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很多人,都在貶低諸葛亮?

哦123sd


路過留答,按個手印。

看過很多分析諸葛亮的一生的事蹟言行,與君與民的一些做法。所說的貶低諸葛亮。我看到不至於,我只認為這是更全面,更客觀的去分析諸葛亮的一生作為,包括其用兵、理政、用人的行為特點。

在大多數人的對於三國故事中這些人物的理解,大都取自與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

顯而易見的是,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夾雜著很多作者的感情色彩 。比如大家都來論及的,抑曹尊劉的說法。

大家都知道明清話本、評書中,有著很多的唯心主義、封建迷信、以及因果循環的論調。《三國演義》亦如此。

在作者的筆下,諸葛亮已經完全被賦予近乎上曉天文,下知地理。在與敵的戰鬥中,往往事事料敵機先。所謂料事如神唯諸葛。

限於古代的科技發展以及對於自然世界的認知缺陷,同時,作者也是把整個把抑曹尊劉的主題作為寫作方向。諸葛亮塑造成一個近乎妖人的形象,有助於表達他們對於自然界、對於歷史謎題的闡述,這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當然這也是作者本身存在的正統觀念的強大。

現代高度發達的科技,以及對於自然界的真實認知,讓我們對所有反自然規律、反歷史規律的實例有了更想得到真實的結論。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達,我們不在侷限於區區幾部文學藝術話的閱讀,我們可以更快更多的通過互聯網,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一些文藝作品中的充分史事依據。

如此,我們才可以有更多的側面瞭解到一個人,一個朝代的真實背景因素。

所以,諸葛亮慢慢的就這樣被用這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先前用著近乎崇拜的目光去理解他。 但,我不覺的是貶低。

我只覺的只有這樣完整客觀的分析他,分析諸葛亮到底給蜀漢帶來了什麼,這樣才會瞭解到蜀漢政權為什麼無法在三國爭霸中獲得最後的勝利。

實際上,對於諸葛亮,其實並不會因為他的失誤,他的不完美,我們依然可以對於其前後出師表中表達的一種忠君愛蜀、忠於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豎起大拇指。他在其中提到很多思想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都是在現代職場中可以提倡的。

結論

諸葛往往被批判被詬病的其實就是其用人方面的失誤,以及在一些軍事戰略上的過於謹慎從不行險。當然,他對於蜀漢過於執拗用兵戰略對於蜀漢也是極大的傷害。但這也何嘗不是其忠於人生理想忠於其對於劉備承諾的一種方式呢。

但所謂瑕不掩瑜,他依然是蜀漢時期第一賢臣,治國。他依然是千古以來,留下最多傳奇謀略故事的一位治國良才。


流光言己


現代人與漢代人相隔時間太長了。只有在小說和歷史書上得知信息。由於歷史紀錄會受當時歷史左右的。小說也會被作者喜惡左右的。所有皇上都希望有一個象諸葛亮一樣忠誠又無所不能的人幫他治理天下。三國志、三國寅義的作者陳壽和羅貫中在作品中均體現偏愛諸葛亮的,不免添光添彩。為此現代人本質上不是貶低諸葛亮!而是不相信如此描述的諸葛亮。其實誰都不能知道真正的諸葛亮是什麼樣。就連二位作者也如是。


於澤洋8


也不是在貶低諸葛亮,主要是諸葛亮從神壇上下來了,變得食人間煙火了。另一方面,也說明對諸葛亮的認知、評價越來越全面真實,以及越來越深刻了。

諸葛亮分兩個,一個是“演義諸葛亮”,另一個是“歷史諸葛亮”

在現實生活之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演義諸葛亮”。演義中的諸葛亮,以羅貫中所寫《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為代表,現在則是據此改編而成的影視劇當中的諸葛亮為代表,這類諸葛亮主打“神機妙算、其智如妖”的特質。在經過民間的流傳後,更出現了“神化”諸葛亮,其高高在上、神秘莫測,令人高山仰止,頂禮膜拜。而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食人間煙火”的人、歷代以來享有盛譽的賢相,更是一位“忠臣與智者”的代表。

  • 兩種諸葛亮,呈現兩種迥異的形態,既有不同之處,也有相同之處,都是以一副“正面形象”出現。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認知表現。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認知也在不斷髮生變化著。基於事實、還原真相,成了認知、評價歷史人物的價值導向。一句話,就是更注重實事求是、尊重歷史了。對諸葛亮認識、評價的不斷變化,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

總之,要想全面認識諸葛亮,還得迴歸歷史方可。但僅僅是想要“娛樂、消費諸葛亮”的話,那麼“演義諸葛亮”就是首選,真的很有看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