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泛舟”與“大千世界”

一、書海泛舟

暑假兩個月,對於一位教書先生而言足夠漫長。突然放鬆的我,頗感不適應。輾轉數日,想起家裡還有幾本書——《左轉》《論語》《莊子》《戰國策》《史記》《水滸》……那是去年冬天,我到月亮島散步時從地攤上廉價買回的。

一個寂靜的午後,我泡上一杯濃茶,捧起發黃的書卷,撣去浮塵,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墨香鋪面而來。

讀點什麼呢?那就選幾篇自己小時候讀過的文章吧,也許今天重讀會有不同的理解。以下就是我重讀這些文章留下的些許感悟:

1.聖人也有大動肝火的時候

有人說“孔聖人急了也罵人”,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相傳孔子的弟子宰予能說會道,言辭動聽,深得孔子賞識,但後來卻漸漸露出懶惰的毛病。一天孔子講課,發現宰予睡著了,便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這個典故出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除了斥責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之外,還發出了關於認識一個人的感慨。讀遍 《論語》,這是溫文爾雅的孔聖人最動肝火的一次震怒。

其實孔子並不完全是因為宰予上課的時候睡著了而生氣。從這一章的後半部分來看,從“聽起言而信其行“到”聽其言而觀其行“,可知真正讓孔子難過的是宰予這個人言而無信。

可能他之前向孔子保證自己白天肯定不睡覺,孔子信了,但是沒想到發現宰予還是犯了這個毛病,於是破口大罵併發出了這個感慨。

2.從成語故事“呆若木雞”中想到的

《莊子·外篇·達生》中有一則關於周宣王請人訓練鬥雞的故事,相信很多人聽過: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就是著名成語故事“呆若木雞”的由來。說的是:周宣王很喜歡鬥雞,聽說有個叫紀渻(shěng)子的鬥雞高手,就請他來給自己訓練鬥雞。

十天後,周宣王問:“我的鬥雞訓練好了沒?”紀渻子回答說:“還不行,你看它表面上很驕傲,其實內在虛浮不堪,這樣的雞放出去就會吃敗仗。”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怎麼樣,鬥雞現在可以了嗎?”回答說:“還是不行,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太過浮躁了。”

十天後,周宣王又問,紀渻子依然搖頭:“還是不行,仍是鬥志昂揚,眼神銳利,意氣太過強盛了。”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說:“現在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挑釁,它也不會驚慌了,看上去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雞才厲害啊——因為它精神上完全準備好了,所以別的雞不敢來挑戰,見到它就會落荒而逃。”

和鬥雞一樣,人一輩子說話,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先是不知道,不敢說;然後是知道了一些,說很多;最後是知道了很多,不說了。有道是“成熟的稻穗低著頭”,一個人經歷越多,就越會沉默處事:其姿勢不再張揚,語氣漸趨平和,態度明顯和善……這並非沒了銳氣,而是少了年少的輕狂。

有故事的人,通常不愛講故事。

沉默,是一個人成熟的基調。

3.用今天的視角重新審視鄭莊公

玄武門事變中,唐玄宗射殺兩兄弟,最終得到國人諒解;武姜氏和太叔段做得如此過分,而鄭莊公則相對剋制,卻並未得到世人好評,這又是咋回事呢?

記得初讀《鄭伯克段於鄢》一文,還是在初中時代。那時我還小,書中的許多情節沒太讀懂。只記得老師用“老謀深算”“陰險狡猾”等詞語來評價鄭莊公,可能那時的“教參書”上就是這麼寫的。

幾十年過去了,今天,我重讀《鄭伯克段於鄢》,卻有不同的理解。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對鄭莊公此人,兩千多年來的評價都不怎麼好,有人甚至用“殘忍”“狠毒”“惡人”“梟獍”等十分刻薄的詞語來評價他。其實,換用今天的視角重新審視,這是有失公允的。

要知道,鄭武公死的時候,寤生的實足年齡只有13週歲,“老謀深算”“陰險狡猾”等詞語加在14歲做國君的孩子身上,真是從何說起。當11歲的段在母親精心策劃下洋洋得意地當上了“京城太叔”時,面對輔政大臣的諫阻,鄭莊公用“姜氏欲之,焉闢害”,道出心中的無奈——他多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反正我絕對沒看出其中有什麼用心險惡、欲擒故縱之計在。

