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產權變大產權 市西街道54戶居民簽訂拆遷補償協議

簽訂拆遷補償協議,舊樓換新樓,平房搬樓房,4月28日,對濱城區市西街道徐家居委會169戶居民來說,是舊村改小區邁出的第一步,有著特殊的意義。

小產權變大產權 市西街道54戶居民簽訂拆遷補償協議

早晨7點,該居委會65歲居民李景華在女兒的陪同下,帶上自己的房產證、身份證和戶口本等相關資料,早早的來到居委會辦公室,簽定拆遷補償協議。“舊樓房換新樓房,小產權變大產權,拆遷政策和方案不僅讓居民得實惠,想到了居民的心坎上,街道的工作人員和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張愛國都講的明明白白;而且服務細緻,籤協議需準備哪些材料,在哪個組簽約,都提前詳細告訴,我打心底裡高興!”李景華說。按照規定流程,不到10分鐘,資料審核完成,李景華在拆遷補償協議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

像李景華一樣,該居委會54戶樓房居民僅用1個半小時全部簽完協議,走出城中村改造集體土地上所建樓房的新模式,為全區城中村改造集體土地樓房改造提供了實踐經驗。僅用一天時間,就完成整個居委會169個院落(樓房)2.15萬平方米的房屋拆遷補償協議簽定工作。

小產權變大產權 市西街道54戶居民簽訂拆遷補償協議

“這個拆遷補償辦法,能讓住舊樓的居民換一套比現在大10多平米的大產權新樓房,合適!”住了20多年樓房的71歲居民杜秀鳳說。

徐家居委會與之前簽訂拆遷補償協議的村有所不同,其他村居都是平房,而徐家居委會中間卻有兩棟樓房,住著54戶居民,其餘115戶低矮的平房院落分散在兩棟樓房的東、南兩側。在上世紀90年代末,為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該居委會自主開發建設了兩棟面積為68平方米和70平方米不等的“小產權”樓房,一住就是20多年。每到雨季,由於地勢低窪,道路積水,出門都困難,生活不便,特別是去年的“利奇馬”颱風造成的強降雨,半米深的積水讓居民們吃盡了“苦頭”,早一天搬出舊村成為居民們的嚮往。

小產權變大產權 市西街道54戶居民簽訂拆遷補償協議

“近年來,居委會曾組織第三方機構對平房區改造進行規劃設計,也有開發商來居委會洽談開發事項,但都因兩棟樓位處村莊中間,無法連片規劃和開發打了退堂鼓。”徐家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張愛國說。

在今年濱城區啟動新一輪城中村改造三年集中攻堅中,徐家居委會名列其中。針對全區拆遷補償政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要求,面對一村內平房與樓房並存的現狀,如何實現村集體土地集約化連片開發,提高土地容積率?探索改造村居集體土地建設的樓房問題成為破題的關鍵所在。

小產權變大產權 市西街道54戶居民簽訂拆遷補償協議

從居民實際出發、最大限度讓利於民。市西街道針對徐家居委會兩棟多層樓房下足“課前”功夫,與村“兩委”、黨員群眾代表多次溝通商討,瞭解村情、民情;按照一個樓道配備一個小組,成立6個組深入住戶家中徵求意見;組織房管、自然資源、財政等部門進行分析研判。在嚴格落實全區相關拆遷補償政策規定的基礎上,依據土地管理、城鄉規劃、物權法等法律法規,參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等相關規定,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給徐家居委會“量身定做”拆遷補償方案,其中針對樓房補償政策單獨增加一條內容。

小產權變大產權 市西街道54戶居民簽訂拆遷補償協議

“作為首次探索和嘗試,街道嚴密部署,充分考慮到每一戶樓房住戶的需求和實際,在政策制定上從補償到安置全過程考慮,採取貨幣補償和安置補償兩種方式,安置房全部是大產權,建設標準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