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文|子佳看職場

字|5700字,約8分鐘

8600米,零下20度,風力8級,含氧量5.6%,簡單而又殘酷的一組數字,加上雪崩的悲壯,甫一出場的3分鐘,《攀登者》就勾勒出了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時的生死危機。

《攀登者》,吳京、張譯、章子怡、井柏然、胡歌等實力派主演,號稱是中國第一部登山題材的電影,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艱險,以及1975年再一次從北坡征服珠峰的偉大。

截至12月5日,《攀登者》累計票房10.27億,豆瓣18萬人給出了6.2分的評價。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除了對電影情節的吐槽,鋪天蓋地的影評,都高度一致地讚揚了中國人為了理想拼搏進取的“攀登”精神,以及不屈不撓、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決心與勇氣。

那個特殊的年代,人們有著“人定勝天”的信念,觀影者們也會為登山隊員的勇氣而歡欣鼓舞、熱血澎湃,而影片中暗示的科學力量卻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看完電影后,總是疑惑為什麼登山隊員明知會犧牲生命,依然選擇衝頂?即使後來瞭解了歷史背景,依然還是會困惑:

勇氣,到底是什麼?勇氣與蠻幹的區別又是什麼?

科學又是什麼?相信科學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我們又該如何平衡:理性的科學與血性的勇氣?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01 勇氣,到底是什麼?

勇氣,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影響著人類的行為。

我們無法揣測英雄勇氣迸發的那一刻,為什麼敢於冒著生命的危險,放棄本能選擇,慨然面對危險。所以,我們只能把這歸為“驚人的勇氣”。

《攀登者》電影中,中國登山隊僅剩的三個人:方五洲、曲松林、傑布到了第二臺階下,面對著近乎垂直的10米山崖,三人組成人梯,由曲松林攀登而上。

在零下33度的極寒下,曲松林為了不忍心高靴的鋼釘踩在隊友身上,穿著襪子明顯又打滑,結果明知必然會被凍傷甚至殘廢,毅然選擇光腳攀爬山崖。

不一定能成功登頂,卻要首先面臨雙腳殘廢,無法正常下山的死亡。

電影中的曲松林迎來了登頂成功的榮光時刻,卻也付出了腳掌切除,終身殘廢的代價。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① 勇氣來源於什麼?是天生的基因遺傳,還是後天的環境影響?

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基因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與衝擊越來越大,基因遺傳不僅用來解釋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也越來越多的介入解釋社會及人類行為問題。

在《基因:不平等的遺傳》中,美國兩位教授指出:基因遺傳會對人類行為帶來影響,尤其是候選基因技術的研究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都部分驗證了基因對於鼠類、乃至人類行為帶來的先天性影響。

Add Health(美國一個數據庫資源機構)等採集人群DNA數據的多項早期調查測定了已知與大腦5-羥色胺系統和多巴胺系統相關的6~10個基因標記,其中包括單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的編碼基因。……這類候選基因發生的變異對小鼠行為,以及對應的人類行為有顯著的影響。比如說,這些研究得出的結論之一是,單胺氧化酶A(MAO-A)基因的變異會影響人類的秉性和侵略性。這個基因經常被稱為“戰士”基因(“warrior” gene)。

書中所提到的單胺氧化酶,會影響人類的膽量,也就是讓人可以變得更有勇氣。

是不是可以幻想一下,假設有這樣一種藥丸,當我們需要勇氣的時候,不需要像動漫裡的希瑞一樣,大喊一句“請賜予我力量吧~”,而是嗑上一粒藥丸,瞬間就可以轉變基因,充滿了能量與勇氣?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基因:不平等的遺傳》的作者指出,因為基因遺傳力算法的缺失,實驗驗證在鼠類與人類機體的可能差異,以及社會環境變化對行為帶來的影響,都制約了基因解釋的有限性。

在《生命密碼: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書》中,作者更是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單胺氧化酶A(MAO-A)基因影響人類行為的前因後果,提出基因與人類的行為具有相關性,但不代表著就是簡單的因果關係。