以後,兄弟倆都長大成人了。太叔段在母親的一貫縱容和不斷授意下野心畢露,得寸進尺,步步進逼,奪位篡國對他來說已進入倒計時,莊公在生母和親弟的雙重壓力下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酷威脅。在這種處境下要去對驕肆囂張、以兄為敵的太叔段行“父兄之教”,不是太難為哥哥了嗎?對弟弟講“不義、不眤、厚將崩”的道理,他能接受嗎?限制弟弟的越軌行為,他會服從嗎?更難應付的是來自武姜的牽制掣肘,不順母心、不從母意,可都是不孝之罪。莊公只能隱忍退讓。到退無可退、忍無可忍時,被逼無奈,才後發制人。在勢不兩立的鬥爭中,太叔段因失敗而逃往國外。有古書把“克段”的“克”理解為殺,可能是傳聞有異,並不正確。莊公在十年以後還深表遺憾地說:“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口於四方。”他的自責是發自內心的。姜氏想要裡應外合除掉莊公,對這個降生時給自己帶來危險苦痛的兒子沒有半點慈母的愛心,莊公一時氣忿,說了絕情的話,人還能沒有一點脾氣嗎?但他事後冷靜下來能“悔之”,終於“為母子如初”。當然,隧中相見,在“其樂融融”的表象下面,恐怕不免會有絲絲尷尬襲上心頭;“為母子如初”,恐怕也很難讓苦澀和芥蒂消失得乾乾淨淨。受過傷的感情,比肢體更難康復,需要雙方長時間合力修補,才能迴歸母慈子孝的天性。

鄭莊公顯然不是聖人,也著實比不上太伯、仲雍、伯夷、叔齊那些不以國事為重、任意甩手讓國的所謂賢人。但事實也說明他絕不是惡人。他性格上的缺陷也有一點:陰而不險,狠而不毒,僅此而已。不過話說回來,即使莊公心甘情願地讓位給太叔段——這個在偏心母親溺愛下長大,自小嬌寵慣壞了的孩子,其治理京邑關鍵時刻人們尚且背叛他,要他治理整個國家,能服眾安民嗎?莊公用“多行不義,必自斃”來評價他,確有灼見,算得上千古名言!

4.美麗不是女人的罪過

記得我到內蒙旅遊時,聽導遊這樣評價慈禧:“江山是她丈夫的,她頂多算個敗家的娘們……”可中國傳統文學似乎習慣於把亡國之責推給女人。請看下文:

蔡哀侯娶於陳,息侯亦娶焉。息媯(guī)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秋九月,楚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

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媯歸。

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

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上面的文字選自《左轉》,息、蔡二國覆滅雖與息媯有關,但如果把責任完全推給她,我想顯然有失公允。

“春秋無義戰”,這是孟子概括出來的結論。楚文王伐蔡滅息,完全是弱肉強食,沒有什麼公理可言。楚國對周邊小國虎視眈眈,將她們逐一吞併是遲早的事,息、蔡二侯的互相殘害,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而已。

息、蔡二侯本是連襟,蔡侯卻因不敬妻妹得罪了息侯,而後二人相互過不去,都想借楚國之力懲治對方,替自己出口氣。楚國正想北擴張,既然息、蔡二侯互相引狼入室,楚文王又怎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結果,息、蔡二侯害人害己,蔡侯固然成了楚囚,息侯也亡國亡妻,而蔡國不免再遭劫難。這一切,雖和息夫人的絕色美貌有關,但絕非根本原因——因為“美麗不是女人的罪過”。

春秋時期流行一種“女色禍國論”,晉國的史書論妹喜、妲己、褒姒、驪姬可以算是代表。這四個女性有三個共同特點:

一、都是君主滅人之國(部落),掠人之女而得來的;

二、都是絕色美貌,使君主迷戀;

三、都恃寵逞嬖,享樂無度,外形之美與心靈之空虛甚至醜惡嚴重不協調,因而與王朝的滅亡或國家的動亂有著無法逃脫的干係,儘管主要的責任要由昏君來負。

息媯的命運與上述第二點相同,與第一點略異,而與第三點完全不同。與第一點略異者,她是個少婦,而妹息等四人則是少女,至於以武力掠奪得來是相同的;與第三點完全不同者,是她並未因貴為楚王夫人而忘記從一個男人手裡轉到另一個男人手裡的屈辱,更未曾安於淫逸以放縱私心。息、蔡二國之或亡或敗,都是息、蔡二侯咎由自取,雖與息媯的美貌有關,卻與她的心靈無關。

