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圍城》:從順應論角度看文中“一”字,為何被反覆提及?

再讀《圍城》:從順應論角度看文中“一”字,為何被反覆提及?

語言順應理論是時任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的維爾索倫依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認識思想結合人類語言交往使用中的實際情況提出的理論,順應論是一種重點研究人類交際與交往中語言的使用的新興理論。它是以語言的選擇與順應為契機,通過對於人們使用語言時的各種現象和情境,闡釋人類語言交際的心理機制及其過程以及社會、文化、認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揭示出語言運用的實質。

順應理論認為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尤其是在翻譯時,應該與哲學思想相結合語言使用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在這個動態的選擇過程中,以語言的三種特性:變異性、商討性、順應性為基礎,又能夠結合人類不同特徵以順應當時當地和人類生活習慣的語言行為,以此對人類所展現的語言行為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作出闡釋和正確表達。

由此語言的順應理論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上尤其重要,因為世界各地每個國家每種語言都有屬於自己的

文化背景、思維方式框架和蘊含的哲學思想,準確合適的翻譯是能夠正確表達傳述作者思想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圍城》這本書首先大家一定不會覺得陌生,是我國著名作家錢鍾書所著的長篇現代小說,其中充滿了對於當時生活環境情況下知識分子們思想的諷刺。《圍城》中精妙詼諧的譬喻俯拾皆是,其實人生中的一切事物,無論是從你出生到死亡中追求的這些物質還是精神層次的渴望,婚姻、教育、工作、職業……都是一座圍城,城裡面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作者書中所描述的各色人物,無不是在認真生活、認真經營自己的人生,同時又都營築起自己的圍城。而讀者在閱覽書中各色人物的人生時,哀其不幸,恨其不爭,自然想到這圍城亦是自己的人生,走入一個又一個循環,難以突圍。

這樣優秀又充滿隱含意味的書籍,我猜想就算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需要思想到達一定的理解程度才能夠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書中所想傳達的道理固然很簡單,然而深切體會那個時代對知識分子的

禁錮和束縛才能理解他們的難處。

再讀《圍城》:從順應論角度看文中“一”字,為何被反覆提及?

在向沒有這種經歷和思想文化環境的讀者傳達時,怎樣才能通過翻譯傳達出作者的本心才是我們需要在意的,這時候語言順應論自然就能充分發揮其作用,通過結合作者所處的環境,深挖其中隱含的哲學意味,讓“圍城”不光只是表面上所表述的圍城,而是在精神上、物質上、人生各個階段中每個人都免不了被束縛被包裹著的圍城。

一、圍城中的“一”字成語

1.他們天涯相遇,“一”見如故。

Meeting at a far corner of the earth, they became friends at once.

2 文盲在黑夜裡也該一目瞭然的。

an illiterate should have been able to make them out at a single glance in the depths of night.

3.“汪太太真是多此一舉”。

Mrs. Wang really wasted her time and effort.

4.“這一字之差,不可以道理計。”

The difference of one word can’t be measured in terms of miles.

5.“范小姐看她上轎子,祝她們倆一路平安。”

Miss Fan watched Miss Sun get into the chair, wished Jou-jia and Hung-chien a pleasant journey.

6.“這些記載從各個方面、各種事實來證明方豚翁高人一等。”

再讀《圍城》:從順應論角度看文中“一”字,為何被反覆提及?

These records were to prove from every angle and with every kind of fact Fang Tun-weng’s noble character.

7.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When the first new car arrived, the crowd surged forward.

8.沈先生下唇肥厚倒垂,一望而知是個說話多而快像嘴裡在瀉肚下痢的人。

Mr. Shen’s lower lip is thick and drooping. One could tell at a glance that he was a man who spoke too much and quickly as though he had diarrhea of the mouth.

9.是我有hunch;看見一件東西,忽然靈機一動,買來準OK

But I have a hunch when I see something, and a sudden-what’d you call?-inspiration comes to me. Then I buy it and it turns out to be quite OK.

10.李梅亭一口咬定這是部頒的規矩,至多星期六晚飯和星期日三餐可以除外。

再讀《圍城》:從順應論角度看文中“一”字,為何被反覆提及?

Li Mei-ting insisted that this was the regulation as promulgated by the ministry and that, at the most, Saturday dinner and all three meals on Sunday could be exempted.

