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荀彧是心向汉室的,为什么不辅佐刘备,而去辅佐曹操呢?

代号沙漠孤狼


没错,荀彧是心向汉室的,那么谁代表汉室呢?唯有汉献帝,汉献帝在哪里,哪里就是汉室,荀彧要忠于汉室,就得和汉献帝在一起。

荀彧是在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的那一年,被举为孝廉,又在同一年董卓惑乱朝纲时弃官回家,乱世之中荀彧为了家族生存,需要寻找一个明主,可是在公元190年的时候,放眼天下,谁才是乱世明主呢?谁才是符合荀彧心向汉室的主公?荀彧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一年,关东州郡十一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同时还有河内太守王匡、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奋威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冀州牧韩馥。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有幽州牧刘虞、降虏校尉公孙瓒、徐州牧陶谦、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等等,荀彧要投靠谁呢?谁才能匡扶汉室呢?



荀彧首先投靠的是同乡人冀州牧韩馥,可他刚到冀州时,韩馥已经被袁绍取代,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的老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但荀彧发现袁绍并非明主,因此离开,为什么荀彧觉得袁绍不是明主呢?

因为当时袁绍的政治主张是另立皇帝,废除董卓立的汉献帝刘协,改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袁绍如此做法,和董卓又有什么区别呢?皇帝代表着一国之根本,岂能随便废立,另立皇帝等于动摇国本,袁绍的政治主张与荀彧的政治理想相差甚远,因此荀彧选择离开。



荀彧离开了袁绍,就选择了曹操,为什么选择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与其它的诸侯不一般,其它的诸侯在忙着抢地盘,争利益的时候,曹操在不顾个人安危的讨伐国贼董卓,公元191年的曹操,算是天下少有的贤臣,以匡扶汉室为已任的代表。

为什么这么说?

十一路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除了孙坚之外,只有曹操不顾个人安危,发兵攻打董卓,差一点就丢了性命,反观其它诸侯,天天设置酒会,分取利益和地盘,这样一比较,唯有曹操是匡扶汉室的代表。



荀彧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年,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两人同朝为官,估计也认识。再往前,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不畏强权,敢于对犯法的宦官家属动手,这叫鼎公执法。曹操任议郎时,不惧压力,敢于为前朝正直大臣窦武、陈番翻案,这叫直言纳谏。

曹操的种种言行,显然得到了荀彧的耳闻并赞赏,但荀彧投靠曹操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迎回汉献帝,重振汉威。



而这一点曹操听从了,不但听从了,而且对待汉献帝的态度毕恭毕敬,跟和平时期臣子对待皇帝的态度没什么两样,这才是荀彧最赞赏的地方。

迎回汉献帝之后,荀彧才有施展理想的地方,从此之后,曹操在外征战,荀彧在朝堂上主事,曹操主外,荀彧主内,为了共同的理想---匡扶汉室而努力。



至于刘备,公元190年到191年,刘备还在青州平原郡的平原县做县令,一个县的县令,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吏,跟上面的十几路诸侯是无法相比的,也没有多少人认识刘备,这个时候的荀彧根本就看不到刘备,或者说根本就不认识刘备。

至于说荀彧后来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呢?比如说刘备打下荆州后,开始有地盘,原因很简单啊,汉献帝在曹操那里,汉献帝才是正宗的汉室,也是东汉帝国名正言顺的皇帝,有着名正言顺的皇帝不投靠,去投靠刘备,荀彧又不是傻子。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谈论荀彧时,似乎可以把《三国演义》这个前提去掉。可能老罗毕竟精力有限吧,大刀阔斧地修改了一堆的人和事,实在没精力再修改荀彧的剧本了。

后人看待历史时,自然是上帝视角,一目了然,但历史中的人物,只能从他所看到的历史来做规划。这就决定了荀彧选择辅佐曹操。

曹操是当时被许多人认为是最有可能匡扶汉室(而非篡逆)的人物

我们不妨先说说刘备当时对曹操的看法吧。

在著名的“许田围猎”中,曹操、汉献帝、刘关张等人一起打猎。打猎中,曹操一度和众人拉开了距离。此时,张飞想要趁机杀掉曹操(演义中,对这一节做了戏剧化处理。曹操当中飞扬跋扈,欺凌天子,张飞想怒而杀之)。可是,刘备却制止了张飞。


日后,在长坂坡,刘备被曹操追得吐血的时候,张飞就说:“当初要是让我杀了曹操,哪有今日之祸?”刘备回答:“我当时以为曹操可能是匡扶正义的人物。”

即使刘备是出于其他考虑不动手,但是,他会这么回答张飞,也说明,当时认为曹操是匡扶正义人物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否则,也不会这样来敷衍张飞。

刘备尚且如此,何况荀彧呢?