5.當英蓮遇到金蓮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我們塑造了眾多鮮活的女性形象,她們猶如一道長長的人物畫廊,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很多人物形象,至今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儘管她們的命運各自不同,有的令人憐憫,有的遭人唾罵,但這些人物形象都牢牢刻在我們的腦海裡,永誌不忘,這本身就表現出文學作品的極大魅力。今天,筆者選取兩個女性人物形象:一個是《紅樓夢》中的香菱,另一個是《水滸》中的潘金蓮,通過分析她們在追求個人愉悅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美醜,希望帶給讀者一點有價值的理性思考。

先說說香菱。香菱原名甄英蓮,是個苦命的女子。她雖然出身鄉宦之家,但三歲被拐,長大後被呆霸王薛蟠買去做妾。後隨薛蟠家進京,一直住在榮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難得有空。一次,薛蟠外出經商,寶釵把她帶進大觀園給自己做伴。

也許,香菱天生就是個詩性女子,所以她一進大觀園,變化的環境,很快激發了她學習寫詩的願望。

香菱雖賤為人妾,但她聰穎靈秀,骨子裡流著書翰墨人家的血液。她的學詩,絕不同於無聊貴族的閒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風雅,而是一種執著頑強的自我回歸,是一個詩性女兒對詩性情懷和詩性人格乃至詩性理想的執著追求。

香菱在追求個人愉悅的過程中實現了靈魂的昇華,如此秀外慧中的詩性女子,卻被薛蟠這樣俗不可耐之徒長期霸佔,怎能不讓憐香惜玉者為之嘆惋!

說完香菱,再說說潘金蓮。潘金蓮也生活在封建社會最底層,她貌美如花卻內心狠毒。在追求個人愉悅的過程中走上與香菱截然不同的道路。香菱身份低賤卻靈魂高貴,潘金蓮身份和靈魂一樣低賤。她的丈夫武大雖相貌醜陋,但心地善良。他視潘金蓮如掌上明珠,但潘金蓮並不領情。和武大在一塊兒,她感覺自己猶如一個活死人。她也曾想過“肥水不流外人田”,主動“勾引”自家小叔子,但武松的表現讓她失望到了冰點。只從遇到西門慶,她的人生髮生了一百八十度逆轉。西門慶的陽剛與色情,點燃了潘金蓮壓抑已久的慾火,她的放蕩也迎合了西門慶的“花心”。他們這種男歡女愛都是建立在各自婚姻之外的苟且偷歡,遭人唾罵,理所當然。

我們說潘金蓮賤,就是因為她心甘情願地做別人的性奴隸,並以此為樂。為爭取“坐穩奴隸”,她最終走上謀害親夫的不歸路,併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憐又可恨!

6.戲說《水滸》中的“壞女人”

或許是受“禍水說”的影響,施耐庵筆下的女人,就沒幾個好貨色。冠以“淫婦”之名而被殺死的有四位:潘金蓮、閻婆惜、潘巧雲、賈氏。時至今日,人們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審視作品的內容,她們“該不該死”的問題,引起不少爭議。

先說閻婆惜,有一出摺子戲叫《宋江殺惜》,周信芳先生演得最好。周先生把宋江動手之前的心理活動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宋江拿著一把壓衣刀,思前想後,矛盾重重,被閻婆惜逼到絕路,方才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這出戏的結論並不含糊:閻婆惜該殺。宋江殺她,並非因為戴了“綠帽子”。對於這個問題,宋江倒是高姿態:“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他若無心戀我,我沒來由惹氣做甚麼?我只不上門便了。”可問題是,閻婆惜抓住宋江私通梁山賊寇的把柄。倘若婦人舉報,宋江要掉腦袋,梁山朋友也要受牽連。其實,僅就閻婆惜向宋江攤牌的三個條件看,也不算過分的,跟現今的“協議離婚”差不多:第一,解除原有婚約,任從她改嫁張三郎;第二,首飾衣物傢俱,均屬閻婆惜,不許宋江日後來討;第三,晁蓋信上說的那一百兩金子,歸她。按照宋江的態度,“休說三件事,便是三十件事也依你”。怎奈那一百兩金子當時他只留下一條,其餘退回去了,眼下拿不出來。既然如此,閻婆惜就要以告官相威脅,這才讓宋江“小膽翻作大膽”,拿刀“去那婆惜顙子上只一勒”……