書中介紹,MAO-A充滿著兩面性,既能讓人充滿冒險精神,富有勇氣,又可能讓人充滿攻擊性,增大犯罪概率。

基因影響行為的背後,更是環境、教育、學習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生命密碼》:很大程度上,基因不過是給人一副牌,能把他打成什麼樣,還要看我們自己。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② 勇氣,是面對抉擇與兩難的時候,為達成結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豪氣。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二戰時期面對希特勒的肆虐,在波蘭淪陷、法國馬奇諾防線失效、北歐各國節節敗退、英國內憂不斷的時刻,選擇了抵抗到底。

在就任首相國會演講上,一句“我所能奉獻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與汗水”,不僅極大激發英國國民士氣,也給同盟國夥伴極大鼓舞。

但是,實際歷史上,丘吉爾並不是沒有過動搖與妥協,安東尼·麥卡滕在查閱了大量史料與政府往來文件前提下,編著的《至暗時刻:力挽狂瀾的丘吉爾》中這樣寫道:

可他(丘吉爾)竟曾與內閣大臣說,“設若希特勒先生願議和的條件是收回德國殖民地及統霸中歐”,原則上不反對與德和談。”……據有關資料,五月二十六日,他甚至表示,“只要保住我方底線和主要力量並以此談判,縱使割讓某些領地,如果能擺脫當前困厄便謝天謝地了”。

偉人的傳奇就在於:在內憂外患,缺乏外援、獨自抵抗、無人可訴說的情況下,面對困難,依然能鼓足勇氣應對艱辛,並以自身勇氣與信心,洗滌政界的悲觀低迷,民眾的擔驚受怕。

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他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丘吉爾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02 勇氣和蠻幹的區別,在於是否相信科學,並慎重思量

《攀登者》中沒有詳細介紹1960年、1975年中國兩次登山的背景故事,所以給觀影者一種錯覺:

在物質匱乏、科技技術手段有限的情況下,中國人憑藉著一往無前的熱血、遇到困難毫不退縮的勇氣,完成了外國人都沒完成的北坡登頂偉業。

攀登的精神可嘉,值得我輩領悟與實踐。但是如果觀影者只記住了勇氣,而忽視了背後的科學,就只能學會頭破血流式的蠻幹。

實際上,在中國那個特殊年代,在國際國內的嚴峻形勢下,倒逼著我們的祖國即使準備不全,也要完成登山任務,當然因為準備不充分,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可以翻看唐山的影評《知道這些,才能真正看懂《攀登者》》)

而中國登山隊員們,當年也是儘可能挖掘更多的科技手段,以及通過設定科學登山策略,來確保登頂衝擊成功,並儘可能降低傷亡率。(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鳳凰衛視2010年《我的中國心》,採訪中國登山隊的實錄。)

在《攀登者》中,導演用多個細節,提醒著觀影者不要忽視勇氣背後的科學。

方五洲、曲松林、傑布13年後的重逢,在小酒館裡,曲松林激動地對著方五洲怒吼:

“這是十三年來我在整個珠峰地區,觀測到的氣象口訣,倒著背的”。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短短几分鐘鏡頭,透視出了1960年因為缺乏科學氣象預判方法,給登山隊員帶來的心理陰影,也只有經歷過生死的登山隊員才更明白,勇氣是一時的僥倖,只有科學才能增大他們的登頂機會。

年輕隊長李國樑登頂失敗犧牲後,面臨著中央錯過窗口期的通知,方五洲以“我相信徐纓,因為我相信科學”,打消了曲松林、傑布的顧慮,再次衝擊珠峰。

影片最後一段,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氣象觀測隊在良機稍縱即逝的情況下,利用對環境的科學預測,助力了登頂成功。

不講科學的勇氣,說的好聽點叫做“無知而無畏”,說的難聽點則可以稱之為“愚昧無知”。僅憑一腔熱血蠻幹,最後傷痕累累、南轅北轍的案例比比皆是。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中國古典神話中,鯀採用堵塞之法,辛辛苦苦治了九年,依然河水氾濫,民不聊生,所以接下治水大任的大禹,採用疏導治水的故事流傳至今,依然讓人津津樂道。

古時候因為知識普及率低,無知還可以理解,那麼進入現代社會,依然不乏有人頂著“一往無前”的勇氣,寧願撞的頭破血流,也不相信科學的力量,實在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知乎上,關於“無知者無畏”的網友案例徵集,高達1000多條留言,大量列舉了不相信生物、醫學、教育、自然規律,而深受其害的身邊人故事。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為什麼明明有著科學論證,依然有人一如既往的以“大無畏的勇氣”,做著“飛蛾撲火”式的舉動?

