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程不同階段對應中醫是“瘀、閉、脫”,如何治療要“三因制宜”

中醫和西醫對一個疾病的認識,思維角度是不一樣的。4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解釋說,從新冠肺炎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分為早期、中期、晚期和恢復期幾個階段。早期比較偏重於“瘀”,中期偏重於“閉”,晚期偏重於“脫”,主要是“喘脫”,然後就是恢復期,所以在中醫診療方案裡面對這些已經做了比較明確的說明。所以這個病從認識來看,各地都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也有很多各自的經驗,也創造了很多方劑,但是總之是對這個疾病要三因制宜(編者: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包括我們現在對國外,國外很多地方也在諮詢我們,還是要根據具體的情況。

從我們制定三版到七版的方案,也是在不斷完善,不斷地修訂,不斷地汲取全國各地的經驗,包括“三藥三方”,都逐步納入到整個診療體系裡面來。大家的共識是,這個疫病主要侵犯的器官是肺和脾,病位在肺和脾,表現為類似於咳嗽、咳痰、喘憋、氣促,肺的症狀。另外是脾的症狀,比如乏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等,所以病位在肺和脾。

仝小林說,中醫對這次新冠肺炎的認識,在繼承的基礎上,也還必須得有很多創新。比如這個病,既不完全相同於古代的《傷寒論》的傷寒,也不完全相同於明代吳又可《瘟疫論》裡的瘟疫,也不完全相同於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裡面的瘟病,它確實有它自己的特色,在一千年前,也是在武漢周邊,有一個叫黃州,現在叫黃岡的一個區,在那曾經發生過一場寒溼疫。所以這個疾病,當時的認識主要是基於武漢那個環境的認識,它只能是說侷限於當地,後來出現全國的疫情以後,因為各個地區地域條件的不一樣,所以根據當地的情況,也有很多不同的認識,我覺得中醫這些認識都是非常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