那么,为何荀彧们不认为曹操权位过重是对汉室的威胁呢?

荀彧所理解的匡扶汉室(推测)——东汉权臣不断,却从未构成对汉室天下的威胁

荀彧所理解的复兴汉室,自然是由他所看到的历史决定的。

荀彧和曹操所在的汉朝,尤其是东汉,权臣不断涌现。霍光、窦宪、梁冀、何进,代代有人,尤其是东汉,许多皇帝即位时都年幼,权臣代为主管几乎是历史的常态。

可是,除了篡位后迅速败亡的王莽,几乎没有一个权臣能否威胁汉室的天子只位。

当曹操、袁绍等人支持权臣何进时,他们也不必担心权臣篡位。因为,东汉的权臣当道几乎可以算是东汉朝廷的常态了。

这是因为,从西汉末年开始,士族阶层不断崛起,他们既影响了汉室天子的权力,也制约了权臣的野心。

因为,儒学“忠君”思想是当时士族贵族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在这个思想体系下,大家可以一起维系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今天你称帝,杀一堆异己,明天他称帝,又杀一堆异己,政局动荡,对士族这个既得利益集团来,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因此,对东汉来说,似乎不必过于担心权臣觊觎天子之位。东汉王朝从汉明帝以后,早早就进入到权臣时代,可是,由于士族的制衡,没有权臣可以强大到觊觎天子之位。

因此,不管是荀彧,还是当时的士族,或许都没有必要过于担心曹操权位过重。因为根深蒂固的士族阶层,可以制衡权臣的野心。

曹操早期的做法,是一副“匡扶汉室”的形象。

曹操当时迅速平定了兖州地区的黄巾军,稳定了兖州局势。与袁绍、公孙瓒等人不同的是,曹操不仅是在军事上打败了黄巾军,而且行之有效的消化了黄巾军,通过组建军队、屯田等手段,让这支原本危害国际的力量,反而成为稳定社会的力量。

就这一点而言,曹操显然是最有能力稳定社会的人物。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当时曹操的敌人们攻击曹操最重要的口实,但不完全符合实情。

当时,汉献帝一行人逃出西凉军控制后一路奔波,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曹操迎接天子进入许昌,但是,曹操一开始并没有控制天子。在曹操和天子第一次晚宴上,曹操仅仅只是看到士族领袖杨彪神色不高兴,就吓得赶紧“如厕而退”。

当初兖州士族背曹操迎吕布,曹操差点团灭。这使得曹操此后以更为成熟的方式对待士族。

早期曹操哪里是挟天子,小心谨慎伺候着。这一局面直到袁术称帝,曹操借机打击与袁术沾亲带故的士族权贵,才得到根本性改观。

但是,这个阶段,曹操依然能借天子之力,实施“驱虎吞狼”之类的手段离间刘备吕布等人,因为这些作为符合汉室利益!

因为,刘备、吕布所在的袁术集团,才是朝廷的敌人!

刘备在徐州时是袁术系诸侯,与袁术划清界限后又很快出局

在“三让徐州”中,大家记得刘备是怎么推辞的吗?他建议大家让袁术来管徐州,被陈登劝阻后自己上位。

汉末割据初期,主要是袁绍和袁术兄弟争雄。袁绍和曹操、刘表一系,公孙瓒、孙坚(孙策)、刘备(吕布)是袁术一系。

相比之下,就在本家势力范围发展的袁术系的威胁更大,当时,许多人都说“袁术早晚称帝”,可见,袁术是当时汉室最大的威胁。

早在称帝之前,士族领袖袁术,就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汉室最大的威胁了。

刘备原本就是投奔公孙瓒。陶谦受到袁绍小弟曹操威胁时,自然要找袁术系的公孙瓒帮忙,因此,刘备得以进入徐州。

因此,尽管刘备入徐州得到了陈登等人的支持,但是,当刘备被吕布袭取徐州后,他所接触的士族,不管是陈登、陈群,还是孔融、

所以,“趋虎吞狼”一箭双雕,既逼迫刘备与袁术决裂,也使得吕布和刘备受到离间。

阴差阳错的是,刘备选择奉诏与袁术划清界限,也是刘备英明之举。而吕布,也巧妙地利用刘备和袁术的矛盾,在徐州左右逢源,一度坐稳。

丢失徐州后,尽管刘备依然在吕布下面得到了安身之地,但是,作为一方诸侯,刘备当时已经出局了。刘备后来离开曹操后投奔袁绍,难道你让荀彧又重归袁绍下面吗?