莎拉和傑克博士《拒絕真相:人們為什麼不相信科學》一書,例舉了美國某州人民,時至今日,依然有超過一半的家長不相信疫苗對孩子健康的幫助,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不相信進化論,甚至還有超過四成的人認為科學沒有帶來積極的貢獻。

書中從心理學、社會學和生物學的角度,深刻地闡釋了現代美國對科學喪失信念的背後成因,究其根源在於人們不信任科學。

當人們對科學沒有了信任,也就喪失了慎重思量的根基,只能盲目無知地行動,行為就不再被稱之為勇氣,讓人心生敬仰,而是淪落為讓人笑話的愚蠢蠻幹。

就像上文提到的丘吉爾,其對抗希特勒的勇氣不是源自於心血來潮,更不是盲目堅持信念,而是

“自我拷問、用心觀察、傾聽異見、反覆思度、權衡選項、盤算估量”後,……經質疑淬鍊而得的堅定話語,選擇實該選擇的歷史正道。(引自安東尼《至暗時刻》)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03 “科學的”擁抱科學,才能讓勇氣大放異彩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曾寫到:“在科學麵前,人們總是容易失去平常心。”

這句話雖有點絕對,卻也倒出了相信科學給人們帶來的負影響。尤其是過於相信科學,卻又學的半吊子水平,科學不僅無法鼓勵人們前行,反而束縛了探索未知及放手拼搏的勇氣。

曾經聽過這樣有個笑話:

一個人不懂電線為何物,以為燈泡只是綁在了繩子上,燈泡壞了,買個新燈泡自己換上就好。可是自從他知道燈泡的背後是電線,電流還會打死人的時候,就再也不敢換燈泡——因為他怕自己會被“電死”。

科學是人類在接觸宇宙萬物過程中,基於經驗、認知不斷歸納總結,並逐步驗證出來的。受限於人類認知有限,技術有限,以及實驗的侷限性,科學並不能完全與正確、現實劃等號。

科學一事,盲目相信可能會讓人變得束手束腳,而全然不信又會變成毫無根據的蠻幹。

所以,只有平衡好科學與勇氣,科學的去冒險、去嘗試、去探索,才能讓勇氣大放異彩。

那麼如何讓科學更好地激發,而不是制約探索實踐的勇氣呢?子佳建議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① 接納並相信科學,對抗本能性的排斥與防禦

《攀登者》中,當徐纓指出還有一次窗口期的時候,傑佈下意識的反駁:

我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是不是更有發言權?現在這種天氣,怎麼會有好的窗口期呢?這個時候珠峰上的天氣,就像嫁了人的姑娘一樣,騎馬走遠了,就永遠回不來了。

大多數人不是不相信科學,而是不願意相信過往長時間形成的認知出現差錯,所以下意識地覺得科學說的也不一定是真的,甚至會尋找各種理由來力證自己正確,而忽視其他意見與證據。

比方說,有人認為維生素A可以讓人增強夜視能力,而胡蘿蔔因為富含維生素A,而成為了可以大量食用的食物。

每當有科學論證說明,夜視能力的增強是由眼睛的物理結構決定,無法後天改變的時候,他們就會拿出英國空軍的故事、美國士兵的故事、日本軍隊的故事,來不斷證明在二戰時期,有這麼多國家的科學家和軍隊在宣揚這件事情,並大規模食用胡蘿蔔,怎麼會有假呢?

