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電影《大明劫》講述的是明朝末年發生的一段故事。彼時,明太祖朱元璋自開國用的就是屯田制,其弊端是土地被貴族大量侵佔,導致軍產流失,國庫空虛,軍隊戰鬥力嚴重削弱,民不聊生,從而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棄筆從戎的階下囚孫傳庭,被崇禎豁免,臨危受命,統領明朝最後一批精銳之師,去剿滅李自成的起義軍,而遊醫吳又可對太醫院的庸醫當道,弄權舞弊,失望至極,選擇辭官為民,遊走於鄉野和市井之間,為百姓看病。


一個是志在醫人的郎中,和一個志在醫國的軍人,一場瘟疫,讓原本陌路的兩個人,他們的命運線在此產生了交集,於亂世中發出共鳴,惺惺相惜。


1


崇禎14年,遊醫吳又可來到潼關一個小鎮,他發現整個鎮子空無一人,當他走進屋內,發現灶臺上還冒著熱氣,桌上老鼠肆虐,而村民卻都一個個奇怪地死去了,他們或坐或臥,眼角流淌出黑色的血,死狀可怖,似乎有可怕的鬼神附體瞬間襲擊了他們。


《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此時,孫傳庭剛剛處決了割據抗旨的駐軍首領,被朝廷一道道傳令催促,急解開封被起義軍圍攻之困,原以為五千精銳就能平定叛亂,發兵之際才發現,餉銀是空頭,糧倉裡是土,槍彈是擺設,而且更揪心的是,軍隊裡突然出現大面積士兵病倒,軍醫的傷寒處方,毫無用處,感染人數從幾十人,到幾百人呈幾何數字上升。


《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吳又可將親眼看見的無人村莊裡的屍體慘狀,結合自身的畢生所學與經驗,很快就意識到了,是瘟疫。瘟疫是哪來的呢?天地間存在看不見的癧氣,在空氣中,通過呼吸交換,能迅速的傳染。


《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吳又可的師父趙川,身為軍醫,在疫情初期判斷失誤,將瘟疫當傳統傷寒症處理,導致疫情失控,以身殉職。一邊是朝廷的奪命連環催,一邊是橫七豎八病懨懨的將士,孫傳庭沒有選擇,最終選擇相信吳又可,讓他接手軍醫放手一搏,抗擊疫情。


吳又可迅速將患病士兵按病情輕重,分區管理,用不同顏色的布條束在肩膀上,加以區分,病人不得隨意跨區活動,每天按症狀輕重分別用中藥預防、緩解、調理、排毒,甚至在藥方裡用了“將軍藥”大黃,置之死地而後生。


“重症需險藥,防患於未然。”吳又可一番對藥理的闡釋,讓孫傳庭產生共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他不禁感嘆,朝廷腐朽猶如亂世之病,膏肓之症,非一日所積,農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不為亂匪即為餓殍,所以起義軍如同星火燎原,屢剿不滅,可以一次次席捲而來,而他,只有這一次機會,要麼平息戰亂,要麼戰死沙場。


人病尚可醫,國病尤難治,歷朝歷代,莫不是由盛而衰,積弊已久,由內而外,漸次敗壞,大環境已然汙濁,哪得小小的清淨之地?


2


孫傳庭的按兵不動惹惱了朝廷,面對臨戰索餉,被認為是要挾政治資本,予以置之不理。欲救國,無奈之下,他只好拿鄉紳開刀,要求他們按私佔軍隊田地補齊所欠賦銀,酒桌上觥籌交錯,賄賂官員鄉紳很大方,募捐餉銀,一個個都如同縮頭烏龜,百般抵賴。上有貪官,中有汙吏,下有惡紳,利益層層勾結,有恃無恐,全然不顧國家興亡。


《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孫傳庭只得一邊操練士兵,一邊整飭吏治,帶領下屬實地勘察丈量被鄉紳侵佔的土地,並一一讓經歷司記錄在冊,以做呈堂證供,因懼怕白紙黑字的賬本,鄉紳們暗中勾結軍中內鬼,一把火將經歷司燒得只剩下殘垣斷壁,死無對證。


該徵不能徵,該殺不能殺的,投筆從戎十幾年,空有一腔報國志,面對國難當頭,處處被擎制,一介武將竟然在出徵前夕,還不得不參與臨時整飭吏治,以滿足出征的條件,孫傳庭不禁對天長嘆,我究竟為誰而戰?


《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軍中病情出現異常反覆,孫傳庭和吳又可同時察覺,發現軍中更有不法者,頂風作案,將城中病死平民的屍體從亂葬崗拖回來冒充,為了騙取病死士兵的撫卹金。在認清形勢後,孫傳庭內心充滿失望和悲哀,他不得不用一劑猛藥,來強行治理,已達到能順利出征。


《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一方面他不再手軟,殺一儆百,令豪橫鄉紳不敢再抵賴,籌得部分餉銀,另一方面,他決定壯士斷腕,放棄病重的士兵。此時的孫傳庭變得冷血無情,他將一把鐵索鎖住軍營,一把大火讓睡夢中的傷兵全部死去,熊熊烈焰中,他知道自己此去也沒有活著回來的可能,荊軻赴秦,落木蕭蕭,西風緊,易水寒,功不成,誓不還。


《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在臨行前,孫傳庭看著吳又可不辭而別留下的書信,選擇了不追,其實他並非嗜殺之人,起碼面對私自縱火和偷換屍體的下屬任琦,他網開了一面,留他不死,而任琦也最終在戰場上,用性命來報答了督帥的不殺之恩,英勇戰死。


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可為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癒。”明朝自上而下,沒有一個官員不貪腐,沒有一個豪紳不掠奪,沒有一個小吏不徇私,沒有一個士兵能戰鬥,皇權無威信,官員不作為,制度被荒廢,百姓無出路,身處亂世之中,從無獨善其身的道理,水已汙濁,魚焉能獨活?


