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終於披露了“機密”數據,但聯合貸款信息仍不透明

螞蟻金服終於披露了“機密”數據,但聯合貸款信息仍不透明


眾所周知,自從2017年以後,螞蟻金服旗下“花唄”和“借唄”資產證券化存量就一直是個謎,連財新的記者也只能拿到一個大概的數據。螞蟻金服對小貸ABS存量數據保護的有多嚴密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曾有業內人士詢問過跟螞蟻金服合作的第三方機構高管,對方無奈地表示,應螞蟻金服的要求,相關數據屬於機密,沒辦法透露。


然而諷刺的是,也有機構內部人士以5000元一份的價格向開甲君兜售“花唄”和“借唄”發行說明書和評級報告。當然,開甲君沒買,太貴了。


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巨頭應該公開的一些基本信息為何要藏的如此深?

核心問題其實是,為何估值高達2000億美元的螞蟻金服對其ABS存量規模如此敏感?


這要從2017年說起,螞蟻金服“花唄”和“借唄”因為藉助ABS實現高槓杆放貸遭到監管施壓,此後,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花唄”主體),重慶市螞蟻商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借唄”一方面發起增資,將註冊資本金由38億增加至120億元。另一方面,加快和銀行等合作,轉型助貸和聯合貸款。

根據招股書,至2020年上半年,由金融機構進行放款或已實現資產證券化的比例合計約為98%,也就是說,螞蟻金服自己出資放貸的比例已經很低了。當然,考慮到螞蟻金服的整體放貸規模(截至2020年6月末促成信貸餘額21536億元),螞蟻金服表內貸款餘額仍有400億左右。


但從螞蟻集團的審計報告看,截至2020年6月末,其發放貸款和貸款餘額總計362億元,其中包括應收保理款和公司貸款和墊款45.7億元,個人貸款和墊款318.45億元。


螞蟻金服終於披露了“機密”數據,但聯合貸款信息仍不透明


話說回來,螞蟻金服此前不願披露ABS存量數據的行為仍然令人難以理解,當然這也要怪監管,目前並沒有強制要求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公開披露其ABS募資文件。

所以還是要感謝上交所,幫助外界打開了螞蟻金服小貸世界的黑匣子。當然,螞蟻集團招股書並沒有詳細披露“花唄”和“借唄”資產證券化的具體數據,這也是很多準上市公司很滑頭的一點,敏感數據能藏就藏,實在躲不過再披露,所以開甲君說要感謝上交所的人士,沒有他們認真追問的精神,二級市場投資人根本別想瞭解這些巨頭的核心運營數據。

在問詢函中,上交所要求螞蟻集團就資產證券化回答兩個問題:

1)“將部分貸款轉讓給由第三方機構設立的資產管理計劃”、 “公司微貸科技服務以資產證券化模式開展”的具體業務方式。

(2)貸款進行資產證券化的標準,部分貸款未進行資產證券化的具體原因;“公司與銀行合作伙伴共同貸款安排”的含義。

針對第一個問題,螞蟻集團回覆稱,螞蟻商誠及螞蟻小微的主要業務包括髮放貸款和資產轉讓業務等,這兩家公司將絕大部分貸款出售給第三方機構(通常為資產管理公司或證券公司)設立的資產管理計劃,資產管理計劃的份額包括優先檔和次級檔,其中優先檔份額和大部分的次級檔份額通常由銀行及其他持牌金融機構為主的第三方投資者持有,螞蟻商誠及螞蟻小微僅持有計劃的少量次級檔部分。

具體規模情況如何呢?截至2020年6月30日、2019年12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及2017年12月31日,上述資產管理計劃的規模餘額分別為人民幣1708億元、人民幣1863億元、人民幣1724億元及人民幣3909億元。

不過,螞蟻沒有披露“花唄”和“借唄“ABS分別的規模餘額,據開甲君瞭解,“花唄”abs存量規模大一點,約1000多億,“借唄”ABS餘額500多億。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2017年底,螞蟻金服小貸ABS的存量還接近4000億,由此可見螞蟻當時的去槓桿壓力之大。伴隨著2017年年底增資以及引入銀行資金,2018年和2019年,ABS存量基本穩定在1700-1800億元之間,對應120億元的註冊資本金,再加上數百億的貸款,其槓桿率最終降到了6、7倍左右。


這個槓桿倍數,監管是不是可以放心了?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是,螞蟻商誠及螞蟻小微在上述資產管理計劃中亦認購了少量次級份額,截至2020年6月30日、2019年12月31日、2018年12月31日及2017年12月31日,這部分資產的賬面價值分別為31.54億元、人民幣34.18億元、人民幣32.95億元及人民幣89.85億元。

作為小貸資產轉讓機構,通常都會出資認購次級份額,比例一般在5%-10%之間。截至2020年6月末,螞蟻商誠及螞蟻小微持有的次級份額約佔資產管理計劃存量規模的2%。這個比例也說明,投資機構還是比較認可螞蟻金服小貸的資產質量。

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螞蟻應問詢函的要求解釋了公司的自營貸款和聯合貸款的運營模式。

其中,表內貸款(自營貸款)餘額主要為公司通過控股子公司(主要為螞蟻商誠、螞蟻小微、商融保理)發放的少量自營貸款餘額,包括消費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目的是幫助拓展新客戶群、實現產品創新。待新產品商業模式成立後,通過平臺化的業務模式與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進行合作,擴大規模。

“公司與銀行合作伙伴共同貸款安排”也就是螞蟻這兩年主推的“聯合貸款”,

螞蟻集團的子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伙伴(主要是銀行)共同出資發放貸款,螞蟻的子公司根據協議約定比例少量出資(這部分出資計入表內貸款),與此同時,螞蟻集團全面參與貸款審批、風險管理、還款等流程,並承擔貸後管理職責。

螞蟻金服終於披露了“機密”數據,但聯合貸款信息仍不透明


不過,很遺憾,螞蟻集團在這個地方還是做了選擇性的披露,沒有詳細披露螞蟻集團子公司與金融機構的出資比例情況,例如,

到底是2:8還是1:9,抑或是傳說中的1:99?各自比例是多少?

聯合貸款中的出資比例是很關鍵的。因為,銀保監會曾明確要求,在聯合貸款模式下,銀行必須將風控、合規等核心業務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螞蟻集團子公司出資比例很低的話,其在實際放貸過程中又承擔了大量的貸款審核、風控職責以及貸後管理,那是否意味著,銀行等機構實際仍然只是純粹的資金提供方,所謂的銀行風控和貸後管理淪為走過場?

前面說過,目前看螞蟻旗下的小貸公司自營貸款規模肯定是合理槓桿,但接近2萬億的聯合貸款存量轉移到了上百家銀行身上,風險最終由誰承擔?這恐怕是監管正在關注的新問題。


這也是央行7月底發文給銀行,要求上報各自與螞蟻集團合作的線上聯合貸款關鍵數據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銀行與“螞蟻借唄”及與“螞蟻花唄”合作的月末消費貸款餘額、不良率、平均利率等)。


原來,連央行也不曾掌握這些“機密”數據。


開甲君希望,上交所在下一份問詢函裡應要求螞蟻集團完整披露相關數據,並解釋銀行和螞蟻在聯合貸款中各自承擔的具體職責,雙方各自權責和風險是什麼?螞蟻集團是否可以向二級市場投資人披露相關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