至于“汉室宗亲”的身份,完全不是加分项。

且不说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靠谱不靠谱,即使滴血认清拿出证明,又如何呢?论起名正言顺的“汉室宗亲”来,刘虞、刘焉、刘表,汉室宗亲多了去了。除了袁绍早年想拥立刘虞做傀儡,那个汉室宗亲得到了“特殊的优待”呢?

这些愿意追随刘备的贤臣名将,哪个是奔着刘备“汉室宗亲”的名头来的?

曹操“加九锡”,试图把权臣地位世袭化,为荀彧所不能接受

可是,随着曹操不断平定诸侯。曹操成为与东汉历史上任何权臣都不同的人物。

首先,士族领袖袁氏,在战争中灰飞烟灭。连带着,另外一位“四世三公”,曾经把曹操吓得屁滚尿流的杨彪,也因为与袁术的姻亲关系而受到牵连。

其次,不断激化的争斗中,军阀势力和军功集团崛起,这些寒族子弟,削弱了士族的地位。

士族集团此时,失去领袖,群龙无首,实力也受到影响,一时之间,失去了制衡权臣的能力!

随着三国对峙,政局逐渐稳定,复苏的士族集团有了司马家这个士族领袖后,曹家的天下也就到了尽头。但是,汉朝的儒家“忠君”思想被抛弃,士族阶层开始堕落,沉迷权力的游戏,中华大地开始了更加动荡的时代。

此时,曹操的“加九锡”也就几乎没有阻力了。但是,这个“加九锡”,使得曹家的地位可以得到世袭。得到世袭权力的曹家,此时不仅仅只是一个权臣了,而是当时名义上第二,实际上第一的权力家族了,离篡夺地位,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智者如荀彧,应该知道他的反抗是没有作用了。荀彧的反抗,或许只是对汉室,以及他自己命运无声的抗议吧!

因此,我认为,荀彧若忠心汉室,从结果来看,追随曹操之举似乎值得商榷。但是,同样从结果看,当时汉室已经分崩离析,不管谁到了曹操的位置,恐怕都改变不了汉室的命运了。荀彧,确实没有比曹操更好的选择了!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荀彧为什么不跟着刘备打天下呢?我认为:

第一,曹操前期也是要光复汉室的,至少临死前也没有称帝(魏武帝追封的),曹操也是尽心尽力的保护汉献帝的,荀彧所以要和曹操一起了。

第二,荀彧是在初平二年,即191年投奔曹操的。我们看看那个时候的刘备。刘备那时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袁绍也是这一年从韩馥手中哄来了冀州】,因为有功,所以做了平原县县令。后来才升到了平原国相。平原是个比较小的地方【夹在冀州和兖州之间】。陶谦把徐州交给刘备,还是三四年后的事情。

第三,那个时候的汉朝君主是献帝,刘备只是个远亲,不能因为他姓刘,就好像他是正统。姓刘的人多了去了,刘表啊,刘璋啊,甚至是袁绍举兵要立的刘虞,这么多,难道都要一一投靠吗?很明显,荀彧的眼中只认准了献帝一人而已。





史盲精彩


答:曹操和荀彧一样,都是汉臣!

“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我听说,最高贵的臣子是皇帝的臣子,其次才是大臣的家臣,为臣之道,道德品质是最宝贵的!在我小小的魏国当我的家臣,这岂不是太委屈你了吗?至少曹操是这么说的,他的话恰恰与荀彧的为人天衣无缝的吻合!

荀彧的高尚品德,对大汉江山忠贞不二的定力,无不动容于曹操,让曹操刮目相看,曹操对荀彧的敬重也是诚心诚意地;荀彧一样对曹操的聪明才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虚怀若谷,谦逊礼贤的优秀品格也是由衷的敬佩。

刘备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就是:“操以急,我以缓;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与之相反,遂能如愿也。”你看,刘备凡事都要与曹操作对!荀彧对待刘备如何呢?

不客气地说,他对刘备要多坏有多坏!也顾不上体面了,实施奸计,以明诏令刘备与袁术刀兵相见,吕布乘机窃取了徐州,逼得刘备走投无路……在荀彧眼里刘备就是个傻子,玩弄于掌股之上!

压根儿就看不起刘备的人,让他去“辅佐”刘备,谁辅佐谁呢?当然,开篇提到的太祖曹操的话说的也不是荀彧,而是夏侯惇!


