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刊文釋疑:為何成品油“地板價”加大了公司壓力?

中石油刊文釋疑:為何成品油“地板價”加大了公司壓力?


5月7日,中石油集團刊文稱,油價暴跌近兩個月,疊加疫情蔓延,集團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油氣市場供應端和需求端受到雙重擠壓,油氣全產業鏈受到全方位的衝擊。

此外,文中還提到,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地板價之間的價差,客觀上推動了國內煉廠增加原油進口,但會加劇國內煉能原本過剩的局面。

中石油刊文釋疑:為何成品油“地板價”加大了公司壓力?

中石油集團新聞中心刊文

刊文稱,“雙重夾擊”是上游業務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上游業務最先感受到寒意。一邊是勘探開發力度和難度持續提升,一邊是遠低於成本的油價,企業須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

以東部大港油田頁岩油項目為例,單日壓裂段數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4倍,可現場開發人員高興不起來。作為東部上產幅度最大的油田,大港油田中約15%的增量要由難動用儲量、頁岩油貢獻。油價崩盤,給效益上產造成巨大困難。

除勘探開發環節外,在上輪低油價中承擔效益貢獻主體的煉化業務,同樣是既有近憂,更有遠慮。

刊文稱,所謂近憂,是一季度受下游需求影響,煉化企業出現罕見的庫存高企。在錦州石化,2月份最緊張時成品油剩餘庫容僅能支持2天。華東化工銷售3月份固體化工品庫存為同期的1.6倍。

庫存“淤塞”放大了油價下跌的衝擊。幾個月前以較高價格買進原油,等不到加工消化完畢,成品油和化工產品的市場價格已經大跌。高價進、低價出,煉廠效益矛盾十分突出,甚至面臨加工越多、虧損越多的兩難處境。

所謂遠慮,是資源過剩將進一步加劇。

刊文表示,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地板價之間的價差,客觀上推動國內煉廠增加原油進口。為儘快獲得低價資源紅利,國內煉廠已在抓緊進口原油。據海關數據,一季度我國進口原油1.3億噸,同比增長5%。這會加劇國內煉能原本過剩的局面。疊加低油價和需求萎靡,行業競爭之激烈將前所未有。煉化行業重新洗牌進程進一步加快。

終端銷售業務則面臨“冷熱不均”,一邊是市場需求遇冷,一邊是市場份額“爭奪戰”升級,終端更加炙手可熱。

受疫情影響,一季度油氣消費量增長不及往年,成品油更是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生存空間越來越擁擠。3月份需求逐漸回暖,不少社會加油站開展新一輪降價促銷。

山東銷售一名員工說:“山東地區本來就是‘油窩子’。面對激烈競爭,許多社會加油站採取了更大力度降價促銷。”

四川銷售總經理劉建明表示,受國內地板價保護,成品油批零價差擴大,社會加油站能通過價格直降爭奪市場。國企所屬加油站面臨零售和直批客戶大量流失,壓力前所未有。

在天然氣終端市場,“爭奪戰”也進一步升級。消費低速增長下,2019年,國內天然氣終端併購數量快速增長。崑崙能源、華潤燃氣、港華燃氣,甚至殼牌等外資企業都加快了終端市場佈局。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中石油在刊文中稱,不可控的是油價,可控的是企業成本。“省一分錢比掙一分錢容易”,持續推進降本節支,是當務之急。在本輪低油價下,各企業積極樹立“一切成本均可降”的理念,提升以財務為中心的管理效能,大力壓降成本費用。

除了捂緊錢袋子外,還需要更為基礎、更為長遠的降本。未來,供應側要長期立足於低油價,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這是油氣生產企業唯一的生存之道。

文中稱,在資源總體過剩情況下,市場是集團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市場壓力讓打造黃金終端的緊迫性更為凸顯。低油價、高庫存下,終端銷售是全產業鏈的“洩壓閥”,是資源價值變現的關鍵。面對完全競爭,銷售終端必須做強做大。

低油價給全產業鏈造成了衝擊,刊文稱,要立足長遠加快佈局,提升全產業鏈韌性和彈性。要對整體業務結構不斷優化,提升業務鏈的韌性和彈性,提高“抗震”能力。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龐廣廉指出,低油價條件下,國有油氣企業具備從油氣生產到銷售終端的產業鏈一體化優勢、銷售網絡優勢、資金優勢等有利條件,將有利於爭取主動,積極應對低油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