對於宋江殺惜,人們慣常是不當作“情殺”,而當作“英雄行為”來看待的,是構成“呼群保義”的要素之一。

盧俊義渾家賈氏,與管家李固勾搭成奸。以盧俊義勾結梁山賊寇的罪名告官,要將盧置於死地。後來梁山軍馬打下大名府,活捉姦夫淫婦,被盧俊義“將二人剖腹剜心,凌遲處死”。對此,梁山眾頭領的態度是:“盡皆作賀,稱讚不已”。

潘金蓮或許是人們最熟悉的蕩婦形象,她為賣炊餅的矮子武大郎之妻,因與西門慶有染,毒殺武大郎,最後被武大郎的弟弟武松所殺。潘金蓮只是一個小人物,但後來《金瓶梅》一書擷取此段故事加以創作,以潘金蓮為女主角,並將其描寫成不折不扣的蕩婦。

如果說,前幾位都要害人性命的話,楊雄老婆潘巧雲,似乎並沒有要加害老公的用心。她只是性格浮浪,與和尚裴如海偷情,被石秀髮現,便嫁禍於石秀,使石秀掉了飯碗,僅此而已。這石秀便一不做,二不休,設計殺了裴如海和胡頭陀之後,便要教楊雄“做個好男子”:將潘巧雲及丫環騙到後山逼供,然後將潘巧雲先割了舌頭,再開膛剖肚,屍體大解七塊。整個事情,倒是石秀顯得陰鷙兇狠。石秀對自己的綽號有個解釋:“因為只好閒管,替人出力,以此叫做‘拼命三郎’。”這一回的閒事,他似乎管得過了一些。

四個女人,都有三個共同的特點。第一,貌美;第二,不能過正常人的生活;第三,都渴望與勾搭成奸的男人做長久夫妻。問題終於越鬧越大,不可收拾。

不親女色,似乎是英雄好漢們的一個“高貴品質”,美婦們多半隻能守活寡。書上說,“宋江是個好漢,只愛學使槍棒,於女色上不十分要緊。這閻婆惜水也似後生,況兼十八九歲,正在妙齡之際,因此宋江不中那婆娘意”。盧俊義和楊雄,固然是十分豪傑,家境也殷實。但是,楊雄經常要值夜班,潘巧雲說,“我的老公,一個月倒有二十來日當牢上宿”。而這女人的魅力,能叫一堂和尚見了“都七顛八倒起來”的,怎耐得這般寂寞!盧俊義的渾家賈氏,雖無其相貌描寫,但可以設想,盧乃北京城裡有名的財主,賈氏若無幾分顏色,盧會娶她嗎?也因了盧俊義“平昔只顧打熬氣力,不親女色”,將賈氏晾在一邊。中國男人一直有個誤區,但凡一碰女人,就會損耗元陽,精氣神大受影響,功夫也就白練了。賈氏不幸,正遇著這樣男人。守著萬貫家產,又有何用?若是現代社會,那好辦,一條“不能過正常人生活”,就是離婚的充足理由。可那時的女人,兩條路,一是逆來順受;二是紅杏出牆。賈氏選擇了後者。

至於潘金蓮,我這裡想多說幾句。她的婚姻,就不僅僅是“駿馬卻馱痴漢騎,美婦常伴拙夫眠”的問題了,這是公認的一樁極為殘忍的婚姻。武大郎沒有宋江的頭腦,沒有楊雄的豪傑,更沒有盧俊義的財富。見到高大威猛的武松,她動一點心思,誰又能說這就是罪過呢?我無意在這裡為潘金蓮做翻案文章。潘金蓮自有她的罪責。武大郎矮小丑陋,並不是他的過失,更不犯死罪。從法律角度而言,潘金蓮有她的犯罪故意──毒死武大郎,好與西門慶做長久夫妻;有她的犯罪事實──灌武大郎吃毒藥並捂上被子;有她的犯罪後果──武大郎七竅流血身亡。無論主觀客觀,罪名成立,只不過不該由武松來行刑罷了。潘金蓮的悲劇,不是個人悲劇。仔細琢磨,結論只能是:封建社會早就該亡。