中行偃1


以史实为根据,荀彧志向是匡扶衰弱的汉室,恢复汉劉夭下的权威统治,荀彧的爷父辈均是忠于汉室的大儒(大知识分子),本人受家庭影响亦是如此,出身于书香门第大儒之家,从小接受忠于汉室的教育,虽然辅助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勋,但心里一直反对曹操取汉自立,而且公开朝堂之上明言令曹操难堪,而曹则恼羞成怒怀恨于心,不久后荀彧被逼自杀,荀彧一生一直在左右矛盾当中渡过十分忧郁,当年曾意投鼎鼎大名袁绍,受袁绍款待为上宾,但荀彧高超的识人术判断得出袁绍并非可靠,因为袁绍作为各诸侯之首却并无忠于汉室忠心不二,而是另有企图。令荀彧失望至极。目标明确:就是要找到能够消灭各路分割势力的强人,还汉于正统!曹喜迎荀彧,终于帮助曹操剿灭各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立下功勋!也只有曹操俱备实力,良禽择木而栖,眼光独到判断曹操必有作为,全力以赴辅佐终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来曹不轨之心令荀彧非常气愤,当庭斥责令曹颜面扫地梗梗于怀。荀彧的理想是消灭诸侯还大汉权杖继续统治天下,除了曹操俱备可托付改变现实的能力别无他人可求,荀彧是悲剧性人物,为曹魏呕心沥血指点江山,到头来被逼自裁年仅五十。因为忠于汉室的原则性教条束缚着其思想变化,坚决反对曹代汉自立,这也是其必死无疑不得善终的最重要原因。至于刘备势力则是最弱小的那一支,根本不在考虑之列。当时士大夫们大多数与荀彧观点趋同,反对曹操不臣之心。在压力之下曹操一生未敢登基,但为其子丕奠定了开国一切基础,扫荡了一切障碍,特别是杀掉了反对曹魏立国的那些士大夫们,为曹丕称帝铺平道路。!荀彧曾经万般后悔喃喃自语:若为孟德成伟业者,而致汉室倾危乃吾平生巨憾事也!可见良心不安,不曾想过一心一意辅佐的人最后竟有不臣之心,严重违背了当初理想即消灭割据势力,还汉室正统的宏愿,理想破灭之时,也是荀彧与曹操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之际,荀彧忠于理想,忠于原则,不惧权威压迫,终以死抗争现实的无奈,在自我纠结与忧郁痛苦当中,在对大汉良心不安的多重压迫之下,终于喝下毒酒謝幕人生!伟大的一代儒学大师最终结局如此悲凉令人嘘嘘不巳!


用户375234117768小草


曹操起兵,也是打着匡复汉朝江山得旗帜和口号的。曹操胸有大志,听取了谋士毛玠的计策将汉献帝迎奉到许都。使得很多拥护汉室的文人志士投靠,其中就有从袁绍那里来的荀彧。

曹操从大义上讲,还是代表汉朝的正统,因为汉献帝一直跟随他在许都。所有的征战都是以汉室天子的名义开始的。所以荀彧极力得辅佐曹操。荀彧曾献计曹操将刘备囚禁或杀了,曹操当时正收拢人心,没有听他的意见。到了后来,曹操自立魏王时,荀彧反对,表现出他是忠于汉室的汉臣。可是,此时的曹操已经羽翼丰满了。


路遥lgy


荀彧虽然心向汉室,但是向的是汉帝,而不是汉室宗亲,不然汉室宗亲不说上百万,几万人总是有的,有名的比如刘虞、刘表、刘焉、刘岱等,后面曹操的谋士刘晔也是。即便是从这些人中挑,刘备暂时也是排不上号的。更何况当时汉帝还在,皇帝才是汉朝的执掌者,难道荀彧不该跟着皇帝?

再从另一方面来看,荀彧如果想,该怎么去辅佐刘备?刘备前期就是一直在逃跑,整个大江南北都有刘备逃跑的步伐。关羽离开刘备一段时间想找刘备都要跑几个地方,让荀彧满天下的去找刘备么?

看下刘备什么时候才稳定下来的,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刘琮投降,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五郡,才算勉强安定下来,到211年入川,214年终于拿下益州,才算有了自己稳定的根据地,而此时荀彧已经在两年前的212年去世,在此之前刘备一直是依附于其他人的,投靠刘备等于是投靠刘备依附的人,也完全不合适,等到刘备终于有地盘后,荀彧已经死了。所以根本也没机会。而且就算有机会荀彧也断然不会去的。放弃皇帝去找一个宗亲,心向汉室也不是这么玩的。


胡侃解密三国


真正的汉室,是汉献帝这边,而不是其他的割据政权,

汉献帝之前是他的哥哥刘辩,汉献帝才是天下的皇帝,而不是什么刘备!

