處於停產和半停產的企業起碼超過50%以上,很多企業勉強開工。同時,不少出口導向型小企業,訂單量有所減少,且訂單傾向於短期化;諸如電線電纜等企業,由於銅價波動,企業成本有所增加。

小微企業:沒有收入,優惠政策有什麼用?

復工後,服務業中小企業由於消費低迷、產業鏈傳導、成本增加、資金佔用等因素,其實際經營困難將會持續加大,一些實體店,好不容易熬到可以“開門”營業時,卻陷入顧客稀少、店面冷卻的窘狀。如果這種狀況再持續一段時間,這些熬過“開門難”的中小企業將不得不面臨再次“關門”的悲劇。

正因如此國家和地方政府從各個層面推出多項幫扶政策,如階段性免徵減徵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免中小微企業的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等政策,並鼓勵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支持減免個體工商戶物業租金等,以緩解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困難問題,維持其可持續性經營,助力穩就業。

日前,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負責人王斌在公開會議上表示,疫情發生以後,一些企業,特別是涉及將近6000萬的小店,經營面臨困難,有關部門及時出臺了一系列援企紓困的扶持政策。

小微企業:沒有收入,優惠政策有什麼用?

在稅收優惠政策當中,有相當多的政策是支持小店發展的。比如住宿餐飲、美容美髮等生活服務業在一定時期內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小店大多數是小規模納稅人,3月份至5月份,湖北省境內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徵增值稅,其他省份的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徵收率由3%降到1%。在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中,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也給予了更大力度優惠。

雖然減免稅款仍然只佔企業支出很小一部分,但國家政策依然希望能夠通過這一舉措,來紓緩企業困境。

小微企業:沒有收入,優惠政策有什麼用?

因此,不僅國家層面發力幫扶,政策在各地方也被一項項不斷展開推進。

其中,多個省份推行“共享員工”模式,緩解企業用工和員工返崗雙難問題,國家稅務總局崑山市稅務局“點對點”對接“共享員工”企業,安排業務骨幹重點宣傳社保費階段性減免等優惠政策,全力宣傳輔導、核算分析、監督考核,確保“應免盡免、應減盡減、應緩盡緩”,將政策紅利落實到位,為“共享員工”企業解除後顧之憂。

為緩解企業的成本壓力,天津、山東、江蘇、新疆等地紛紛出臺房租減免政策。在疫情期間,深圳市拿出超過30億元為中小微企業貸款貼息,相關企業可零門檻獲得幫助。而作為中小企業大省,江蘇省針對中小企業發佈了22條政策措施,從減負、強貸、穩就業等多個方面對企業進行扶持。

文旅行業在疫情當中屬於受衝擊非常嚴重的行業,疫情發生以來,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與中國建設銀行四川省分行聯合推出了“減稅抗疫貸”特色金融產品,為助力文旅企業復工添力。“減稅抗疫貸”與“文創通”“蓉採貸”等金融產品,幫助文旅企業度過眼前的難。

但是這些政策在具體落實中,卻讓企業感到只是“揚湯止沸”,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企業難題。所以一面是不斷出臺的利好政策,一面是企業難解燃眉之急的甚微收效。

據齊先生透露,他們說經營的民宿除上海業務外,四川、重慶等地也有52戶民宿房,疫情期間每月房租成本在60萬元左右,而目前的入住率只能勉強達到平時的30%,這其中帶來的鉅額經濟損失是無法用減免稅收來解決的,並且也並沒有享受到房租減免的優惠。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對於可提供貸款的企業要求過於嚴格,很多企業無法滿足放貸要求,因此能得到銀行貸款來救急的企業也寥寥無幾。

小微企業:沒有收入,優惠政策有什麼用?

