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急着逃往明天

重读鲁迅经典《明天》:在生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急着逃往明天。


作者|今夜文学

我们总急着让时光快点流去,尽快逃往明天,因为明天代表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不知,在希望的背后藏着令人痛彻心扉的绝望。

正如鲁迅这一篇文章《明天》之中的一个人物:单四嫂,当她的儿子生病之后,她将希望寄托于明天,但是明天等来的却是儿子的离开。

人生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此,我们都急着逃往明天,但是当明天等来的,却是再一次的希望破灭,于是,我们又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个明天。

鲁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急着逃往明天

鲁迅的这一篇《明天》写于1919年7月初,10月发表在北京《新潮》月刊第2卷第1号中。这篇文章的色彩正如当时的天空,有明天的美好幻想,但是每一天都充斥着动荡不安和每个人的生死离别,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这也是充满灰暗和绝望的年代。

一:用安静讽刺人心的冷漠

在文章的一开始就为整篇文章的悲剧色彩留下了一个伏笔,那就是:安静。

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

单四嫂是一个守了寡的女人,一个人养活着自己和三岁的儿子,她每天需要在夜深人静时仍然继续纺纱,为的就是维持生活,在这个时候,鲁迅特别重点的讲述了这个安静的场景,因为这个场景尤为突兀,它的“突兀”可以轻易的凸显出人性冷漠。

因为其他的门都关上了,唯有她家例外。

这一个场景除了表面能够看到的传统妇女的勤奋之外,表现的更是当时邻里之间的冷漠与麻木,以及大家对于弱者的袖手旁观,除此之外更表现的是当前的一个底层时代人们的无力感。

他们未必真的睡觉,但一定是真的不愿意帮忙。

鲁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急着逃往明天

用酒店的辉煌灯光映衬单四嫂家的昏暗破败,用酒店几个食客的热闹对比单四嫂的孤独与无助,更显清楚,更显悲凉。

悲剧从未在人生中远离,而且更偏向于悲凉之人,一个人越是生活困窘,悲剧越是接连发生,单四嫂一个人守着儿子生活,却没想到儿子也在一次高烧中离开了自己。

如果你要问明天有什么,或许明天并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事情,有的只是那一种不确定的不安全感,但是我们之所以急着逃往明天,只是因为今天太过于可怕。

单四嫂的孩子发烧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何小仙。

何小仙给她的儿子诊断病情时,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

单四嫂也不好意思问了,何小仙接着开出了一个药方,指定要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鲁迅在字里行间中描述的都是人性的冷漠,人总是为富不仁的,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即便别人的孩子都已经性命垂危,也要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指定让单四嫂去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心里明白何小仙和济世老店与自己形成了三角点,而自己则是唯一被动接受压迫的人,但是她却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接受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能相通的,当你痛苦到撕心裂肺时,站在你旁边安慰你的人,他们也不会感受到你的痛苦,或许也会顾虑你的眼泪别溅到自己身上,弄脏了自己的衣服。

单四嫂不仅接受了何小仙与济世老店的压迫,更有蓝皮阿五的虎视眈眈,单四嫂抱着孩子睡眼朦胧的回家时,她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助她一臂之力,但是偏偏来的是自己不愿意见到的阿五。

鲁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急着逃往明天

他便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蓝皮阿五并非是真心帮助单四嫂,他甚至盼着孩子早一点死去,这样便少了一个自己占有单四嫂的障碍。

就好像现实的人生,没有什么感情是真心的,若是有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别人除了敷衍式的沉痛之外,或许只是在觊觎你离开之后所遗留的东西,因为那是他能够占有的利益而已。

正在回家的途中,单四嫂又遇见了王九妈,这是一个有些年纪,见的多,具备老法眼的人,王九妈给了单四嫂另外一种希望,单四嫂希望有经验的王九妈,能够给自己看一眼自己儿子的病情,但是王九妈只是“唔”了两声,便没有了回话。

当孩子离开之后,王九妈则以热心之名,但是实施的却是谋取自己的利益之实。

鲁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急着逃往明天

二:不一样的宁静

蓝皮阿五,咸丰掌柜,王九妈以及所顾的两名脚夫,在事情办完之后,“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这个时候单四嫂才觉得屋内有一种异样,这种异样就是这个屋子里忽然太静了。

他昏昏的走去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

这一刻的静并非是一般的静,除了自己的儿子离开带来的静之外,更是因为那一群帮忙的人突然离开而带来的“沉静”。

“当整理完宝儿的装殓后,王九妈掐指推敲,终而没有想出缺少什么了。”

但是真的没有缺少什么吗?离开的人离开了,活着的人怎么办呢?每个人都没有顾及活着的人感受,刚办完丧事之后,吃过饭便回去了,这一刻的静,更凸显出人情如纸薄的冷漠。

没有人会具体关心一个人的内心是怎么痛的,他们只关心在你痛的边缘之外,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事情,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他该怎么面对明天呢?

鲁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急着逃往明天

当一个人对于已经等到的“明天”再次丧失希望时,我们该怎么重新复活自己内心的绝望呢?生活一次次的给了希望,又一次次的给了绝望,我们对于生活的力量又在什么地方呢?

所以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最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救救孩子

“孩子”代表的是更多的明天,救救孩子是为了救救我们更多的明天,真正让“明天”绝望的并不是现实生活,而是人性的冷漠,我们要救的“明天”就是人性所缺乏的善良。

如果能救救孩子,我们的明天才能值得期待。

-end-

今夜文学,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文学的归宿,用文字与您温暖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