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种脉象,可以用葛根汤

小编导读

“方证相应”作为经方医学中的代表性学派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在临床中,还有方脉对应、方与腹证对应、方与舌脉对应等多种诊疗思路。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的就是方脉对应理论,如何清晰形象地掌握经典脉象?怎样依据脉象遣方用药?以葛根汤为例,看董雪峰老师为我们“图解”葛根汤脉——

《伤寒论》葛根汤条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从条文可知,葛根汤的主证是肩背僵硬疼痛,但是如果仅将葛根汤的应用局限于这个症状的话,未免大材小用,同时,临床上有的肩背僵硬疼痛葛根汤也未必能解决。

那葛根汤的脉象特征是什么呢?让我们用案例说明。

患者,女性,50岁。因“落枕”前来就诊。前几天一觉睡醒,发现肩膀、脖子硬紧疼痛,脖子和肩膀不能转动,动则剧痛无比,数日来症状没有缓解迹象,遂来就诊。

双寸脉均偏沉,重按则正弦有力;右寸脉轻取显得紧厚;双关尺脉都偏沉细涩。右手脉如下图。

出现这种脉象,可以用葛根汤

葛根汤脉图 来源:《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寸脉的沉正弦,是平素就有的水饮停留在上焦。关迟的沉细涩,是平素就有瘀血。右寸脉轻取紧厚,提示寒邪侵袭。患者是因为骤然感受风寒,导致肩背部水饮不得发泄,水饮逼迫,血脉不畅,故而痛极不能转侧。

治疗上采用了葛根汤祛风寒,加上张锡纯活络效灵丹活血通络止痛,再用祛水饮合方(苓桂术甘汤、张锡纯理饮汤),因为关脉不弱,故而不用党参。

患者服药后第二天就感觉到疼痛明显缓解了。

这个案例的脉象并不是很典型,但也不妨碍我们解释葛根汤脉应该是怎样?和麻黄汤怎么区别呢?

先来看图,麻黄汤脉右寸浮紧独大,而葛根汤三部脉性质一致,轻按均紧。

出现这种脉象,可以用葛根汤

来源:《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问题一:为什么两者脉象会有这样的区别呢?葛根汤证如何同麻黄汤证区别呢?

麻黄汤有杏仁无白芍,这杏仁针对的是上焦的郁气,故而麻黄汤证寸脉相对偏大,患者同时多有咳嗽有痰,胸闷气喘等症状。葛根汤无杏仁,有白芍和桂枝相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配合,桂枝代表力量的输出,白芍代表力量的回流,可以平衡的增强系统的功能。因此,针对的也是系统性的病变,也就是针对三部买一致的病变。

《神农本草经》认为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以上”葛根能生津,能针对身热、口燥。可见,葛根汤相对麻黄汤证,两者都能针对表有风寒且有饮停的病证。麻黄汤是单纯的风寒证,没有化热。所以民国伤寒医家恽铁樵提出麻黄杨的辨证要点为口中和,就是无口干、口热,舌淡白而不红,这是很具临床实用性的。

葛根汤还可以治疗因津液不足导致的轻微燥证,故而葛根汤可以有口渴。同时,头面部因为风寒侵袭,饮盛津微燥,导致面部肌肉痉挛跳动或者面肌瘫痪,也可以使用葛根汤。

问题二:如下图,如果是寸脉轻按紧而独大,但是关尺不紧呢,是否还是葛根汤脉呢?

出现这种脉象,可以用葛根汤

来源:《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同样也是葛根汤脉,并且葛根汤用量宜加大,因为需要用葛根将这葛根汤的力量定在上焦肩背部位。

问题三:那本案明显右手三部脉不一样,为什么用葛根汤呢?

因为患者有瘀血较重,瘀血产生的沉细涩脉,将这个关尺部本应该出现轻取紧而不细的脉象给掩盖掉了。所以,本案是在脉象结合症状特征的基础上得出使用葛根汤的判断的。


重磅临床新书

脉诊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对于大众来说,脉诊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学习中医的人则更加深刻体会到学好脉诊的重要性。学习脉诊的一大难点是指下的感觉难以准确描述,哪怕古人使用如盘走珠、如按琴弦这样的类比方法,也不够直观清晰。

如果用图画展现出不同脉象的特点呢?

相信大家看过上文之后,对于葛根汤的脉象一定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在这本《图解脉诊》中,作者从诊脉的基础手法,到临床方脉结合,层层深入地带领大家学习脉诊。不论你是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还是拥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专业人士,都能从中学有所得。

出现这种脉象,可以用葛根汤

《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

本书以大量直观的图示帮助读者快速学习和掌握脉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和中篇阐释了脉诊的基础知识,以图文形式对常见脉象进行了论述。下篇以临床医案和《伤寒论》经方为依托,进一步分析各种临床病例的脉象,将那些已经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的稳定性高的脉象,用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本书既是图解脉诊,也可以理解为脉解伤寒方,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出现这种脉象,可以用葛根汤

出现这种脉象,可以用葛根汤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图解脉诊:中医脉诊从入门到精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董雪峰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