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學家,為什麼對元朝評價不高?

作者:富察春兵(滿族)

有的人一提元清兩朝就要罵,因為這兩個朝代並非漢人建立,而且還統一了漢族中原地區,沒像以前,留給漢人可以跑到南方,還可以繼續殘續。

元朝如果與清朝相比,似乎更不為中原漢族人所接受,如果從統一中原後算起,持續時間還不過一百年。現在經歷史學家研究,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召集群臣研究元朝失敗原因,大家研究後認為,元朝不如傳統中原專制王朝那樣管理嚴格,而是管理太鬆,導致很多人起義。

所以元朝真正失敗,並不是傳統認為是統治者對漢族歧視對待,背後可能是蒙古文化觀與中原漢族傳統的文化觀不同。元朝比清朝更多地保存自己的文化,而且自己的老家保存完好,所以蒙古在中原的統治被推翻後,還可以全身而退。清朝統治者雖一直努力保持自己文化傳統,也保留自己的龍興之地的老家。但晚晴,面對大量災民,還是徹底打開關禁,大量中原漢族災民闖關東,丟失了自己老家,這也是晚清倒臺後,放棄回老家的原因之一。

古代歷史學家,為什麼對元朝評價不高?

下面嘗試從蒙古傳統文化觀與中原漢族傳統文化觀的不同,導致中原漢族傳統文化對元朝評價不高,做一下分析和解讀。

一、蒙古是遊牧草原文化和開放文化,而中原漢族是傳統農耕文化

從蒙古草原所處的地理位置,四周接觸不同的文化體系,從地理上更為面向世界。很多人以為蒙古人是從西征歐洲的時候才瞭解西部世界,實際上,從地理位置上,蒙古很早就更多接觸不同的文化,包括西亞及歐洲傳來的文化,蒙古的西征和蒙古帝國的崛起,只是更加促進了吸收外來文化。

相對中原漢族,自古認為自己中原居於世界中心,中原和天下一詞基本等同,除去中原都是邊緣蠻荒之地,中原為華夏,其餘是四周外部都是蠻夷。認為外部文化都是野蠻落後,並有獵奇的觀點去看。即使在中原傳統王朝中認為最開放的唐王朝,也是隻開不放,就是按照傳統的萬國來朝的想法,接受外部各地來的使臣、商旅,而除了戰爭聯盟外,幾乎沒有華夏的人去外部世界去看看。玄奘、悟空等去印度等學習佛法的西行,都是未經唐朝官方批准,是偷渡的個人行為。

蒙古的文化宗教等對外有更為開放的精神,是開放式的文化觀點。而中原漢族傳統文化是封閉,只認為自己文化是文明,其他外部文化是不值得學習,是封閉文化。

古代歷史學家,為什麼對元朝評價不高?

二、對元朝和前元史的認識不同

現在大家知道,蒙古人建立起疆域龐大的世界性帝國,但從中原角度,並不知道蒙古遠征到歐洲是什麼概念,也不認為征服那些地方有什麼意義。認為世界的中心是華夏地區,華夏地區就傳統的天下。而蒙古開始的遠征,構建多大面積也並沒有實質意義,認為那些都的蠻荒之地。只有蒙古將宋朝滅亡,統一了中原,統一了天下,才是正式改朝換代。

所以,中原把這段歷史分為元朝和前元史,成吉思汗及其後代建立的大蒙古帝國,只不過是元朝籌備階段,他們沒有漢族傳統皇帝稱號,是後代追加的。正式的元朝是忽必烈開始。

所以,跟蒙古人崇拜成吉思汗不同,中原觀點認為忽必烈的作用更大,只重視元朝的歷史,而缺乏對前元史的蒙古帝國研究興趣。而傳統蒙古對忽必烈的評價確存在分歧,尤其是一直駐紮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認為忽必烈親近漢臣,過度漢化,忘記了蒙古帝國的初心。

因為忽必烈的漢化觀點不被很多蒙古人所接受,當然還有很多因素,蒙古帝國在忽必烈時候,已經分裂。所以忽必烈開創的元朝已經不是最輝煌的蒙古帝國,已經是開始走下坡路了的帝國。這也是明朝把元朝皇室驅逐出中原,北元皇室並沒有在蒙古形成統一共識,更多時候則是蒙古自身陷入分裂。

中原傳統的認識,就是對朝代的漢化或是儒家化的讚賞。而一些蒙古人的認識正是相反,他們不認同漢化,相當數量的一部分蒙古人沒有跟隨忽必烈進入中原,而是一直是生活在草原上。與此不同的是滿洲入關,滿洲人幾乎是傾巢出動,全部隨龍入關。只是後來為對抗俄羅斯勢力威脅,才陸續調回了一部分滿洲人。

古代歷史學家,為什麼對元朝評價不高?

三、蒙古更具有市場商品經濟意識,藉助色目人進行統治

過去歷史課本還有中原某王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實際上就指存在的市場商品經濟。中原一直是農耕民族社會,重農抑商,打擊限制商業,所以中原傳統的儒家思想指導下,是不可能實現市場商品經濟發達,更不可能走向資本主義。而蒙古人的統治則更有市場商品經濟意識,因為蒙古人對西亞文化引入,並非單純的吸收漢族儒家文化,所以元朝的儒家地位並沒佔據主導地位,而蒙古人更看上了色目人的經商頭腦,大量引進色目人幫助進行統治。

色目人,是對對西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新疆的維吾爾等族人的籠統稱呼,那裡存在與華夏文明不同的西亞文化、阿拉伯文化、突厥語系文化等,因為他們也非常先進的科技和商品經濟,統治元朝的蒙古人更加欣賞色目人,所以在統治中,重用了很多色目人。

可能就是這點,漢族人方面,認為自己儒家思想失去主導地位,有失落感,對元朝統治不滿。而一些蒙古人認為元朝統治者過分漢化,所以也不滿。正是失去很多漢族人支持和一部分蒙古人支持,導致元朝的短命。

四、蒙古統治的多元文化

蒙古人一是因為自己地理位置,一是西征,形成了多元文化意識,與中原儒家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形成衝突。

在大清與準噶爾汗國之間存在長期戰爭,現在經過深入研究,準噶爾汗國掌握了歐洲先進武器,所以一度佔據上風。因為他們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觀點,如果不是最終大清將準噶爾汗國滅亡,準噶爾汗國可能會更多接受俄羅斯及歐洲的文化,形成不同的歷史走向。

因為蒙古的多元文化,接受各種文化,也形成了不同於傳統中原儒家思想文化的觀點,出現對其他民族地區或國家不同的國策。

如對西藏態度,元朝的蒙古統治者即喜歡西亞的色目人文化,又對藏傳佛教非常感興趣,因為對藏傳佛教重視,當時說元朝的大部分稅收沒有用於中原地區建設,而是供給了藏傳佛教。這也是引發中原人不滿原因之一。現在說西藏是元朝把他正式納入版圖,但因為經濟方面原因,蒙古統治者把很多的國庫收入投給西藏,造成了當時中原儒家知識分子的不滿。

再如對日本,中原王朝從沒有派兵渡海遠征日本,除去女真人多次民間遠征日本外,蒙古人則是唯一遠征日本的帝國。因為古代航海能力差,加入對外界並無渴望的心理。而蒙古人是多元文化,則有更對陌生文化的的新奇感。中原傳統王朝,是不可能去遠征未知世界,何況中原傳統觀點認為,那些都是不值得統治的蠻荒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