《水滸》中的“壞女人”還有白秀英、李瑞蘭、李巧奴、玉蘭等。白秀英雖無“淫婦”頭銜,卻也是個傍縣太爺唱酸曲兒的粉頭,得勢不饒人,欺負雷橫及其老孃,被雷都頭一枷劈死。李瑞蘭害了史進,李巧奴害了安道全,玉蘭害了武松……她們也都沒有善終。

二、大千世界

有道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暑假兩個月,我讀不了萬卷書,也行不了萬里路,更沒有機會閱人無數……回想自己過去或現在看過的、聽過的、想過的……精選其中一些片段,寫成以下文字:

1.自然景觀

⑴讀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就想去滁州看看。那年帶學生研學旅行,我去到滁州,卻突然有種被騙的感覺。

峰在哪?泉在哪?沒有峰,何來“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沒有泉,何來“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更何來“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

雲在哪?霧在哪?沒有云霧,何來“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幾座低矮的小山包,幾條几乎斷流的小水溝……以至於我想拍幾張有紀念意義的照片,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景點!

滁州人也想按照《醉翁亭記》的意境,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景點來,可那是怎樣的痴心妄想啊!

看來《醉翁亭記》確實是歐陽修醉酒後的想象之作。

⑵聽說萬佛湖很美,我於是想去看看。暑假期間,有的是時間。選擇自駕遊,也就倆小時左右的路程,早去晚歸,並不倉促。

中午時分,到了。選一戶“農家樂”,點一份“砂鍋燉魚頭”,再炒一碟小菜,吃上了。說實在的,萬佛湖一帶的魚,味道不錯。

萬佛湖附近有很多“農家樂”,每戶“農家樂”小院下面都有一個魚池,客人要吃魚,就從池裡撈上一條來,現殺現做——貴是貴點,但味道鮮美。有吃整條魚的,叫“一魚兩吃”;有隻吃魚頭的,叫“砂鍋燉魚頭”……

萬佛湖是人工湖。當年,人們用大壩把水攔起來,水位上升,水面變大,就成了湖;原來的小山包被水環繞,就成了小島。所以,萬佛湖又叫“龍河水庫”。

我想起當年下派的時候,村裡也有個大壩,叫“青年壩”。壩裡的水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壩裡的魚肉嫩味美,鮮爽可口……後來,村裡在壩區附近建了個養豬場,豬糞便直接排入壩中。從此,壩裡的水少了不說,還臭烘烘的,魚都死了……

佇立壩頂,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雖說眼下是枯水期,看不到煙波浩渺的美景,但湖裡的水很清、很亮,彷彿能把你的五臟六腑洗得乾乾淨淨。

我不禁欽佩起這裡人的環保意識了!

⑶小時候,班裡有位能文的大師兄,他的作文屢屢被老師當作範文來讀。每當聽到佳句“金秋十月,丹桂飄香”時,我就欽羨不已。於是我也嘗試用了一次,結果老師給出的批語卻是“引用不當”。後來,我終於明白:這兩句話不是什麼人都能用的——全文沒有足夠的文采,卻貿然出現這樣孤零零的佳句,說你“引用不當”算是客氣,不說你抄襲就不錯了!從此,我“望句興嘆”,那兩個令我欽羨的佳句,也成了別人的專利。

幾十年過去了,每到“丹桂飄香”的季節,我都會想起此事。記得去年的“丹桂飄香”似乎早了一些,開學不久,校園裡的桂香便鋪天蓋地撲來。沐浴著清雅的香氣,我想起李易安的佳句:“暗淡輕黃體性柔,性疏跡遠只留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走近那一叢桂花樹,霎時已不是一縷飄香,而是一股又一股濃郁的香,將我籠罩其中。小小的花瓣像是點點碎金,又像是一張張稚嫩可愛的笑臉,那香氣從燦爛的笑靨中滲出,瀰漫於整個秋天的空氣。