謝愛軍也向《企業觀察報》記者表示:“國家的優惠稅收政策我們根本毫不知曉,也沒有收到任何的優惠通知。”他說,“其實我們很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可以組織企業負責人、金融機構負責人坐下來一起探討,政府方面和金融機構方面可以出多大力度來幫助我們這樣亟需現金流的企業維持下去,哪怕只能給到我們所需要幫助的一半,企業都有維持下去的希望。”

目前來看,在諸多的救企政策中,真正能夠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典型企業十分有限,更多的企業仍然面臨“倒閉潮”的席捲。

3

-THE THIRD-

刺激消費、

改變稅收結構或是良策

企業想要的,無非是儘快獲得現金流,在困難時期保住性命。而國家給到的辦法,對企業來說還沒法止住“飢餓”的痛苦。

因此,有關專家學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給出的建議是,只有國家看到企業真正問題的源頭——增加營收,才能真正做到真正開源,幫助企業尋找到一條可以靠自己走下去的長久發展之路。“刺激消費,讓企業有訂單可接,增加生產經營,企業才能真正活起來。”

經濟學家向松祚指出,很多中小企業現在面臨的困難是沒有任何收入,沒有任何訂單和需求。這樣的話,即使有財政和信貸方面的幫扶政策也不起作用,因為企業根本沒有辦法開展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對企業來說,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訂單。”晉商創投控股有限公司負責人和廣州一家服裝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時這樣表示。

受疫情影響,市場需求萎縮明顯,雖然企業已經復工,但因為沒有多少訂單,再加上原材料供貨不足,目前企業的生產量很小。

因此,很多專家認為,應該從刺激消費這條根本途徑上幫助企業走出困境。與此同時,改變和調整稅收結構。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協會高級研究員劉秉君認為,國家應該採取減稅降費與發放消費券雙管齊下的方針,如果按中國每人1千元發放,總共將發放1.4萬億,將迅速轉化為消費,並對市場產生極大的刺激效應。

發放消費券雖然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但消費券刺激經濟可以迅速增加財政收入;相反,如果不發放消費券,不僅經濟會出問題,財政收入也會出問題,由此衍生的社會問題更是難以預料。現在中國經濟已經率先復工,一定要抓住機遇,用減稅與發放消費券雙管齊下的方式,率先走出經濟的低谷,振興中國經濟,也為世界經濟的復甦擔當起中國的使命。

另外向松祚強調,這次疫情是一次重大的公共衛生災難,全球性的災難,應該把這次的疫情當做推進財政、稅收各方面重大改革的一次契機,這是推進重大改革的最好時機。

最重要的就是要下決心一次性減稅,大幅度減少或者完全取消針對企業的各種行政性收費。

據不完全統計,現在針對企業的各種行政性收費還有數百種,有時候是300多種。

同時還要改變徵稅結構,中國稅制的特點是主要負擔在壓在企業身上,這與其他很多國家是不同的,他們的稅收主要來自於消費領域、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因此中國也應該將稅收增加在財富領域,包括資本利得稅、炒股票、(現在炒股票收入是不繳稅的)房產稅、遺產稅、贈與稅等等。

在非常時期,中小企業不要坐以待斃,應主動出擊,盡全力往最好處努力,這樣才能找到出路,找出新的營收之道。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教授提到,中小企業要學會以創新應對危機,用創新去尋求機會,有戰略眼光和長遠思考的企業家也可以藉著本次疫情危機對其企業發展的佈局進行考核,一定能夠在商業模式、資源的柔性、發展的可持續性上進行合理優化。

比如充分利用互聯網,在“第三空間”裡開拓人際交往、商品交易的新業態,用好恰當對路的中小企業管理APP,加速把物流、營銷,乃至財務、會計、人事、質量等等管理工作上網,同時也可以開展線上採購銷售、網上工作、業務外包等。部分企業甚至可以採用全員網上營銷,盡最大能力穩住客戶。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原院長王方華教授、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商學院原院長魏農建教授建議,各個企業自身要加大細分領域的機會探索,對於一些不合時宜的領域要有果斷處理,有壯士斷臂的勇氣。有條件的中小企業要發揮靈活機動的優勢,逐步關注顛覆性技術創新的行為,並依託卓越的品質和工匠精神,讓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真正貼近顧客,為顧客創造真正的價值,成為行業的垂直供應商,從而逐步形成能與大型企業合作共創的商業生態體系,這樣才能把路走寬走遠。

END

編輯|思洋 校對|堅果 視覺|牛小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