那么兴复汉室也是其实就是要辅佐汉献帝投靠汉献帝的

袁绍是不支持汉献帝的,刘表是不支持汉献帝的,而曹操是支持汉献帝的

曹操也是汉丞相,曹操征伐四方其实也是为了稳定汉献帝的江山,所以汉献帝是十分依赖曹操的,他们是共生的,有共同利益!

曹操代表汉献帝,汉室来消灭不服从汉室的各个割据政权,包括袁绍、刘表、乌桓等等!

曹操攻打孙权刘备同样是消灭割据政权,只是孙权和刘备要想获得政治上的正义性,有支持汉献帝,就必须不承认曹操,说曹操是汉贼!

那么这样他们对抗曹操这个汉贼就不是对抗汉献帝了,那么就获得了政治上的正义性!

那么荀彧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呢?

答案就很明显了,刘备是割据政权,而不是汉室的代表和正宗!

真正的汉室代表就是汉献帝,这才是汉室,汉献帝在哪里,哪里就是汉室!

所以,荀彧要支持汉室就必须要投靠有能力的曹操,而曹操有时承认汉献帝的!

只不过在后期的时候曹操要做魏公和魏王的时候,荀彧感觉到了曹操已经不太想做汉臣了,这个时候荀彧就受不了了!就不支持曹操了!然后就被曹操送来了一盒空空的食盒,就是说你已经没有汉禄可食了!

荀彧是很聪明的人啊,然后就自杀了!


鹏程日志


初,中原各路诸侯都目光短浅,成不了大气侯,唯有曹操雄才大略,志向高远,且抱有匡扶汉室,以天下苍生为念的鸿鹄之志。相较之下,天下诸侯大都碌碌无为,只想抢占地盘,贪逐利益,缺乏救国救民的宏愿。似荀彧官宦之家出身,定会抱定"良禽择木而棲,贤臣择而仕"的仕途目的,投奔当时名声大震的曹操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当时刘备还处在东奔西走,寄人篱下的困境之中。后来曹操扫平北方,统一中原之后,野心逐渐开始膨胀了,才有了欺君罔上,独霸朝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篡逆之心。此时荀彧已帮助曹操成了大业,曹氏已羽翼丰满,再想阻止已来不及了。二人分歧于曹操欲尊魏公一事,最终还是换来了曹操的嫉恨与刁难,只有抱恨终生了。


天山月3


曹操受魏公加九锡时,荀彧劝阻道: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不满并送了一个空饭盒,荀彧服毒而死。第二年,曹操晋魏公。

可见,荀彧还是心向汉室的,那么荀彧为什么不辅佐刘备呢?

1、曹操的谋士集团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人,而荀彧出生颍川荀氏,名门望族,其上几代都是朝中重臣。反观刘备早期,来的都是出生很低的人,如糜竺、简雍、孙乾,糜竺是商人(古代士农工商地位一次降低,商人地位非常低的),孙乾出生寒门,因才学结识郑玄,简雍是刘备同向,徐庶这是避祸于荆州...

作为名门望族的荀彧,出来做官,绝不会代表其个人,追随当时寒门出生的刘备,无异于赌博,完全没有必要,输不起。

再者,当时刘晔可也是光武帝之后,还有其他一些诸侯包括刘表等人,关系血统远亲于刘备。

2、刘备当时的旗号是兴复汉室,荀彧会较真吗?根本不会!曹操迎立汉献帝时,孙权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袁绍征曹操时,陈琳写檄文说“当今汉道陵迟,纲弛纪绝,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也”...看上去一个个都是赤胆忠心呢。

另外,曹操多次出征,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留荀彧镇守许都,可以说荀彧室友非常多的机会解放刘协,还政于皇帝,但荀彧并没有如此做,甚至在别人提醒下还是无动于衷,非常热心的筹粮和输送援兵。这些似乎也说明了荀彧和曹操时一个阵营的。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皇帝要刘家做,哪怕是个傀儡皇帝,而权力或者说皇权则可以旁落,或者说由士族阶级掌握权力。

荀彧还是有很好的政治理想和政权构想的,这种政治权力结构类似于日本天皇的政权结构,皇帝坐拥帝号,作为象征。而荀彧对曹操持续架空皇权一直没有反对,反而在一直帮助曹操成就霸业,驱虎吞狼。知道曹操想称魏公时,才让荀彧觉得自己好像被欺骗了,理想也破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