而吳又可,自覺無力,縱然醫得好瘟疫,又如何救得了濁世,失望之中,默默轉身離去,從此隱入民間,以畢生所學寫出《瘟疫論》。

醫國者身死異鄉,而國破家亡,醫人者急流勇退,隱世著書而醫道長存。


《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3


古人視瘟疫,如無法躲避的天災,能做的不過以下:其一、祭祀祈福、求神護佑;其二、開倉施粥,救濟災民;其三、施藥緩解,掩埋屍體。某種程度上,類似於今天的“基礎免疫”,全靠上天垂憐。


《大明劫》 | 瘟疫與戰亂,所有的天災,俱是人禍


明朝歷經幾次瘟疫,又留下一定的治理經驗,然國運漸漸頹廢,被清朝取而代之,不是天災,俱是人禍,瘟疫不過是加速了它的滅亡的腳步。今天的世界,在近代也經歷了幾次大的瘟疫,國力衰退的晚清也被鼠疫洗禮,近6個月的肆虐,僅東三省死亡人數就近6萬餘人。


瘟疫和戰亂,從來都是躲藏在文明影子裡的一對來自黑暗的魔鬼兄弟。


  • 雅典瘟疫


公元前427到430年爆發於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橫掃埃及、利比亞傳到波斯,抵達希臘,伯利克里得鼠疫死了,戰爭中止,起源於古希臘和古雅典的希臘文明漸漸沒落,改變了雅典文明的歷史。


  • 安東尼瘟疫


公元前2-3世紀,羅馬人先後征服迦太基、西班牙、馬其頓及希臘等地,成為地中海直至地跨歐亞非的霸主,隨後在東征西討中,感染了天花,羅馬軍團變得不堪一擊。甚至羅馬皇帝安東尼也染病身亡,三分之一的羅馬人死去,羅馬帝國從此虛弱不堪。


  • 鼠疫(黑死病)


14世紀中葉肆虐亞洲部分地區、中東、北非和歐洲的鼠疫,1347到1353在歐洲集中爆發時,短短6年,造成2500萬人死亡,令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消失。這場鼠疫也令中國深受蹂躪,國力衰退的晚清遭遇近6個月的肆虐,僅東三省死亡人數就近6萬餘人。


  • 美洲瘟疫


哥倫布抵達美洲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口有5000萬到1億,歐洲殖民者將天花、麻疹、傷寒、鼠疫等等傳染病帶入美洲,印第安人口驟減至幾百萬,這是一場歐洲人帶給美洲的毀滅性災難。


  • 西班牙大流感


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一年裡死亡人數2000萬到5000萬,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4年的死亡人數總和,病毒的爆發,讓戰爭加速結束,死亡人數比以往任何一次瘟疫都要高。打擊了每個種族和國家,所以至今給人印象深刻。


  • 近代出現的傳染病


到了20世紀下半葉以後,另外一個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傳染病是艾滋病。艾滋病是慢性傳染病,從1980年出現第一例患者開始,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找到很好的治療方法。20世紀中期以後,還有很多新發傳染病,比如很典型的埃博拉SARS、禽流感

等。


直到2020年爆發的冠狀病毒,總體上來看,20世紀下半葉以來,新出現的傳染病還是不少的。這些傳染病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很多衝擊,也使我們逐漸積累了豐富的傳染病應對經驗。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敵人。


瘟疫可以說是世界文明共有的關鍵詞,它不是一個獨有的問題。


今日的世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人類的病,在付出一定代價後,必然會有應對的措施與經驗,可防可控,如中國的抗疫歷程與成果,歷歷在目;而社會的病,一旦上升到國家體制與意識形態的鬥爭,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災難,如美國,欲掩蓋自身抗疫不力,夥同盟國企圖製造對中國的甩鍋和抹黑,甚至露出一群無賴嘴臉,企圖勒索。


所有的天災,背後其實也是人禍。


我們當下所經歷的一切,從今天來看,毫無疑問是一個全新的預警。


於病毒來說,它是全新的病毒,我們要全新認識。但從它的過程和我們的經歷來看,也未必是全新的,也是歷史的某種重現。你會看到其中,無論是驚慌也好,冷靜也好,付出也好,甚至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好,歷史上都曾經發生過。我們以古為鑑,也應該表現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於輿情來說,不論世界輿論如何風雲變幻,公道自在人心,不必懼怕強權和霸權,做好自己,不亂陣腳,不激進也不懈怠,在落後捱打的歷史中,我們早已今非昔比,一個站起來的強壯身體,是不懼強盜無賴的威脅的。


要打,你就來,有膽,你就上。


作者:艾尚手札,世界是一座深淵,當你凝望它時,它也在凝望你。停更半年,於疫情中格外沉默,由於身處閉塞的環境,對外界多處於觀望和凝神,思考與閱讀多過下筆,多讀史書,以古人為鑑,關於中國的智慧,是一部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眼,靈動,跳躍,充滿活力。節日的最末一天,遲到的祝福,祝身伴平安,祝心隨喜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