著名心理學家史楚普,曾做過著名的“顏色與字體衝突”實驗(類似於讓人快速讀出用綠色筆跡寫出的黑色兩字),從腦神經領域,證明了當人們在碰到相互不協調一致信息時,大腦運動異常活躍,會本能地壓迫與自己認知不一致想法。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所以,遇到了與自己認知不一致的科學理論,不妨先放開心扉,剋制人類腦部神經本能的防禦,首先接納並相信科學,才有機會發現不同,並做出明智判斷。

比方說,只有放開心扉,人們才願意相信關於維生素A的另一個事實:

維生素A只能預防夜盲症,提高眼睛健康,卻無法繼續增強夜視能力。而那些二戰時期大肆宣揚的故事,只是戰爭時期為了掩蓋新的雷達武器,而做出的欺騙性宣傳。

② 不斷提高認知水平,深入瞭解科學背後的規律,才能更有勇氣

上文所講的換燈泡笑話,就充分說明了半吊子科學水平帶來的後遺症。

只有明白零線火線設計、電流導電背後的原理,才能真正明白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換燈泡觸電的意外。

以科學指導實踐,做好可能的應對與準備,在此基礎上克服未知與恐懼,才是勇氣的價值。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如果提到要獨自完成環地球航行,總是讓人覺得肅然起敬,畢竟常人很難鼓起勇氣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尤其是如果還是一個年僅16歲的女生時,更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作為最年輕的環球獨航者,發生在16歲的傑西卡·沃森身上的故事,更深刻的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勇氣。

在紀錄片《真正的勇氣》中,傑西卡展示了為了夢想她做的一系列準備:改造帆船、請教航海專家與水手、學習海上求生技巧、瞭解各地海洋狀況等等。

傑西卡正是因為了解的更多,對海洋獨航的認知深入程度更高,才更敢於邁出環球獨航的一步。

勇氣來自於對於世界的更多認知,對科學的深入理解。

勇氣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養的必然結果。——列夫·托爾斯泰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③ 敢於質疑,才能運用科學,邁上正確的勇敢之路

吳國盛教授在《什麼是科學》中,提到現代科學對歷史發展產生的強大動力起始於19世紀的西方,根源於希臘人對於自由人性的追求。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科學論證發展的時間並不長,當代科學所基於的理論基礎,都是在近代不斷總結歸納推理出來的,隨著人類認知的不斷拓展,未來科學的架構基礎不無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

黑天鵝的發現,就是顛覆過往人類認知的最好例證。

科學理論本身的發展無限可能性,給了我們敢於質疑的基礎,而現代科學偏重於自然科學以及實驗研究的特性,也決定了行動在以科學為準繩的時候,需要仔細鑑別科學適用的場合,方能找準方向,邁出勇敢而不是無知的第一步。


《攀登者》:為什麼登山隊就是血性勇氣,現實更多則是愚蠢蠻幹?

哈克耶《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中,犀利地批評了“唯科學至上”的思想浪潮,肯定自然科學帶來巨大價值基礎上,也提出了類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以研究人與人關係為基礎的理論,因為無法判斷人類下意識或者是無心的行為,更無法預估變化,因此將人定義為無限理性,並以此作出的科學研究,有其固有的侷限性,更不乏倫理道德上的缺失。

比方說:如果我們完全依照心理學理論,去處理人際關係,同樣的理論,套用在領導、同事、父母、愛人、孩子身上,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反應與結果。

此時,運用科學理論,對人際關係處理的“勇敢嘗試”,只是不知科學限制條件下的盲目濫用。

04 科學是舵,勇氣是帆,二者缺一的人生只會是一場徒勞

如果把人比喻成茫茫大海中一艘帆船,那麼科學就是保證正確航向的舵,而勇氣則是加大馬力的帆。

  • 沒有了舵,船隻能迷失在茫茫大海中,升起風帆,則消亡更快;
  • 沒有了帆,船隻能在原地打轉,不斷轉舵,也無法實現遠航;

敢於進擊的勇氣、加上科學理論的指導,才能讓人生過得更加絢麗多彩,否則,只會是一場愚昧無知的鬧劇,抑或者畏畏縮縮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