滿樹金黃細小的花瓣,一粒粒、一枝枝、一樹樹,點綴著秋高氣爽的金秋時節。一陣風吹來,細小的花瓣簌簌落下,香氣撲鼻,像夏夜裡閃閃發光的星星。搖動的樹枝,像是朝我們招手,又像是朝我們點頭。孩子們在樹叢中穿行,看到簌簌落下的桂花,他們情不自禁的大喊:“下桂花雨啦!下桂花雨啦!”“桂花雨”落入稀疏的草叢,孩子們粘了一身花瓣,也粘了一身花香。

“桂花要等貴客到,貴客到了花才開。”校園裡的桂花莫非有靈性?不然,寂寞了一個暑期的桂樹,何以孩子們一來就花香四溢了呢?看,孩子們的稚氣和桂花的香氣融合得何等美妙!

我不知道唐代詩人王建為何把月下桂花寫得如此蕭瑟蒼涼,“冷露無聲溼桂花”,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意境悠遠,耐人尋思。

同樣是月掛中天的夜晚,我佇立在一株桂花樹前。花蕊浮幽香,秋韻鎖桂園,就著那淡淡的月色,我用心去讀那一樹碧綠一樹香的桂花,眼前簡直就是仙子的夢幻仙境。粗黑健壯的樹幹,墨綠色的樹枝,翠綠油亮的葉子,層層疊疊,濃濃密密,舒展著綠色的生機。鵝黃色的花瓣似細小的米粒,淡淡然然,婉約靜謐,讓人流連忘返。

又是一年桂花香,回首往昔,歲月如飄去的桂香,無法追回。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只要有桂樹相伴,就會有年年桂花飄香的希望。

2.社會生活

⑴“23歲男子楊鎖活活餓死家中”告訴我們什麼?

這件事發生在年,這個叫楊鎖的青年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動自如,但卻懶到了極點,最終餓死家中,留給人們諸多思考。

他從來不洗衣服,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村裡人給他的肉、菜,他都掛在屋簷上,一直放臭了也不做來吃。吃到一頓飽飯後,他就一直睡,有時能睡一兩天。餓到不行的時候,他再出門討飯吃。

對於楊鎖,與其說是餓死的,不如說是懶死的,更不如說是被父母嬌慣死的。

村裡人說,楊鎖的父母對兒子十分疼愛,為了把兒子永遠留住,專門給他起名叫楊鎖。

“楊鎖8歲時,父母出門時還把他用擔子挑著,不讓他走路。”楊鎖的堂哥楊德玉說。

“楊鎖其實挺聰明的,可他根本不學,也不做作業。我們只要嚴厲一點,楊鎖就告訴他的父母,他父母第二天就會找到學校。”楊鎖上小學時的任課老師說。

“楊鎖有時也試著幹活,他父母看見後就說,你到一邊玩兒吧,別累著了。”村裡人說。

楊鎖13歲那年,父親因為肝病去世。楊鎖的母親仍然寵著他,一點農活也不讓他幹。

到後來,楊鎖的母親身體越來越不好,不得不叫楊鎖去幹活時,楊鎖根本不幹,一不高興就打母親。

楊鎖每天無所事事,他母親承擔著一切農活和家務,結果積勞成疾。楊鎖18歲那年,他母親因病去世。

失去了依靠的楊鎖,早已經沉溺於舒適安逸的生活,只願意懶在家裡,最終餓死在家裡。

楊鎖也許幸福過,但他的幸福僅限於童年,然後就被自己父母的溺愛活活殺死。

他的悲劇讓人深思,對於孩子我們總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可這是愛,也是害啊!

習慣了被呵護的孩子,不知道這人世間更多的是風雨;習慣了安逸的孩子,在舒適區裡成了廢人,沒有一點能力。

但是父母對於子女來說,終究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行,總有一天孩子要獨行,到那時他該如何面對人生的坎坷和顛沛流離?

⑵女星老去與“人長尾巴”

有人把20位女星的今昔照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還給出了“曾經美若天仙,而今慘不忍睹的20位女星”的標題。我不知道這位作者如此做的目的是什麼,對此我感慨良多。

看到這些昔日光鮮亮麗,而今身上到處爬滿歲月痕跡的女星們,我驀然感到時光的無情。“無可奈何花落去”,那些逝去的青春歲月,真的很美好,很值的留戀。但是,逝去的永遠逝去了,難怪孔子會慨嘆:“逝者如斯夫!”