二、圍城文中的“順應理論”

1.圍城的奇葩“翻譯”。

在將中文作品翻譯成英文推向國際的時候,我們首先追求的是翻譯的“信”即我們最大程度的將其原本的意思完整的表達出來;其次是翻譯的“達”。就是在做到第一步的基礎上使得表達儘可能流暢平滑,接近作品母語的表達方式。

就舉最簡單的例子,亞洲尤其是中國、日本、韓國都是高語境的表達方式,比較含蓄,而歐美則屬於低語境的表述,他們說話表達都相當直接清楚。然後是最後一個“雅”,雅字自然追求的是如同人的氣質一樣的優雅的表述,在翻譯的同時能夠考慮結合到文章環境、作者心理、以及主人公的情緒,增加翻譯的趣味性,也使得讀者更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

翻譯的方法和策略來講,我們最常見的有三種。“直譯”,“意譯”,“其他譯法”。也有歸化、異化等等。無非就是糾結翻譯追求的是竭力還原原文意思還是增添進去一些情感意味,更加洋氣罷了。這幾種翻譯方式在使用的過程中也是在遵循順應理論。

2.作品特點和作者中心思想。

我們都知道《圍城》是一部極具幽默和諷刺風格的文學作品,它不光是以當時知識分子所處的傳統的環境為大背景,還有當時的社會文化、政治背景、以及中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傳統思想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哪些知識分子所謂的“糾結”,“掙扎”的人生,因此也才更能夠理解“圍城”二字所傳達的感情。

因此順應理論在翻譯中應用時應該能夠考慮到作品的整個特點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情緒和哲理。

再讀《圍城》:從順應論角度看文中“一”字,為何被反覆提及?

3.譯者和讀者內心和精神上的追求。

翻譯的人在翻譯作品是也難免會將自己原本的情感注入進去,這樣除非譯者足夠理解作者的心理,否則就會使作者想要展現的情感扭曲失真,從而會帶偏讀者。而讀者在閱讀時也許對於譯文中的某些詞不是充分理解,又或者是讀者從一開始便對這本書、

作者本人有了不適當不充分的瞭解,這些都會導致主觀的判斷超過客觀事實。

無論是通過哪種方式讓作者原本的意圖無法傳達給讀者,都是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且竭力去避免的。所以,固然要順應譯者和讀者的內心,但這也至少需要建立在“信”的基礎上。

三、“一”字成語為何被反覆提及?

1.將作者原本的意圖原封不動的展現給讀者。

《圍城》,毋庸置疑,它在中國的名氣不光是通過作者建立起來的,更重要的是裡面的人物、故事情節、哲理能讓讀者產生共鳴,通過文章內容感染讀者,使讀者可以同文中人物、同作者共情,從而學到一些人生哲理。

而通過應用順應理論將其翻譯出來,能夠將作者最原本的意圖和目的展現出來,我想這應該是作者最大的心願,希望讀者能夠從中找到自我,每個人都能從書中的人物上得以成長,學習到關於人生的道理。

2.將該書最大的特點以最優解的方式傳達給讀者。

同時,我們都知道中國人說話比較含蓄,不會太直接。而中國古人或者至少處於二十世紀的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相當咬文嚼字,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一些繁文縟節是不可避免的。

再讀《圍城》:從順應論角度看文中“一”字,為何被反覆提及?

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四字成語又不會僅僅只是傳達其表面意思,所以在翻譯時如果能夠應用順應理論,才能夠深挖語言中每一個字的深層含義,將其

含蓄、幽默、諷刺的風格展現出來,這才是這本書最大的特點,也是書名“圍城”二字的靈魂表現。

3.讀者更容易身臨其境。

在讀一篇文章時,只有深切體會到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或者換一種方式將自己的生活情感帶入,我們才是真正的身臨其境,感受到人物的情緒。使用順應理論在翻譯時固然要最大程度的保留作者意圖,感受人物的悲歡、糾結和掙扎,只有將這些情感毫不保留的展現給讀者,讀者也才能夠與文中人物共情。

我想通讀完全文,能夠真正明白“圍城”二字的含義,能夠折射到自己的生活,從而不被“圍城”所困,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四、結語

我相信順應理論還有更多更復雜的內容沒有在文章中體現,僅僅是這些內容就不禁讓我們感受到其在翻譯之中的魅力。無論是為了將中國的文化更好地傳達傳播出去,讓

中華文化、中國文學、中國作家能夠在世界舞臺上發光發熱,還是隻是站在一個熱愛中國文學的外國讀者的角度上,我們都有義務、有理由使得翻譯能夠以一種最原始最本真的面貌展現出來中國文學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