不過話說回來,有失去也會有得到,生活就是一部辯證法。失去青春,得到智慧;失去美麗的容顏,得到真切的體驗。“慘不忍睹”的過氣女星們,不必傷心,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千萬別想著去跳樓,傻不傻啊?也別忸怩作態,老了不服老,裝嫩,總說自己是“女孩子”,多不合適啊!有年輕就會有年老,這是規律,哪有什麼不老傳奇啊?老了就是老了,老了演老人,有什麼呀?又不是沒紅過!有人一生被淹沒在滾滾紅塵之中無人問津,難道就不活了?

其實,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本沒有錯,關鍵要自然,言行舉止要和自己的年齡相稱,否則就讓人感到不自然。何謂不自然?打個比方,別人都不長尾巴,你突然長出一條尾巴來,就讓人感到不自然,如果你再忸怩作態,還要把尾巴裝飾一番,那就更不合適了。

⑶在六安名片上,添一幅霍邱人的風習畫

城市在不斷擴張,人口在不斷增長。偶有人問:當年的“老六安”哪兒去了?晚上,你走在大街上會經常遇到操霍邱口音的“老侉”,邊走邊聊。

霍邱人在六安的不在少數,但我認識的不多,經常來往的更少。

平時,我在鄉下工作,只有雙休日、節假日才來六安小住,因此被人戲稱為“迴游一族”。

得知我週末“回”六安,有霍邱老友邀我小聚,相聚時間通常在晚上。工作了一週,身心俱疲,我也想放鬆放鬆,所以愉快地接受邀請。

老友聚會,不要氣派,只要氣氛。論實惠,小飯店菜不比大酒店差,套用時下熱詞,叫“性價比高”。但飯店再小,得有包間,包間裡得有可供打牌的小桌。有句順口溜:“飯前不‘摜蛋’,等於沒吃飯。”

最先來到飯店的,一定是主人。主人一到飯店,就拿出手機催客:“怎麼還沒到啊?大家都到了,就等你一個了……”

“到了到了,5分鐘就到……”但10分鐘過去,也沒見他到。

客人陸續趕到,主人便陪最先趕到的幾位打起牌來。又有客人來,主人起身,把手中的牌讓給客人,自己倒茶敬菸,搞起了“服務”。

大約一小時後,主人掃視房間,發現客人差不多到齊,於是催老闆上菜。

菜上桌,酒滿杯,主人還要發表“祝酒辭”,內容大概是:“耽誤大家時間,感謝大家賞光,先敬大家一杯”云云。

一杯酒下肚,主人開始介紹幾位新客人:派出所警員變成“局長”,銀行出納變成“行長”,學校老師都是“教授”,醫院大夫都是“主任”——只要有事幹,最低叫“幹事”,只要有錢賺,最低稱“老闆”。偶有人謙虛一下:“我不是……”聲音小到連自己也聽不見。

落戶皋城不改淮鄉性情:大口吃肉,大杯喝酒。一桌酒宴,一箱白酒,算是少的。

第一杯,謹言慎語;第二杯,甜言蜜語;第三杯,豪言壯語……幾番下來,一箱白酒變成四個空瓶,主人便喊飯店老闆,再拿兩瓶來。

眾人齊喊:“不拿了,不拿了,拿來也喝不了。”主人看看面紅耳赤的客人,便說:“那就搬箱啤酒來漱漱口吧。”

老闆搬來一箱啤酒,全部打開,一人發一瓶。接下來,便是一場啤酒戰,如此這般,不少客人面有醉態,表情呈“痛苦狀”。至此,主人才心滿意足。於是喊老闆上“主食”,如米飯、面魚、手擀麵等。

大家邊吃邊聊,直到最後一位客人放下筷子,大家才起身穿衣、 拎包、拿手機……

主人站在門外,和每一位客人握手、話別,目送其走遠。直到一個個搖晃的身影,主人站在門外,和每一位客人握手、話別,目送其走遠。直到一個個搖晃的身影,消失在闌珊的燈火裡,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霍邱人定居六安,豐富了六安文化的內涵,在六安名片上,添一幅霍邱人的風習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